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得了什么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7:04
我国高校得了什么病? (2010-03-06 16:22:06) 

高校近年来财政拔款猛增,但社会对高校的不满却越来越严重,学术丑闻屡现、官校勾结、过度行政化等不断刺激着社会大众的神经。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12月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中国的高校怎么啦?得了什么病?什么原因所造成现在的高耗低效状况?笔者以为我国高校与半个日本,即那个低效率低产出的日本,得了同样的病:政府部门过度地管制、缺乏充分竞争的环境等是主要原因。高校在合理使用、优化配置资源方面仍然停留在比较无序、粗放的阶段。

 

两个日本的启示:低效的日本来源于过度管制、保护,高效的日本来源于充分的竞争。

“两个日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是指日本存在的一个特别现象,即指有两个日本:一个“高效、先进”的日本;另外一个却是“落后、低效”的日本。高效的日本主要集中在汽车、传真、机器人等行业,日本人在这些产业的成绩足以让全世界竞争对手们起敬,日本人的聪明、追求完美、高效率在这几个产业中也完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几个产业的出口创汇要占整个日本整个外汇的60%以上;而另外一个病态的日本则指日本国内存在一个庞大低效率的日本,这个日本是指日本国内效率低下、各自为政的产业,如农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服务业,运输、通讯与住房业等等,这些产业成本居高不下,排斥竞争,是一个落后和垂死的日本。所以日本人一方面在全球收入知名地高,而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生活品质却一直与收入不成比例,因为日本国内生活日用品价格出奇地高,普通日本人居住环境也相当窘迫,有时甚至穷其一生的收入也买不起一栋普通的房子。为什么会存在两个日本,全球最知名的产业分析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的分析挺有意思,以下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落后、低效的日本是如何造成的?日本政府对某些产业过度的管制、补贴与限制竞争导致了许多产业的根本失败。

以民用航空业为例,在政府的干预下,日本产业界中只存在一个单一的联盟,所有的航空和发动机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些相关联的公司中几乎不存在任何竞争。日本的化学工业是日本外贸省精心培育和扶持的一个产业,政府提供许多价格控制政策,还有各种各样的有利税收刺激,借贷,新产品准入,产业卡特尔,研发费用补贴等等。政府还制定固定的价格政策,对行业竞争进行种种限制,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来竞争者的威胁。政府还提供信贷使企业能够容易筹集到资金。事实上日本政府的这些特殊安排,不但没有培育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与此恰恰相反,很可能正是这些特殊的安排才导致了日本企业的失败。一个不利竞争的产业政策是低效率的政策,低效率最后彻底击跨了日本的这些产业。

实际上日本所有失败的产业案例中,竞争都在某种程度上被限制着。例如,政府由于害怕过量生产会导致浪费,特别喜欢控制生产水平,例如在证券市场中,过量的政府调节和固定的委托关系导致了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有着非常舒服的位置,因为整个产业在政府的限定下也就只有四个公司存在。在清洁剂市场中,日本政府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者的竞争,导致只有两个公司控制整个国内市场。

日本政府为了达到干预经济的目的,保证产业振兴政策的顺利进行,制定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管制,这些管制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管制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效率,但如果说所有的管制都是错误的就太过于简单,对于那些刺激了早期的新产品需求,能够培养竞争力的管制,比如能量使用的高标准,安全、质量和噪声降低等等都有利于企业创新。与此对照的是,日本失败的最大的教训是应该丢掉其反竞争类的一些管制政策。日本的政策制订者们需要反思其松的反垄断政策和过量的卡特尔与行业同盟等,这些干预对竞争力的发展都很不利,是障碍性的因素。提升竞争,并不是放松一切管制,必须对各种管制进行改革。对贸易的管制也是如此。日本必须加速管制改革的步伐,增加管制制订过程的透明性。

“高效、先进”的日本又是靠什么得来的?充分的激烈的竞争

而与此对照的是,日本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内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空调业,有数十个竞争公司相互竞争,而在机器人产业中有100多个公司,传真机也有15家公司。传统的观点认为激烈的竞争会导致利润下降与模仿盛行,但来自日本大量的案例证明,公司间的竞争激烈也使日本的这些产业在国际间获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学术界虽然对“高效的日本”给予了无穷的笔墨,但波特认为这些基本的结论都是错误的。  

波特的研究结论认为政府干预在成功的产业中起的作用很小。在这些成功的产业中,政府干预很少,卡特尔联盟比较少,共同研发也比较少。而在失败类的产业中,政府干预却很盛行,有无数的卡特尔以及广泛的合作和对竞争的肆意的干预。总之,日本政府干预模式只能是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像过去的研究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成功的结果。正是失败,激起强烈的不要求政府进行干预。波特的样本包括了许多日本经济中的产业,包括消费类(制衣和清洁剂),高级制造业(民用航空和化学业),服务业(金融服务和计算机软件),快餐(巧克力)。选择这些产业可以加强对日本某些特别部门的认知。巧克力是日本没有竞争力的产业,而日本的大豆酱和方便面在全球却很成功。相似地,清洁剂产业的案例则揭示了消费类产品的共同问题,在这些产业中日本鲜有成功的。

日本政府干预的实例可以在以下产业中得到反映:家用缝纫机(50年代),钢铁(60年代),造船业(70年代),半导体(80年代。这些产业被过去的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用以说明日本为什么政府干预是成功的。但是,更广泛的样本研究揭示,这些产业样本并不具备代表性。事实上是,日本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却是在政府基本上不干预的产业取得的。60年代的摩托业,70年代的音响设备,80年代的汽车,90年代的游戏业等。通过对这类产业和其他十几个成功的产业进行研究分析,从机器人、缝纫机,传真机,家用空调到碳纤维和大豆酱。在这些产业,几乎没有政府的干预。既没有政府补贴也没有竞争过程的干预。一个例外的情况是缝纫机器业,在二战后为了满足家庭需要曾被日本政府重点扶持过。但是一个很意外的结果却是日本政府重点支持的家用缝纫业基本上没有国际竞争力,而在国际市场上风行的却是其工业用缝纫机器。这种机器政府给予的扶持很少。

 

我国高校低效率的主要原因:过度的管制

教育部近年来一直被公众猛烈抨击,其主要原因还是把大学当成中小学,对中小学用升学率来考核,对大学由于没有了升学率可供考核,于是就折腾出这么多花样翻新的东西来考核来评比,其实这才是钱学森先生所发出的世纪之问的核心原因: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来?目前大学被层层严密管制,大学办学基本没有什么自主权,被层层的评价、考核、达标等等给弄得死去活来,还扯谈什么教书育人、培养大师?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改革严重滞后。以大学为例,目前我国的大学结构还基本上停留在政府办大学阶段,进入管制垒壁很高,大批的社会资金很难进入到教育领域,国外优质品牌的大学资源更是很难进入,形成不了良性的竞争格局。教育部门又通过种种过细的规则把大学管得死死的,大学很难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形成“千校一面”,“大学行政化”、官僚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办学效率低下。

 

如何让教育产业更有效率?模仿波特教授给我国高校治理也开一药方

如何提高产业效率,波特教授认为政府的最大作用应该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而不是实行各式各样的管制来干预产业发展。一国的经济活力只能来自于激烈的竞争。宏观政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环境,但它却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只能是微观环境,当然这些微观环境也受公共政策的影响,但它的最主要效用是影响着竞争的复杂程度、效率,还对组织的发展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组织只有在其微观环境是动态的、激励的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特别好的绩效。

我国的大学也是一个组织,如果治理我国大学的低效率状态呢?目前对我国大学改革的探讨,还主要局限于大学内部的治理,比如想通过教授治校、校长竞聘、破除行政化等来进行改革,但在目前单一的公立大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体制下,如果没有体制外的新压力,大学质量还是难以有大的得升。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放松管制,允许中外优秀资源进入到教育领域,通过灵活的机制,引入社会资金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办私立名校,形成充分竞争机制,促进体制内大学形成压力,以此来提高办学效率。教育部门的作用不是制定层层的管制措施进行各种细节性的审批,而是重点放在建立充分竞争的平台建设上,解除各种各样的管制,让各类大学进行激烈的竞争,从而在竞争中提高效率。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