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样做大国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2:05
中国怎样做大国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09-12-22 07:28  ●大国经济离不开大国金融中国如果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只能当美国的金融“殖民地”。
                           
  ●“自闭”让近代中国丧失了发展动力,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第二次“农业革命”的考验,中国人是不是该出国种地了?
  
  ●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大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源战略?我们的汽车产业模式该何去何从?

  
  中国制造业:究竟有多少幻象
  
  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日本、韩国等等无一例外。如今中国受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出口下降、GDP增长减速,面临着在经济低迷的过程中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挑战。制造业作为解决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当然至关重要。所以,在中国制造业繁荣、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居安思危、走一步看三步,为未来的转型做好准备,是经济学家们思想的前提。可惜的是,当今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在繁荣中自我陶醉,大唱“衬衫经济学”的赞歌,似乎中国的经济靠着给沃尔玛制作衬衫就能征服世界了。
  
  我不是经济学家,讲的是普通人都能懂的常识:中国的经济,就像一个一身肌肉和力气的青少年,给人扛大包来钱最快;读书则不仅挣不到钱,而且还会倒贴钱进去。如果你是位负责的父母,有个16岁的壮实儿子,你是让他扛大包呢,还是让他读书呢?我的答案虽然并不是一心读书、万事不问,也会适当地让他自食其力、扛扛大包,但是,我会督促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异常便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人口红利,所以在劳动力供给处于顶峰时被抚养的人口相对较少,中国有既便宜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就像沙特阿拉伯有既便宜又丰富的石油储量一样。单纯发展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像靠卖资源而繁荣的国家一样,当然要想到这些资源卖完了以后该怎么办。实际上,中国马上就将面对这样的前景: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成为主要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将逐渐减少,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将日益增高。当廉价而丰富的资源日趋萎缩时,难道中国的经济还能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吗?
  
  在中国的外资,多是来自发达国家,本应该带来先进技术,刺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更新。但是,这些外资到中国后,马上放弃了自己已经使用多年的先进设备。理由是这些设备比较昂贵,中国的劳动力太便宜,与其投资设备节省人力,不如多雇些人以省下购买设备的钱。从这个角度看,外资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固定在了低端。比如根据“世界体系”的学说,发达经济和落后经济互相依赖。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越便宜,就越能为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发达地区的发展成本就越低。
  
  从中国的利益而言,当然越早摆脱这种关系越好。健全的市场法则和有远见的社会政策,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最近有人指出:“中国还有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处于低教育水平,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少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是错误的。”针对这一现实,我提出大学不要去赶建设“世界一流”的时髦。中国大学在未来30年最大的使命,就是要发展短期大学、社区大学,把几亿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现代产业大军,这才是产业升级的基础。
  
  我一直希望中国的经济宁可走慢点,也要把未来的基础打好。就像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有的是力气,扛大包能挣不少钱。但是,总有一天会扛不动的。要趁年轻多拿出点时间读读书。
  
  鼓励农民出国种地
  
  2008年美国财经电视网报道巴西经济起飞的专题节目中有位美国小伙子,他是来自美国中西部艾奥瓦州的农民,家里世代为农,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到巴西种地比在艾奥瓦州划算得多。于是,他和父亲商量去冒险。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父亲勉强凑足了资金借给他,才十几岁的儿子就这么远走高飞了。
  
  几年下来,这位毛孩子在巴西的农场面积已经发展到了52000英亩,比父亲在家乡经营的几千英亩的祖产要大十几倍。他要开着飞机巡视自己的农场,雇用着上百名当地劳工,每天通过计算机了解最新市场动态和最新技术。目前,他正考虑明年再购买2万多英亩的农田。虽然他仍自认为是个农民,但当记者把他每天的日程和CEO相比之后,他勉强承认自己是个企业的CEO。
  
  如今,巴西正在崛起为一个能够挑战美国、澳大利亚的新农业大国。这么迅速的发展,单靠自己的力量当然不可能实现。而掌握着最先进的大规模耕种技术的美国农民,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而捷足先登。他们的成功,又带动了美国农业机械、肥料、种子等方面的跨国企业的扩张。美国终于为自己优待农民而尝到了甜头。

 

  ●大国经济离不开大国金融中国如果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只能当美国的金融“殖民地”。
                           
  ●“自闭”让近代中国丧失了发展动力,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第二次“农业革命”的考验,中国人是不是该出国种地了?
  
  ●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大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源战略?我们的汽车产业模式该何去何从?

  
  中国制造业:究竟有多少幻象
  
  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日本、韩国等等无一例外。如今中国受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出口下降、GDP增长减速,面临着在经济低迷的过程中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挑战。制造业作为解决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当然至关重要。所以,在中国制造业繁荣、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居安思危、走一步看三步,为未来的转型做好准备,是经济学家们思想的前提。可惜的是,当今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在繁荣中自我陶醉,大唱“衬衫经济学”的赞歌,似乎中国的经济靠着给沃尔玛制作衬衫就能征服世界了。
  
  我不是经济学家,讲的是普通人都能懂的常识:中国的经济,就像一个一身肌肉和力气的青少年,给人扛大包来钱最快;读书则不仅挣不到钱,而且还会倒贴钱进去。如果你是位负责的父母,有个16岁的壮实儿子,你是让他扛大包呢,还是让他读书呢?我的答案虽然并不是一心读书、万事不问,也会适当地让他自食其力、扛扛大包,但是,我会督促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异常便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人口红利,所以在劳动力供给处于顶峰时被抚养的人口相对较少,中国有既便宜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就像沙特阿拉伯有既便宜又丰富的石油储量一样。单纯发展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像靠卖资源而繁荣的国家一样,当然要想到这些资源卖完了以后该怎么办。实际上,中国马上就将面对这样的前景: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成为主要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将逐渐减少,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将日益增高。当廉价而丰富的资源日趋萎缩时,难道中国的经济还能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吗?
  
  在中国的外资,多是来自发达国家,本应该带来先进技术,刺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更新。但是,这些外资到中国后,马上放弃了自己已经使用多年的先进设备。理由是这些设备比较昂贵,中国的劳动力太便宜,与其投资设备节省人力,不如多雇些人以省下购买设备的钱。从这个角度看,外资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固定在了低端。比如根据“世界体系”的学说,发达经济和落后经济互相依赖。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越便宜,就越能为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发达地区的发展成本就越低。
  
  从中国的利益而言,当然越早摆脱这种关系越好。健全的市场法则和有远见的社会政策,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最近有人指出:“中国还有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处于低教育水平,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少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是错误的。”针对这一现实,我提出大学不要去赶建设“世界一流”的时髦。中国大学在未来30年最大的使命,就是要发展短期大学、社区大学,把几亿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现代产业大军,这才是产业升级的基础。
  
  我一直希望中国的经济宁可走慢点,也要把未来的基础打好。就像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有的是力气,扛大包能挣不少钱。但是,总有一天会扛不动的。要趁年轻多拿出点时间读读书。
  
  鼓励农民出国种地
  
  2008年美国财经电视网报道巴西经济起飞的专题节目中有位美国小伙子,他是来自美国中西部艾奥瓦州的农民,家里世代为农,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到巴西种地比在艾奥瓦州划算得多。于是,他和父亲商量去冒险。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父亲勉强凑足了资金借给他,才十几岁的儿子就这么远走高飞了。
  
  几年下来,这位毛孩子在巴西的农场面积已经发展到了52000英亩,比父亲在家乡经营的几千英亩的祖产要大十几倍。他要开着飞机巡视自己的农场,雇用着上百名当地劳工,每天通过计算机了解最新市场动态和最新技术。目前,他正考虑明年再购买2万多英亩的农田。虽然他仍自认为是个农民,但当记者把他每天的日程和CEO相比之后,他勉强承认自己是个企业的CEO。
  
  如今,巴西正在崛起为一个能够挑战美国、澳大利亚的新农业大国。这么迅速的发展,单靠自己的力量当然不可能实现。而掌握着最先进的大规模耕种技术的美国农民,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而捷足先登。他们的成功,又带动了美国农业机械、肥料、种子等方面的跨国企业的扩张。美国终于为自己优待农民而尝到了甜头。 在2009年初的两会上,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代表赵志海提出一个非常有眼光的建议:国家应支持农民到非洲创业。他去年随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组织的农业考察团到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埃塞俄比亚的农业部官员主动找上他,表示对中国的杂交谷子非常感兴趣。赵志海计算,埃塞俄比亚现有人口7800万,目前约有700万人口常年靠救济粮食维持生存,另有1000多万人常年缺3个月的口粮,粮食需求十分迫切。初步统计分析,埃塞俄比亚每年缺口粮食约25亿千克~30亿千克。目前埃塞俄比亚粮食作物面积1.5亿亩,其中谷类作物4000万亩左右,这些作物至少一半以上可以改种杂交谷子,即2000万亩以上,完全可以解决埃塞俄比亚的粮食问题。他进一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和非洲国家进行谈判,如果一人种20亩地的话,2000万亩,就可以解决100万人的就业问题,并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海外置办产业,有相当的资金优势,如果能够运用这些资金在海外打造中国的农业基地,安置大量的农民和大学生,那么不仅可以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和耕地紧张,还能建立起对重要战略物资的控制。从长远看,掌握大量的农业资源,无疑将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
  
  通用汽车给中国提供了什么教训
  
  油价不仅影响着一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战略。在涉及未来的发展时,企业如果对油价有错误的预期和假设,就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这方面,美国汽车业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可不察。
  
  在2008年油价的高峰期,美林公司的分析家就声称: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破产的可能性不是没有”。通用汽车的股票应声跌到10美元以下,是自1954年以来的最低价格。发誓不会坐视三大汽车巨头破产的奥巴马当选总统后,通用仍是看不到一线生机,最后连奥巴马也承认也许破产是它最好的选择。通用的股票,在2009年一度跌到仅仅1美元。
  
  《纽约时报》不久前刊登的一篇报道,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通用是如何走到这步田地的:美国的一位普通工人开着通用制造的SUV到加油站加油。等油箱满了以后,发现账单是109美元!有种被打劫了的感觉。在2008年油价的高峰期,美国的平均油价超过1加仑4美元。在过去几年中,美国人购买了2540万辆油箱容量超过24加仑的大型车。这些车加满一缸油,在1加仑4美元多的价格下都可能超过100美元。SUV是只耗油老虎。比如通用生产的GMCYukonXL型号的车,油箱有38.5加仑,按目前的价格灌满一缸油需要160美元。
  
  对汽车制造商来说,SUV很有吸引力,那就是价格高,赢利的边际大。一辆SUV售价往往为三四万美元,豪华型甚至七八万美元,比起售价两万美元上下的普通车型更有赚头。在过去几年中,日本汽车制造商看准了油价上涨的趋势,大力发展电油混合型的节能小型车。通用汽车则认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适合大车,油价早晚会跌回去,于是集中力量生产SUV。
  
  可惜,到了2008年,市场终于说话了。SUV大规模滞销,通用汽车首当其冲,被迫决定停产大部分SUV的生产线,投入主要力量生产节能的轻型车。
  
  通用的命运,向中国的汽车业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当2008年SUV在全世界主要市场上都呈滞销状态时,北京车展上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最耗油也最容易制造污染的SUV型,在中国的销售却蒸蒸日上。在SUV最普及的美国,截至2008年3月的一年中,SUV的销售量下降了22%,而2008年在中国的销售量却大幅度上涨,乃至世界各国的车商,都把卖不出去的SUV拿到中国来销售。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也看到这一商机,纷纷上马展开了SUV的竞争。
  
  这种汽车市场的畸形发展,在未来几年将严重威胁到中国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首先,以2008年夏天的价格算,中国的油价基本上是世界石油进口国中最便宜的:1加仑才20.5元,相当于2.9美元。美国作为世界著名的廉价油国家,1加仑也达4美元以上。在德国,1加仑石油价格超过8美元,欧洲的市场还创下过1加仑10美元以上的纪录。中国政府出面干预油价,目的是遏制通货膨胀,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计。但是,从这一政策中得益最大的,是开得起豪华车或SUV的富裕阶层。高档SUV的价格更贵,有的l加仑仅开12英里(普通的节能车型的能源效率则数倍于此,美国目前正在讨论1加仑开60英里的节能标准)。买得起这种车的富裕阶层等于用政府的补贴消耗石油、消耗公路等基础设施、制造污染,而最后用来解决能源、环境和基础设施问题的投资,却要转嫁到一般老百姓身上,让其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政策等于鼓励耗油车型的发展。一旦SUV成为潮流,就会提高对石油的需求,最终进一步加大石油涨价的压力。它不仅会危害中国的能源战略、城市环境生态,也会制约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摘自《怎样做大国》 薛涌 著 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