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问湖贤孝文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9:10

鹤问湖贤孝文化研究

 

鹤问湖是赛城湖和八里湖的古称。它像少女多情的明眸,将美丽的九江妆扮得妩媚多姿,碧水盈盈,秋波点点,荡漾着流传千古的动人传说。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隐逸诗人、田园诗祖,极具民族个性特色、独特人格魅力,因而历久弥新,愈益享有世界性。 nS cP'Sh  

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隐逸诗人、田园诗祖,极具民族个性特色、独特人格魅力,因而历久弥新,愈益享有世界性影响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就是生活在这一片长江之滨,浔阳城郊,庐山西麓的鹤问湖边。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我们今天看来是有着明确界线和各自不同名称的江河、湖泊、陆地,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是连成一片的水网大泽。按照历史记载,最早的彭蠡,就是现在靠近庐山的这一段长江流域,江南与江北连成一片的江河湖泊。大禹治水,登庐山大汉阳峰勘察形势,疏通河道。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后来不同地域的分野。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匡扶并且中兴东晋王朝的一代名臣。陶侃出身贫寒,自幼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陶母秉性贤淑,品德高尚,是中国历史上四大贤母之一。按史书记载,陶侃原籍鄱阳(今九江市都昌县境内),成年后随母亲迁居浔阳,在浔阳城郊的鹤塞做了一名最低层的差役谋生。历史记载的陶母“截发延宾”,“剉荐喂马”,“封酢责子”,都是发生在鹤问湖边的一位千古贤母的动人故事。               

相传陶侃刚开始在鹤塞做个小差役的时候,非常贫寒,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原来在鄱阳与陶侃相识的地方官员,来浔阳城公干,顺道探访陶侃,陶侃没有钱备酒肉接待客人,十分为难。陶母见状,不动声色,悄悄外出,将自己十分珍惜的一头乌青长发,断然割下来换些银两,很快买回酒肉,帮儿子接待了来客。到了晚上,家里没有草料喂马,陶母便将自己床上的草席轧碎了帮客人喂马。这之后,陶侃的这位官员朋友积极在上司面前举荐陶侃,陶侃逐步提拔做到了浔阳县的官员。一次快过春节前夕,原来鹤塞的小官员给陶侃送了鱼来,陶侃忙吩咐下人赶紧把鱼送回家里孝敬母亲,陶母见儿子派人送回来一大堆鱼,觉得儿子孝顺,心里高兴,口里却说,我一个人在家,哪吃得了那么多鱼,花糟了钱。下人不知底细,赶忙回答,鱼不是买来的,没花银两,是鹤塞朋友送的。陶母听了,勃然震怒,对儿子派来送鱼的下人说:你们赶快帮我把鱼拿走,从那拿来,退那里去!给你们老爷说,不把鱼退回去,不要回来过年!

鄱湖宽广,庐山厚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历史上的鹤问湖,正是得名于这样一位名垂千古的母亲。相传陶侃尚未功成名就,还在浔阳县为官之时,陶母就去世了。陶侃悲痛欲绝,决心择块上等好地来安葬母亲。可是,身穿丧服的陶侃翻了一座又一座山,却没有找到一块中意的风水宝地。一天傍晚,他来到了湖边。又饥又渴的他捧起湖水猛地喝了一顿。再抬头时,却见一位老者牵着一条水牛站在他的身旁。那老者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那水牛毛皮闪亮,叫声浑厚。陶侃不由向前,向老者诉说了自己的苦闷,老者手拂长须,缓缓启口:“若求葬母之地,可随此牛而去。”言罢,在水牛的身上轻轻一拍。那牛扬起四蹄,沿着湖岸疾奔而去。陶侃回头,那老者已消失不见,只有一只硕大的白鹤振翅飞起,须臾便飞进云间。

陶侃喜出望外,连忙朝天跪拜:“多谢仙翁相助!”随后,急速追赶那神牛,追了好一段路程。暮色中,依稀看见那牛伏在湖边。走近了,却是一座小山。陶侃登上山顶放眼一望,茅塞顿开。但见湖面辽阔,水波滟潋,天空明净,风光旖旎,自知正是仙翁所赐的一块葬母良地。多日萦绕于心的烦躁顿时荡涤而尽。第二天,陶侃便将母亲葬在此山,并给它取名“牛眠岭”。

说来奇怪,自从陶侃葬母之后,湖面上的白鹤逐渐多起来。它们时而聚集在湖洲上栖息嬉戏,时而张开洁白的翅膀翩翩起舞,古老的湖面上一派盎然生机。

陶侃葬母之后,仕途长进,不久便离开了浔阳县,担任起了执掌帅印,坐镇一方的将军。得益于母亲的教诲,陶侃德才兼备,东征西战,屡立战功,威震江南。一个冬夜,一群被他打败的残军恼羞成怒,得知陶侃是有名的孝子,就偷偷地潜伏在牛眠岭,企图捣毁陶母坟墓。谁知,他们的挖掘声惊醒了沉睡的神牛。神牛一怒之下,咆哮而起,猛地翻了一个身,将那伙毁墓人连同陶母坟墓一起压在了身下。平息了嘈杂声,神牛甩甩尾巴,又睡着了

这一睡不要紧,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陶侃踏遍牛眠岭,也没有找到母亲的坟墓。对着茫茫的湖水,他失声痛哭。泪水流进湖里,感动了湖上的白鹤。那些白鹤顿时群飞而起,扑腾的翅膀遮住了整个湖面,它们发出一声声“啊——啊—啊—”的呼喊,似乎向湖水一遍遍地询问:“湖水啊,湖水,你可知道陶母墓的去处……”

湖水茫茫,没有回音。 

陶侃问鹤葬母,白鹤追寻陶母墓的美好传说感动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于是,人们把庐山西麓这片陶母迁居而后安葬于此,陶侃过从而后留下一脉子孙聚居于此,陶渊明诞生并且安眠于此的美丽湖泊称之为“鹤问湖”。

数百年后,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岳飞,驻军江州,也把九江选择作为第二故乡,在靠近鹤问湖边的山坡上安葬了他的母亲——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母亲。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岳母姚氏深明大义,被中国人民尊崇千古母教典范。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母姚太夫人在军中逝世。岳飞即奏明朝延,请求将其母安葬庐山宋高宗准奏,赐葬庐山,埋于株岭。墓坐落在鹤问湖株岭东北端的“卧虎舐尾”处。墓用湖广石块砌成,圆形拱顶,坐东南朝石北,长9.1米,宽3.2米,高1.7米。正中框架式的墓碑上刻着《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墓》。墓前有拜台台和石祭器。1996年,值岳母逝世860年之际,在墓区内修复了叠翠亭、享殿、岳母祠、石翁仲、仪门等建筑。进入墓区,正气浩然,足以激奋后人。在株岭西北端的“飞燕投河”处,安葬着岳飞的续弦夫人李氏夫人墓。与岳母墓,遥遥相对,互成倚角,这两墓葬与青山秀水相融,它不再是“是处青山可埋骨”的坟墓,而是一种景观,一种慰藉,为人们所敬仰。

  鹤问湖何其有幸!承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分流再造湖泊的余荫,蒙千古名将,千古贤母的过从眷顾。明净湖水,见证,映照过两位千古名将戎马生涯的倥惚身影,苍翠青山,安息,传承着两位千古贤母的不朽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