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部评价矛盾现象的辩证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2:19
 ●中国崛起成为当代世界的最伟大事件,广大干部在中国发展中所起的历史性作用得到实践的充分证明。

  ●在干部队伍评价上出现的种种非议,与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及有关制度改革的进程相联系,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并受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制约。

  ●干部选拔制度的建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永远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或模式,不能脱离开国情急于求成,也不应走极端,把干部选用问题简单化。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选择上,可以说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中国是一个政府治理型的社会架构,这就尤为需要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

  ●观察中国干部队伍和干部制度,不能将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孤立化、表象化,不能就现象论现象,而要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及更深层的历史原因。

  吏治是政治的核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吏治一词中的“吏”泛指官吏,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干部”。在当代中国,干部队伍受关注的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是由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决定的。在中国政治制度的设计中,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重大,要求很高,相对于西方的小政府,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支撑。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后发国家赶超的特征,更是中国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成为现实。这个伟大的民族复兴进程,就是由党领导的千百万各级干部带领全国人民造就的。不承认这一点是不客观的,也不实事求是。但同时,对干部队伍的状况也存在极大争议和不满。这种矛盾现象值得深刻分析。

  一、干部队伍在中国发展中所起的历史性作用得到实践的充分证明

  “干部”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群体,位处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和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领导干部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社会上对干部的议论颇多,不少人认为,这些年干部素质良莠不齐,难当大任。更有甚者把干部与无能和贪腐挂上钩,对干部队伍的评价相当负面。但事实却是干部队伍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3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近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崛起成为当代世界的最伟大事件。广大干部在中国发展中所起的历史性作用得到实践的充分证明。

  “干部”是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我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是在摸着石头的探索中开拓出来的。在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核心的问题是需要一批思想解放、观念先进、勇于开拓的干部成为领导者和先行者。而中国今天形成的理论和模式正是凝结了他们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对历史和世界发展成果的科学继承。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路和想法,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他们抛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探索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系列机制、体制;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推动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新格局的形成;抛弃了重“人治”轻“法治”的治国思维,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几十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各级干部都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打破思想束缚,破除观念禁忌,以非凡的勇气、无畏的精神,克服重重阻力,一步一步地推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的探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干部”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干部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发展艰辛付出,奋力打拼。近30年来,各级干部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各个层面点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从举步维艰的乡镇企业发展到复杂棘手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敢闯敢试的开发区探索到对外开放的曲折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他们探索、打拼的身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岗位上,涌现出一大批新的中国干部楷模。如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冰箱厂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家电制造商的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白手起家创业、带领华西人从一个特困村缔造了“天下第一村”神话的“村官”吴仁宝……他们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是一大批干部的缩影,他们扎身岗位,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者、开拓者。没有他们的顽强拼搏,没有他们的艰苦奉献,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新局面,各级干部为中国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也是当代中国干部们的责任所在。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干部是真心为群众谋福祉、为国家富强而打拼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很多干部内心的道德法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衡量一个干部是否优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他在岗位上是否做出了实绩,看政绩大小,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在这种选用标准的驱动下,大多数干部都有干实事、创政绩的冲动。也正是如此,很多领导干部通过真心实干,一步步从基层中成长起来,一大批高素质、肯吃苦、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脱颖而出,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主心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打拼。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种打拼中有为了个人价值实现的因素,但绝大多数干部都能够把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好,把个人利益寓于整体利益的发展之中。

  二、如何看待对干部队伍的某些负面评价

  中国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干部队伍在其中起了骨干作用,但为什么中国发展的成就前所未有,而干部队伍却极具争议?我认为,现阶段,在干部队伍评价上出现的种种非议,是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并受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制约,也是与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及有关制度改革的进程相联系的。

  首先,从中国的政治传统来看,民间对官吏总是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人们在目标实现之前,有一种美好的预期,而一旦当目标变成现实,就会发现现实并非如预期那样美好。这一社会心理效应决定了无论是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地区,期望与现实之间都会有一个心理落差。一旦某些干部不能实现人们的预期,就难免招致诸多不满。而且,在现代社会,群众用放大镜来观察干部,以高标准来评价干部,已成社会评价的常态。同时,不同社会群体对干部的要求、期望是不一样的,这就加大了对干部的争议。

  当今的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变化,利益主体不断多元化,各种新的利益矛盾不断突显,而且愈加复杂,人们对干部的要求、期望也会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而有变化,对干部的要求由于利益的分化也会更加复杂,难于趋同。相对于利益单一的社会,干部满足多元利益的难度增加。而广大干部身处政策实施、决策执行的核心,有的对这种利益格局的复杂变化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利益变动面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样很容易变成社会矛盾、利益纠纷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处理矛盾或问题时一旦失当,就难免会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意。这种由当前社会利益复杂变化引起的群众对干部的新要求,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

  其次,从干部自身来看,当前我国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素质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必然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困难之多也前所未有,问题之复杂前所未有。这对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干部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科学发展等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而复合。再加上中国的改革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对很多矛盾和问题的处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致使一些问题的处理难如人意。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跨越式的,而干部素质的提高则不可能是跨越式的。有些干部处置社会利益矛盾的能力尚不能随着利益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而瞬间提高,不能有效解决利益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有的干部甚至仍然简单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来处理某些新的复杂利益矛盾,缺少科学、有效的现代处理方式。有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得当,都有可能引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给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损失,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意。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这种某些领导干部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复杂变化的状况持续下去,势必影响群众对干部队伍的整体评价和认同。

  此外,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放大了干部在群众中的负面评价。我国的干部队伍是庞大的群体,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的选用和管理监督制度尚有待完善。一些干部在利益诱惑下搞权钱交易,出现了令人厌恶的腐败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官员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干部队伍中贪污腐败的虽是少数,且中国的反腐败力度是世界上最为严厉的,对腐败官员在量刑上比别国严、处理人数上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对腐败高官的打击毫不手软,但贪污腐败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十分恶劣的,对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是极大的戕害。相关调查表明,腐败现象的继续蔓延是引起人们对领导干部不满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认识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人用人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首要问题,也是大家困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选人用人是否公正问题,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包括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群众对干部队伍的种种争议等,多源于此。如有人认为,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关键在于缺少健全的机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虽然干部选拔上的民主机制不断增强,却又出现了一种新倾向。“平庸”、“守成”成为一些干部的箴言,这将从另一个方面影响干部队伍的素质和选用干部的风气。当前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症结出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导向上。

  一般来说,干部选拔主要有以下五种机制:一个是伯乐机制。“伯乐举荐”作为传统识才、用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干部选拔工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为党选出了大量优秀干部。但伯乐机制有其局限,因为伯乐机制要正常、有效发挥作用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伯乐是真伯乐。否则,必然会导致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造成“跑官要官”现象;二是伯乐足够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过去对人才需求量不大的情况下,靠伯乐机制尚可应付对人才的需求,但在对各类人才需求急剧增多的今天,“相马”机制显然不能满足我们建立一支数量大、知识结构复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二是选举机制。扩大选人用人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减少和避免选人用人失误的现实要求。选举机制能够较充分地反映民意,扩大选人用人中的公信度;但这一机制的不足也很明显:成本大且容易导致拉票、贿选等问题,从而扭曲民主。更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机制还可能导致一种毛泽东同志曾批评过的现象,即干部平庸化,使一些干部成为“人民群众的尾巴”,跟在群众后面,而不是引导群众。

  三是考试机制,即通过考试公开竞争。考试机制可以打破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暗箱操作,增加任用的公平性、透明度,在题目设置合理的情况下,也确实能选拔出优秀人才。但这一机制也有容易陷入教条化的一面。因为有的干部可能很擅长考试,但缺少处置、应对社会问题和复杂局面的能力。所以,考试机制虽然解决了群众对用人公平的诉求,但它选拔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擅长考试而解决问题乏策的庸才,达不到选拔干才的目的。

  四是综合评价机制,即综合考察每个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实行竞争上岗。综合评价机制注重干部选拔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综合评价中,根据哪些指标进行评价,由谁来制订这些评价指标。目前,很多综合考评中的指标是软性的,内容过于笼统,评价干部实绩的客观标准既难以确立,又有争议,再加上考核手段过于传统,导致考核结果在干部选拔中难以形成权威性。

  五是“组阁制”,即由一把手提名、指派或决定任命干部,有点类似西方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由行政首长任命、决定官员的使用并对这一任用负责。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组阁制即便有多种用人制度和法规的制约,也难免任人唯亲。

  以上五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都出现在我国目前的干部选用机制中,各有其合理性,简单地称其为对或错,或在实践中简单地选择哪一种或几种,都有失全面、科学。在当前干部选拔和干部管理的实践中,应警惕以下几种倾向:一、走极端的倾向。单纯地推崇或排斥哪一种机制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如,过去有人对伯乐机制意见较大,甚至深恶痛绝,主张采用选举机制以扩大民意,但扩大下去,又可能走向另一种极端,即泛民意化,使一些能力不足的“好人”得到任用,选不出优秀的人才。二、仅注重过程公平而不注重结果公平和效率的倾向。在实践中,有的部门只注重过程公平,而不注重是否最终能为党和国家选出优秀人才。有的人认为,只要过程公平、没有人指责选人用人不公就万事大吉了,即使选出一个庸才,别人也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要知道,干部选拔的核心是为党和国家选出改革和发展事业所需要的人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脱颖而出。三是过于注重程序公正的教条化倾向。干部选拔,没有科学的程序不行,但若在选拔过程中,脑子里仅有程序正义,将实体正义置之脑后也不行,否则可能陷入选人用人机械化的误区。实际上,干部选拔和干部管理受制于很多因素,干部选拔制度的建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永远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或模式,不能脱离开国情,急于求成,也不应走极端,迷信某一种机制,把干部选用问题简单化。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选择上,可以说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实践中,应非常清楚地看到目前这些选拔机制的优势及局限,撷其所长,采用融合的办法,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干部选用机制。

  四、如何看待我国干部制度的改革

  干部制度改革关乎改革事业发展,事关民主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得与失,与干部制度改革紧密相联。所以,看待干部制度改革,既要有历史的眼光,更要有现实的眼光,不能情绪化。

  “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在中国历史上,吏治一直是政治的核心。自先秦时法家提出“治国必先治吏”的政治主张始,至清代“治民必先治官”,中国吏治围绕着封建国家集权制度的稳定、巩固和强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完善,创造了包括官吏的设置、配备、选拔、任用、升黜等诸多内容在内的相对完善的吏治制度体系。隋朝创设的科举制度改变了先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子”的状况,逐渐成为之后历朝历代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到唐代,吏治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选拔、考核等制度不断完善,以至于很多国家都来学习、效仿。

  近代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因而在官吏制度上没有实现从封建吏治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的历史性转变,在封建社会的科举选吏制度被废除之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未能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官吏治理结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逐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干部制度体系。但由于受苏联的影响,那时的干部管理制度,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多元化导致的原有的干部制度产生的极大不适应,要求加快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所以,观察中国干部队伍和干部制度,不能将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孤立化、表象化,不能就现象论现象,而要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及更深层的历史原因。

  干部制度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国是一个政府治理型的社会架构,这就尤为需要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成为各方共识,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吏治的勤政清明,让人民群众满意,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因此,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重大课题,建设中国特有的干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