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80年 剑桥大学为徐志摩树碑(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3:08
2008年07月21日 08:23东方早报【大中小】 【打印】

剑桥新近树立的徐志摩诗碑,周围有野鸭嬉戏。蔡天新 供图

徐志摩 1897-1931
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游学于剑桥大学。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在回国的轮船上写下著名诗作《再别康桥》。在《再别康桥》诞生80周年之际,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河畔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诗碑。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这两句著名的诗句,镌刻在这块白色大理石碑上。徐志摩诗碑于7月8日树立,据国王学院发布的相关消息,这块白色大理石的质地与北京紫禁城内大理石完全一样,放在这里寓意为连接中国和剑桥的纽带。国王学院还表示,徐志摩正是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游学期间读到了济慈和雪莱的诗歌,才开始写诗的,“许多中国留学生都知道这首诗(《再别康桥》)并被深深打动,它架起了中国和剑桥之间的桥梁。”诗碑上没有英文,诗碑似乎专为懂中文的人们而立。
1920年,徐志摩违背父亲的意愿离开哥伦比亚大学来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当了特别进修生,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无忧无虑的时光。在这里,徐志摩接受了文学洗礼,开始步入文学殿堂。也是在这里,徐志摩遇见了林徽因。《林徽因传》里描写两人相会剑河的一段——当他们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岸边漫步时,徽因耳边响起了波浪一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的时候,你最想干的一件事是什么?”她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片柳叶,轻轻地衔在嘴上。1922年, 徐志摩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康桥岁月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后来在《猛虎集·序文》中自叙了康桥岁月对其一生的影响:“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在另一篇文章《吸烟与文化》中还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最为传神之作。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没有人认识他。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回国的南中国海上,诗人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立碑公告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后园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石碑,上面刻录了中国最著名的诗歌。它就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存有争议)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多中国人都对这首诗怀有深厚的情感。
徐志摩是在国王学院的后园创作这首诗的,而且诗中“河畔的金柳”被认为抒写的正是国王学院康桥边上的柳树。石碑就立在不远处。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都知晓此诗,并被它深深感动。这块诗碑将成为中国和剑桥大学,尤其是和国王学院之间联系的纽带。
<< 前一页12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