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预算公开背后的民意和官意落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46:17

财政部日前向各地财政机关发出一份通知的征求意见稿,准备要求各地“规范、有序”地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该征求意见稿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要求。对此,各地财政官员反应不一,有的赞同,有的迟疑。(《济南日报》1月22日)

东北某省的官员抱怨当地人大要求和财政厅预算执行联网,而广东省早已经完成了人大和财政部门的联网。这既可以说明一些官员在对待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无知,也可以证明预算公开在现实中的阻力和不平衡性。

与官员的观望态度不同,公众对财政预算公开充满了期待。据报道,在公布了广州市全部114个政府部门预算后,广州市财政局的网站一度因为蜂拥而至的下载浏览而“瘫痪”。笔者以为,在这样的民意面前,官员应该感到脸红,为不能满足公众的期待而道歉。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预算信息公开背后的官意和民意差距呢?这是理解财政部拟统一推进地方预算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和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所在。

公共预算是政府的收支计划,是政府全部活动信息的文件记录。它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公众,通过法律程序,委托代理人——政府,按照公共利益要求,筹集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公共需要的过程。可以说,公众知晓预算就是知晓政府,预算公开透明就是政府公开透明,进而控制预算,也就控制了政府。这种常识的普及,实践的深入推进,对当下的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财政部拟统一推进地方预算信息公开是公共预算本身的要求,无论对政府还是对公众来说,都是一个双赢之举。公共预算意味着政府的活动必须置于公众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公众应参与和监督整个预算过程。预算信息的公开是公众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前提,不掌握政府活动的信息,公众对政府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就是一句空话,政府预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表明,官僚们倾向于通过简化财政信息来掩盖低效的行政行为。如果不公开当前的财政支出和未来的政策后果,很容易让选民产生财政幻觉,对大量的财政浪费一无所知。因此,财政部拟统一推进地方预算信息公开显现了公共预算应有的价值:越是公开的,越是透明的,越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

尽管公众比较关心的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三公”消费此次并未公开,但是,通过公众对财政预算公开的努力,在笔者看来, “三公”消费被遮掩的命运,应该而且必须被消除。公共预算不仅仅是政府资源配置的简单技术工具,更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建立一个责任政府的关键所在。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很有可能成为不负责任的政府。预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只有看得见,人民才有可能对它进行监督。在这个意义上,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财政部拟统一推进地方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向应在于此。

不少政府官员在面对人大代表对预算的质疑时,往往“避而不谈”或“顾左右而言他”,有的甚至以“秘密”为由拒绝回答。这些都说明了官员对预算公开的“害怕”。但是,有专家指出,在中国目前的政治框架内,预算监督权可能是人大惟一可能真正行使的权力。因此,我们就要警惕预算公开背后的民意和官意落差,进而才能让官意满足公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