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大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2:40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有关中国未来走向和国际地位的各种争论,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国内和国外此起彼伏的主流观点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形影相随的联系:1996年,宣扬“中国可以不必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中国可以说‘不’》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次年,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和芒罗就抛出了《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断言中国很将快将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角,以及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主要对手;2009年,含有“别人做什么还应看看中国人脸色”潜台词的《中国不高兴》一书在国内掀起的议论尚未平息,英国著名记者马丁·雅克单从书名上看就足以引起巨大争论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先后在英美出版,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今年年初,马丁著作的中文版在国内抢滩登陆,引起学界媒体、网络论坛和街头巷尾的广泛热议。
《当中国统治世界》甫一出世,国内外即有论者提出马丁是在“捧杀”中国的观点。对此,该书中文版附在正文之前的“专家与读者热评”中,引用了天涯网友对“捧杀”说的批判:这本书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它既有善意的提醒,也有对中国所取得成就的惊诧与赞扬,还有站在客观立场上的评价。
从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世界经历了诸多风云变幻,而中国也经受住各种艰难考验,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上个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发表了英国战略家西格尔影响甚广、质疑中国崛起的《中国重要吗?》一文;十年后,引起世界热议的却是同样出自是英国人之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这种话题的悄然转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国家的确比以前“阔多了”。中国正在崛起这一事实本身,在国内外都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然而,中国是否在崛起并不是人们议论的全部话题;随着中国的逐渐发展,这一话题已经不再是争论的焦点,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逐步强大后怎么办的问题。去年,旅美学者薛涌推出《怎样做大国》一书,涉及到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大课题。马丁的著作也再次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人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这种逻辑与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霸权更替理论异曲同工。应该说,在互联网上非常普遍的关于马丁著作可能会“捧杀”中国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捧杀”的前提是建立在被捧者飘飘然,以及做出不恰当行为前提之下的。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自身。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就曾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够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不折腾”,还是温总理讲的“形势稍好,尤须兢慎”,都是出自这样一种理性的思考。
金灿荣教授在为马丁著作所作序言中指出:“中国故事的另一个方面,便是庞大的巨型国家内部面临的众多现实挑战和不确定性”。《当中国统治世界》也对我国存在的社会公正、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给出了 “善意的提醒”,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面对马丁的称赞和提醒,我们需要在激情之外保持一份清醒的自我认知,在和平发展中“学会做大国”。这也许正是马丁著作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最大启迪。
《当中国统治世界》畅销世界的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西方人的中国观。早在1935年,鲁迅先生就曾对西方人观察中国的视角作了这样的评论: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 “色情的国度”。看的更多了,先前的很多结论行不通,中国就成了“谜的国度”。在以往西方关于中国的认识上,充斥着太多一知半解甚至有意歪曲的观点,也有人因为混淆于诸种观点之间而视中国为“谜的国度”,马丁的著述无疑为世界认识中国和我们反观自身提供了相对全面和客观的描述,而这恰恰是非常稀缺和难能可贵的。
鲁迅在其著作中还曾指出,西方人的中国观受到美国人明恩溥所著《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影响,直至去世前的半个月,他还希望能有人将其翻译到国内,以便我们能“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这是一种对待西方关于中国著作的理性态度。遗憾的是,鲁迅的愿望在多年以后才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丁的著作能够在面世仅仅半年之后就在国内推出中文版,使更多读者能够看到一位西方有识之士眼中的中国,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