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公车改革系列专题报道[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55:49
叶青公车改革系列专题报道[图]
时间:2009-08-03 13:14来源:
有声朗读',1)">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导叶青。本报记者张朋摄
◆“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
www.changjiangtimes.com·  2009-7-24 6:32:00· 来源 : 长江商报    省统计局副局长6年来拿自己做实验,向本报独家披露:“叶氏车改”一年能省六七万  编者按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公车消费额为3000亿元。这个数字,超出了我国的军费开支,超过了我国每年教育和医疗经费的总和。  本月初,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的公车改革方案一经披露即遭到网民猛烈拍砖。人们惊讶,一个区委书记或区长每年可获得的车贴竟然达7.6万元。“史上最牛车改方案”的说法不胫而走。  一直关注着网上车改争论的叶青坐不住了。近日,这位身居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的“厅官”主动向本报记者披露了六年来自己的车改试验,并愿意以此为样本,供有关部门参考。  本报记者 吴晶晶  周一早上7点30分,“厅官”叶青驾着他的一汽奔腾,从武昌石牌岭的家开到省统计局上班。这天,他还外出参加了两次会,晚上,再开车回家,一天的行程约20公里。  如果不出差,叶青每天的上下班路线大体就是这样,水果湖周围20多公里就是他的“活动范围”。他开的不是名车,但他很满足。    作为厅官,又集学者、民主党派人士、车迷身份于一身的叶青,自告奋勇地“拾掇”出来一块车改“试验田”,这对他而言,是极自然的事,而在潜意识里,似乎还契合了他的某种理想。  一次,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问叶青:您做了一些别人不能做的事,说了一些别人不会说的话,是因为“一半身在体制外”吗?叶青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答,“可能我对很多东西都不在乎吧。”  媒体称叶青为“全国交通成本最低的厅官”。叶青坦言:“之所以我今天可以公开谈一些问题,是因为我的身份和许多官员不同。”不过,相对于媒体的一片赞誉,叶青的一位朋友却显得有些“苛责”。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表示,他认同叶青的很多观点,但全国各地的车改方案,包括“叶氏车改”方案,都似乎还“不够狠”,它到底触动了多少既得利益,这值得商榷。  但是,如同“任何人都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叶青同样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以“一半身在体制外”的身份,他作出了非同一般的探索和尝试,已是勇气可嘉。  详细报道: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l/2009-7-24/143211.htm  ◆“‘叶氏车改’值得称道但又难以推广”    www.changjiangtimes.com·  2009-7-29 8:33:00· 来源 : 长江商报    《“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追踪  武汉海关、武汉市招商局、硚口区三位官员共议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  对很多政府官员而言,车改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但自本报连续报道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车改试验后,很多政府官员有话想说。昨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武汉海关、武汉市招商局、硚口区的三位政府官员对于公车改革的难度感同身受,但他们心中仍然酝酿着推进车改的精彩想法。  本报记者 吴晶晶  “哪一天小车不再是地位的象征,车改就会水到渠成”  ——武汉海关副关长胡泽  “叶氏车改”勾起武汉海关副关长胡泽的一段记忆:多年前,他在海关内部提交过一份报告《建设节约型海关》,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探索接待和用车制度的改革,并建议将班车使用改由地方公司保障。  不过,胡泽很无奈:“这颗石子扔下去以后,激起的水花不大。”  亲自操刀却无法顺利推行,胡泽对目前各种车改方案有了更多的反思。  详细报道: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l/2009-7-29/143820.htm   ◆本报车改系列报道引全国媒体关注    www.changjiangtimes.com·  2009-8-3 7:11:00· 来源 : 长江商报     《“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追踪  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愿参与车改联名提案  编者按  10天前,本报强势推出公车改革系列报道,以《“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为开篇,推出了近10篇系列报道和评论。随着报道的推进,参与讨论的读者越来越多,更有不少政府官员、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为推动公车改革建言献策。  10天来,我们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肯定、质疑、批驳、建言……  本报独家推出的公车改革系列报道也引起了全国媒体的聚焦:人民网在7月30日刊发深度报道《“另类厅官”叶青的另类“叶氏车改”》。《新京报》除原文刊发“叶氏车改”方案外,更推出了《“叶氏车改”对公车预算具有指标价值》、《“叶氏车改”的思路不妨一试》两篇评论。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法制晚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跟踪报道。  我们热切期盼,来自媒体、官员、网民思想的涓涓细流能汇成江海,最终成为推动公车改革的强大力量。  今天,本报刊登公车改革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今后,我们还将持续关注车改的进展,读者有好的意见或建议,可继续发至邮箱ccdaily@163.com。  本报记者 吴晶晶  “我看到了近期长江商报关于车改的一些报道,报道很深入。”昨日,省政协委员赵映前对本报记者表示,“车改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希望更多委员参与其中。”武昌区政协委员陈道恒建言:希望更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车改的推进,大家联名提案,用集体的力量来推动这场改革。  车改 政协委员们“盯”很久了  赵映前说,“车改不但能节约行政成本,还将拉动内需,启动新一轮的汽车消费。”谈到具体怎么改,他认为,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做法。 其实,在一些效益好、管理规范的企业里早已有现成的成功案例。  “我对车改也一直很关注。”昨日,武汉市政协委员施平告诉记者,他看了一部分报道,最近正在酝酿“端”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江汉区政协副主席马德骅已经“盯”了公车改革这个问题一年多,在他看来,“车改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早在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时,马德骅就提出要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消除“车轮上的腐败”,建议除保留公检法、救护、城管、环卫等单位特殊用途车辆外,取消厅级以下干部的公务用车。  陈道恒委员透露:去年12月,他也提过车改建议,例如将车改纳入职务消费改革体系、交通补贴间接货币化、加强监督。  联名提议案促政府解决   详细报道: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l/2009-8-3/144402.htm    ◆“另类厅官”叶青的另类“叶氏车改”    监督可依赖群众举报 用“进贡车”算违纪    来源:人民网 记者 张海燕   2009年07月30日10:34    “我现在像身处风暴中心了。”记者一拨通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的电话,他就笑着如此感叹。让叶青卷入舆论漩涡的是他提出的另类“叶氏车改”方案。  “叶氏车改”一名干部一年能省6万多  “叶氏车改”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结成这样一句话:自购私车,上下班补助,出武汉市实报实销,建议“双轨过渡”。  叶青自我实验,试行这个方案快6年了。现在他每个月拿车补1000元,出武汉市办公的话实报实销。这样算下来,他这个厅局级干部一年用车花费一万多元,比起日前披露的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区长、区委书记一年车补8万的公车改革方案来,节约六万多元。  持续“高烧”的“公车改革”话题因为“叶氏车改”变得更引人关注。  “因为这个车改方案比较省钱,老百姓都比较赞同,所以我的压力还不算太大。”叶青笑着说,现在他每天都能接到三四通报纸、电台等媒体的采访电话。因为有人民群众撑腰,虽然有些阻力和异样的目光,但叶青安之若素,继续大力宣传他的“叶氏车改”。  拿车补再坐“进贡车”可视为违纪  详细报道:http://gov.people.com.cn/GB/56590/9753279.html   关于公车改革的其他建议:  在人民网强国博客2006年开办之初, 叶青就在强国博客中开博(进入叶青博客),并陆续发表了30余篇关于公车改革的博文,记者摘录其中几条,以飨读者。  1、因事定车贴,不是因职定车贴,是一种创造。  2、车改的成功之地应该在富裕地区。尽管车改增加了干部的收入,还是大大地节约了开支。“两害相权取其轻”!  3、配备使用公务自行车,实现1公里范围内,外出办公一律使用自行车。  4、我们经常说:要尊重群众的首创造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可是,在车改问题上,却要尊重干部的首创精神。  5、干脆设置一个“公车改革试验区”。千万不要认为公车管理是一个小事情。在纳税人眼里,公车使用绝对是一个大问题。  网友:何日再现公务员骑自行车上下班的风景?  博友回帖:支持车改,任何改革都会碰触既得者的利益,但我们要从社会效益的大小去衡量,就像叶老师说的两害取其轻。  博友回帖:何时公务员们骑自行车上下班又成为一景,不知社会风气将恢复到一个怎样的状况?至少民众是拍手叫好的。  博友回帖:本来公车改革对建立节约型社会来说确实是利好,对减少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也非常有益,此外还有利于官民之间的平等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如此有利的改革喊了这么多年的口号了,没见有行动(燃油税开征也如此)。原因为何,并不是财力不能保障的问题,而是官员们不愿放弃特权。其实同级别的车公车的耗费大约比私用两倍还多,修理厂高价维修、驾驶员的回扣、公车私用、其它方面的黑洞,这些公车上的腐败只有彻底废除公车制才能根治。但这是官员们自己革自己的命。难!!!!  博友回帖:近距离的,应该鼓励骑自行车,虽然时间比较短,路程比较短,节能环保作用不显著,但只要我们倡导大多数人这么做,积少成多,一样可以带来显著效果的。   ◆“叶氏车改”对公车预算具有指标价值    2009年07月29日 07:27:13  来源:新京报    “叶氏车改”值得敬重,也值得鼓励和推广,但却注定无法得到多数官员(既得利益者)的效仿。因为,一份科学、公正且具可行性的车改方案,很难在既得利益阶层内部生长。   围绕车改的舆论热议仍在持续。近日有两则消息颇为引人注目,一是辽宁省辽阳市两个区的各级公务员“车补”从8月份开始暂停发放,何时恢复待定。(7月25日《南方都市报》)此前媒体报道,辽阳市宏伟区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7.6万元,弓长岭区区委书记和区长更是有一年8万元的“车补”。这一车改方案受到舆论的强烈批评,不少评论者称之为“腐败的公开化与合法化”,或“公务员特权的赎买性改革”。   另一则消息则是,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叶青27日在《新京报》发表文章,晒出了他的“叶氏车改”经验。“叶氏车改”的核心内容是“自购私车,上下班500,出武汉市实报实销,建议双轨过渡。”据称在油价上涨后,叶副局长的车补已涨到了“上下班1000”。即便是这样,这位副厅级官员的车补比辽阳几位正处级官员的车补,每年要少6万多元。   叶副局长用他的现身说法告诉人们,一年1.2万元的车补(外加长途的实报实销)已经能够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与此相比,高出这一数字6万多元的车改方案,在车改补贴金额上确实还有大幅下调的空间。另一方面,这些数字也再次证明,公车腐败触目惊心,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刻。   详细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29/content_11789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