欧阳斌:何处是故乡?(新世纪周刊 2010-3-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5:29

何处是故乡?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2期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2日 《新世纪》周刊 记者 欧阳斌

  “像我这样的,晚上在街上走有问题吗?”我指着自己的脸,问会议主办方人员。

  雅加达是座繁华的城市,但十多年前那次血腥的排华运动,使我今天仍心有余悸。

  “怎么会?!”工作人员很奇怪地盯着我。他是白人。我也觉得自己有些多虑了,总共有超过1000万的华人生活在这个国家,他们仍然生活在这里,那就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丽莲是这1000多万华人中的一员。我们聊天的话题之一,便是身份。

  她有一个我几乎念不出来的印尼姓,和一个绝对中国化的名。这是奇怪的组合。历史上,印尼对待华人并不能算是友善。苏哈托时代,所有的华人都被强迫改用印尼姓氏。

  “你是哪里人?”

  “我想我是印尼人。”

  “但是你跟他们并不一样。”

  她有些犹疑了,确实,外貌上,她与当地的爪哇人非常不同,个子更高,皮肤更白,面容上更像是来自她父母的故乡——广东。

  她的父母也是在印尼当地出生的华人,但是她与他们已经有了不同的身份定位。比如,她的父亲就非常喜欢中国,而且希望能回到广东老家生活,她却觉得生活在印尼更亲切。她的父母更希望她能找个华人做丈夫,而她觉得即便是当地人也无所谓,因为她从小就和印尼伙伴一同长大。她也已经习惯了用英语和印尼语进行思考,而不是她并不太擅长的广东话。

  这个话题我们没有持续太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民族主义是“想象的共同体”,现实不也是这样吗?对升斗小民来说,更亲切的其实是柴米油盐,吃喝玩乐。

  既然回到生活,便有了很多共同点。丽莲如很多同龄的中国年轻人一样,也憧憬着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并计划着如何为之奋斗。

  她并不太接受中国年轻人那种在街上接吻的举动——印尼的年轻人显然羞涩很多,但她对中国还是有向往。比如,也在考虑是否要到中国留学,这样也许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她有点兴奋了——说到机会,还有哪能和中国比呢?

  “在中国是不可以访问facebook的。”我不经意中说。

  她顿住了。一个经济腾飞那么迅速的国家,不可以访问facebook?这对她来说,不仅逻辑上说不通,而且无法想象。

  我平日并没有“翻墙”的习惯,所以“无法登录facebook”与“中国飙升的经济”,两者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逻辑上的不顺畅和情感上的突兀。或许,一个无法访问facebook的地方,同样也不是她“想象的共同体”。

  “我还是不要去中国好了。”她半开玩笑地说。

http://magazine.caing.com/2010-03-21/10012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