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向外传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5:44
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向外传播
1976年4月,在杭州举行的“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学地位,并将该遗址所揭示的文化类型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根据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分析,河姆渡人已掌握了比较进步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本领,有了较强的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特别是独木舟、船桨等水上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更加扩大了河姆渡人的活动范围,使江河湖海不再成为人类不可跨越的障碍。因此,河姆渡文化不可能孤立的发生,在河姆遗址周围肯定还有许多同时期的遗址分布,也就是说,河姆渡村落绝对不可能只是在茫茫旷野中一座孤零零的村子,这里的人们需要与其他村落的居民相互交流,而且我们已经提到,河姆渡时期的婚姻已经进入到走访婚和族外对偶婚阶段,这也决定了河姆渡村落至少与两个以上的村落毗邻而居。为了理清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并希望通过挖掘一批同类的文化遗址来充实河姆渡遗址文化基础,1979年12月,河姆渡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不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立即组织力量开展河姆渡文化分布范围的调查。宁波市、余姚市文物部门也派出骨干同志协助调查工作。调查分两路进行,分别沿姚江两岸和北部丘陵山地进行勘察,果然在河滩、山坡下等取土点发现许多陶片遗存,经与当地熟悉情况的农民座谈和试掘,获取许多资料,调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调查,共发现河姆渡文化一期(即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二期即第三文化层,以此倒推)以后的遗址30多处。此后,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十多处遗址,迄今已达46处。这一个一个的人类定居点,基本上分布在杭州湾北岸从萧山至宁波的200公里古海岸线一带,特别在舟山群岛也发现了几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遗址,进一步表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时候,河姆渡人已能凭藉熟练的水上活动能力跨越大海。
在所有这些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一期稍晚的有慈溪市童家岙,二期的有余姚市鲻山、鄞县董家跳、上虞牛头山,三期的有宁波市慈湖等18处,四期的达24处。从调查情况看,早期的遗址较少,晚期的特别是4期的较多,这一方面符合社会生产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规律,另一方面也由于早期的遗址埋得比较深,一般都在地表2米以下,调查中不易发现,因此所获的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估计以后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考察中发现,这些遗址大部分聚集在河姆渡遗址周围,在它附近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范围内有20多处遗址,反映了河姆渡文化在2000年的历史中向外传播的轨迹。在此基础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河姆渡周边地区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展考古发掘,初步梳理了这些遗址与河姆渡遗址之间的关系,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补充了河姆渡文化发展上的某些缺环,揭示了后续文化的脉络,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源流提供了新的证据。下面择要将几个重要遗址的发掘情况作些介绍,以便对河姆渡文化的发展及向外传播有较多的认识。
鲻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丈亭镇汇信村鲻山南麓,东距宁波市35公里,西离余姚市15公里,东南12公里是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3米左右,分10个文化层,文化内涵包含了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和商周印纹陶文化。1996年10月至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也派员参加发掘整理工作。发掘地点选择在山坡与水田交界处,揭露面积35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牙)和木器近1000件,发现布置整齐的成片干栏式建筑遗迹以及稻谷、炭化米粒、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
出土的陶器器形有釜、罐、盘、盆、钵、盉、器盖和釜支座。下层文化的夹炭陶与河姆渡遗址第三、四文化层的夹炭陶相似同样羼和稻杆、稻叶和谷壳等有机物,器身上的弦纹、绳纹和陶盘口沿上的谷粒纹装饰以及陶盉等也和河姆渡遗址陶器相一致。
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砺石、砍砸器、小石器等。小石器数量多,形式有锤击器、刮削器、尖状器、凿形器、斧形器等。
骨器数量很少,只有几件骨箭头、骨匕、骨,锥和1件鸟形象牙圆雕。
木器数量较多,器形丰富,有木耜、木铲、木桨、木筒,还出土1件拖泥板和1件牛鼻形孔木板。
鲻山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在营造方法上,木桩以埋入式为主兼以打入式。出土的陶釜以敞口釜为主。根据这些特点推测,其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2期偏早,距今约6500~6000年。
慈湖遗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西北小山南麓,东南距宁波市区15公里,西南10公里为河姆渡遗址。现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2.1米,叠压着7个文化层,可分为上下两个不同时期。上层属于良渚文化,下层属于河姆渡文化。198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89平方米,出土骨、石、木、陶质文物数百件,还发现稻谷痕迹。经碳-14测定,下层文化距今约5700年,相当于河姆渡文化三期。出土陶器有釜、罐、盘、盆、钵、豆、杯、鼎和釜支架。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镞和石纺轮。木器较多,有木耜、木锛柄、木锄、木桨、点种棒、轭形器、木陀螺等。
骨器较少,仅有骨尖片和骨针。
慈湖遗址陶系以夹炭陶为主,器表盛行施陶衣。敞口圜底釜、猪嘴形拱背釜支架等器形以及器表上的锯齿状附加堆纹、三角形纹饰与河姆渡第二文化层相同。
鲞架山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鲞架山南麓,西面1.5公里为河姆渡遗址,南面500米有山陵阻挡,山南坡接姚江。遗址总面积15000平方米,由于当地砖瓦厂取土,遗址破坏十分严重。文化堆积厚度2米,地表发现较多的商周几何印纹陶片,地表下有少量良渚文化的遗物,近底部为河姆渡文化。1994年3月至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此次发掘分南北两地进行,北地在山麓缓坡,发现红烧土祭坛1个,祭坛呈圆形,直径约3米、厚0.7米。祭坛外发现4组瓮棺葬,葬具为4罐1豆组合器,器物虽已破裂,但基本上还保持完整形状。罐为盘口束颈鼓腹圜底罐,陶系属夹炭红衣陶,在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有同类陶罐出土。南块系水田,出土骨、石、木、陶质文物150余件以及橡子、菱角、酸枣和一些动物残骸,发现稻谷痕迹。
出土的陶器有釜、罐、盆、钵、豆。
木器有木耜、木桨、木矛,木矛形制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物相同。还出土一块长180厘米、宽30厘米、厚18厘米的木板,木板4面和两端都砍劈平整。
石器有石斧、石锛、砺石。
经碳-14测定,鲞架山遗址下层文化距今约5500年,与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相当。
上述三处遗址都具有与河姆渡遗址相同的地理环境,都背山面水且山丘都不高,海拔在50~80米之间,而在它们不远处则都有海拔超过100米的绵亘大山。三处遗址都发现稻谷实物(或痕迹)以及相关的农具木耜,说明都存在和耕稻作农业。并且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沼泽型稻作生产比早期阶段更加发达。鲻山遗址发现的“拖泥板”长187厘米、宽30厘米、厚6.5厘米,一端利用原木劈出长24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的木钩,可以缠绕拇指般粗的绳索,尾部呈尖头形,整件器物形同独木舟。这种拖泥板后世用于水田运载肥料、稻草,称“犁船”,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可能用于存放渔猎、采集物品或收割的稻穗。农具则以木耜为主而不见大量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骨耜,这一方面可能与保存条件差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些遗址周围丘陵面积不大,人们很难获得制作骨质工具所需的材料,于是木质农具渐渐增加。另外,这三处遗址都出土了榫卯木建筑构件,这里的人们都较好地继承了河姆渡人的木作技术。
鲻山遗址、慈湖遗址和鲞架山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大都可以在河姆渡遗址相对应的地层中找到实例,有较多的共性。可以这么说,这三处遗址的先民与河姆渡人应是同宗同源,但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区别是,河姆渡遗址除了出土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外还发现许许多多精美的原始艺术品,而在这三处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极少发现原始艺术品,像稻穗纹盆、猪纹方钵、鱼藻纹盆、蝶形器、玉(石)玦、玉(石)璜等都一无所见,可见这些聚落的地位都比河姆渡村落要低,河姆渡在当时周边临近部落中处于中心聚落的地位。
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村落的北面是一个三角形的大湖,鲻山与慈湖适在大湖底边的东西两端。尽管当时原始农业已经萌生,但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随着氏族人口的急速增多,现有的食物来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为了开辟新的食物资源,尤其是为了开垦新的农田,聚落中的部分氏族便陆续沿大湖向东西两边行进,去寻找新的居住地。西边除了鲻山遗址,附近年代较早的还有童家岙,东边的慈湖遗址与妙山、五星、楼家遗址临近。推测鲻山、慈湖一带是河姆渡人向外迁徙最先到达的地点,然后一支向东发展,途径象山港后渡海至舟山群岛,另一支向西途径上虞、绍兴到达萧山。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向外传播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遗址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命名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水井的发明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建筑遗迹和带榫卯的木构件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的地理、历史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村落的环境风貌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氏族家庭和对偶婚姻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人的形体容貌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长江下游最古老的稻作遗址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独具一格的制陶艺术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桨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农业——人类文明史上的启明星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世界上最古老的干栏式建筑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人的太阳神崇拜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从编结到纺织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民国时期的书目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初期的刻本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藏板和印本的流传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收藏明代科举录的历史和现状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峥嵘一阁魁海宇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斑斑缃帙美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