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彻底改革金融体系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6:50
要彻底改革金融体系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2009-07-07   

转瞬之间,银行业得到了解脱,或者看似如此。2008年秋的恐慌已然消退。汲取教训和做出改变的阶段已近尾声。但是,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另一场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不会被拖延太久。

美联储(Fed)理事伊丽莎白•杜克(Elizabeth Duke)在最近一次讲话中谈到一桩轶事,它就发生在去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刚倒闭后不久——有人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嗯,如果我们袖手旁观,情况将会怎样?”伯南克答道:“那样的话,经济周一就会崩溃。”事实上,所有被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都已得救,方式是把几乎所有风险都转嫁给纳税人。

“永不再爆发危机”的要求可能过高,但“30年内不爆发危机”却非常必要。政府承担不起短期内重蹈覆辙的后果,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政治上,或许在道义上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少数傻瓜的异想天开,而在不久后让这么多人的生活成为牺牲品。

但正如我在上上周所论述的,危机爆发后所形成的金融体系,比危机爆发伊始我们所处的金融体系更加糟糕。幸存下来的,是由那些“大到不能倒、彼此相关到不能倒”的金融巨无霸组成的寡头垄断集团。它们之所以成为赢家,并不因为它们一定是最优秀的企业,而是因为它们得到了最多的支持。鉴于冒险行为受到鼓励,这些机构目前可能采取何种动作就显而易见了。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一项典型但无济于事的对策是调整监管机构的座次,这就好比是在调整“泰坦尼克号”甲板上的躺椅。美国财政部最近的提案在一定程度上就属此类。但是,我们必须把金融体系从其自身对风险的管理失当中拯救出来。外部监管改变不了这种管理失当,只有修整激励机制才能促其改变。

必须从“大到不能倒”的机构着手。我们需要一个甚至能够适用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可靠的破产清算机制。这方面最有吸引力的提议是成立“好银行”,让无担保债权人成为其股东。如果受监管机构必须就如何有序停止其业务制定计划——正如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所提议、以及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所主张的——那么“好银行”的提议可能会更容易落实。

但银行倒闭就像等公车:几小时都等不到一辆,而后却有一个车队一起到站。当局无法令人信服的做出这般承诺:在发生系统性危机时,让所有受影响机构都进入破产程序。这种承诺还将导致更大规模的恐慌。“大到不能倒、彼此相关到不能倒”是一个现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金融体系是一个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的网络,英国央行的安德鲁•霍尔丹(Andrew Haldane)在最近一次讲话中就指出了这一点*。

我的同事约翰•凯(John Kay)曾论述称,正确的对策是建立绝对安全的“狭义银行”(narrow banks)。这样,金融体系的其余部门就可继续开开心心地自行其事,并可处在届时看似可信的破产威胁之下。我认为这个主意虽颇有吸引力,却缺乏说服力。吸引力不言自明。之所以说它缺乏说服力,原因之一在于,很难就“狭义银行”所应具备的职能达成共识;原因之二在于,银行的职能范围越狭窄,金融体系其余部门的职能就越是关键,因此,政府坐视其崩溃的可能性就越

如果金融机构大到不能倒和彼此相关到不能倒,而漂亮的结构性解决方案又无处可寻,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替代方案:提高资本金要求和更多关注流动性是其中显而易见的两项。目前,大型金融机构是在资本金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运作:在美国,商业银行2007年的杠杆率中值为35:1;欧洲是45:1(见表)。正如我在上上周指出的,这种杠杆率水平使股东“选择破产”成为合理之举,其结果如何,我们已有所目睹。允许金融机构以符合股东利益的方式运作的做法可谓极其荒唐,这些机构的可贷资金中仅有3%来自股东。而试图使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做法则更是荒唐。在其当前的资本结构下,大型金融机构就是一张用纳税人的钱来赌博的许可证。

那么,对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而言,拥有多少资本金才算合理呢?答案是“远远高出目前水平”。还有,资本金要求不应通过基于银行模式的风险加权得出,因为银行模式不可信。股东资金至少应占资本金的10%。在美国,该比例曾远高于这个水平。

此外,提高资本金可使一家机构对整个体系构成的负面“外部影响”——确切地说是风险——在另一家机构内部得到有效的消化。因此,在理想状态下,资本金要求应该与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相关,国际清算银行(BIS)在新近发布的出色年报中就论述了这一点。另外,资本金要求应该针对各类经营活动设定,并基于完全合并报表。

在资本金更为充足的金融体系内,“宏观审慎”机制的运作将相对容易。在该机制下,资本金要求将在繁荣时期有所提高,在衰退时期有所下降。需再次指出的是,股东出资比例越高,我们就越不用担心管理层报酬是否与股东利益相一致。即便如此,只要纳税人还需承担残余风险,监管机构就应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施加某种控制。

现在仍有两个难题尚待解决:过渡期,以及监管套利。

就前者而言,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将危及复苏。解决办法是拉长过渡期,或许可使其长达10年。就后者而言,如果在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内存在可能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事实证明,货币市场基金被属于此类——那么显然就不能允许“影子银行”体系在不受资本金约束的情况下运转。此外,所有重要国家都必须施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不过,美国的力量足以推动其它各重要国家朝这一方向迈进,美国可坚决要求,任何在美运营的外国银行都必须拥有适度规模的资本金。

总体而言,要建立更健康的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是正确的起点。如果我们再摒弃当前针对借债的巨大财政激励,那么去杠杆化就将起到最佳效果。

就目前而言,选择谨慎的渐进式改革(而非激进式改革)才是危险的。这种激进式改革应从何处着手呢?傻瓜,答案很明显:激励机制。

*《反思金融网络》(Rethinking the Financial Network),www.bankofengland.co.uk

译者/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