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斯科尔兹尼的故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22:46

1944年5月25日,斯科尔兹尼被派去执行“跳马行动”。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因为1942年德国海军曾有过“跳马行动”,那次行动是用“提尔皮茨”号等军舰打击盟国的PQ—17运输船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1944年的这一次行动,目的是通过伞兵空降突袭的办法,抓获或者击毙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首领铁托,而这一任务又交给了斯科尔兹尼。

 

“跳马行动”在所有的特种作战战例里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它说明了某些我在一开始就说过的问题:特种作战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取代传统作战!

 

“跳马行动”的由来是因为德军对南斯拉夫游击队越来越强大的担忧,铁托的部队在得到英美承认后获得了大量军用物资的支援,这使得这些游击队能够以更加强大的武力对抗德军。德军为了一劳永逸地打垮南斯拉夫游击队,想出了这个“跳马行动”:通过突袭,一举歼灭铁托以及他的得力助手们,从而导致南斯拉夫游击队群龙无首四分五裂,这也就是现代战争所说的“斩首”。(PS:铁托的部队称之为“南斯拉夫游击队”是不够准确的,就像外国人称八路军新四军为“中共游击队”一样,铁托的游击队里有一些相对正规的部队,例如“第一无产阶级师”等等,但习惯起见,我们在这里还是称其为南斯拉夫游击队。)

 

计划是这样的:魏克斯元帅下令他麾下的党卫军第七山地师“欧根亲王师”(同时配以其他部队,尤其是克罗地亚部队以及反对铁托的游击派别)在正面对南斯拉夫游击队发动攻击,第500伞兵营作为突击队突袭并消灭铁托的指挥部,然后两只部队会合。这个计划看似简单,实际上该计划的最关键所在是“铁托的指挥部在哪里”以及“南斯拉夫游击队到底有多少人”!

 

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个计划,总觉得它与“市场花园行动”以及“孟良崮”有些类似,都是使用一支部队插入到敌人的后方去拖住敌军,然后等后续部队上来围歼敌军。计划往往看起来都很完美,也貌似容易,但实际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一个不小心,突入敌后的“诱饵”就会落个尸骨无存,很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打法,要求“内应”一定要守得住拖得起,“外应”一定要快速跟上,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配合非常重要,对“内应”部队的要求非常高,一般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市场花园”阿纳姆的红魔鬼、孟良崮的整74师······

 

而“跳马行动”中深入敌后直捣虎穴的是“党卫军第500伞兵营”,对这支部队的编制组成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这支部队原本就是一个“惩戒营”,队伍里充斥着大批触犯军法、违抗军令、散布消极思想、抵制纳粹洗脑的士兵,这支部队的组建主要是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所以,一些来自武装党卫军的自愿者以及惩戒所里犯了错误的士兵混杂在一起组建了这支部队。但这种说法仅供各位参考,我在这儿使用仅仅是为了增添本文的趣味性罢了。

 

斯科尔兹尼受命指挥本次行动,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由他指挥第500伞兵营实施突袭。但在斯科尔兹尼去萨格勒布考察了一下具体情况后,他放弃了这一指挥,因为他觉得相关的那些特工过于粗心大意,这直接危害了“跳马行动”,他认为这一计划不会成功。

 

跳马行动没有了斯科尔兹尼,但还是要继续进行,二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反游击战之一就此开始。进攻前几个月,德军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对本次行动做了精密的安排,包括对铁托司令部所在地的反复侦查,最终确定了地址:达瓦!


(这就是即将发生一场血战的达瓦镇。)

 

党卫军第500伞兵营的使用是这样计划的:全营的空降分成两队,第一队又分两组,第一组的314名士兵进行伞降,到达地面后占领达瓦镇,抢占有利地形,立即切断铁托司令部与外界的联系,将其孤立起来,使之得不到外围游击队的增援;第二组340名士兵,使用滑翔机(DFS—230大家一定很熟悉了)进行机降,这一组的任务是攻击铁托的司令部,抓捕铁托及其手下。等这两组德军站稳脚跟后,第二队德军220人立即投入战场进行支援。

 

行动前夕,德军士兵身上的部队军衔标记等全被摘除,另外他们每个人都拿到了一张铁托的照片以便于识别,命令是:抓住他,如果不行,就打死他。与德军伞兵同行的还有一些波斯尼亚的辅助部队以及翻译等,另外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有一支“勃兰登堡部队”的小队伍随之同去。


(第500伞兵营的部分官兵。)

 

5月25日这一天是铁托的生日,早晨六点三十分,德军的两架FW—190突然飞临达瓦,对着游击队的基地开始扫射,随即,15架JU—87轰炸机也赶至,开始狂轰滥炸。空军的对地攻击是为了压制游击队的地面火力并消灭他们的防空炮火,当然也是为了掩护随即进行的伞降。

 

七点整,JU—52飞来,开始伞降,飞机在120——150米高度处逐批次投下伞兵。第一批投放的314名伞兵被分成“蓝组”“绿组”“红组”三个小组,这三个小组花了大约15分钟从天而降,整理好武器及编制,随即对达瓦展开了攻击,他们的任务是全面控制该小镇。由于突袭来得过于突然,游击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完全没有力量展开反空降战斗,所以第一波空降的伤亡很小,非常顺利。


(游击队的机枪阵地。其实我很不喜欢这种一地点处二无时间的图片,毫无代表性,几乎可以用在任何地方。)

 

紧接着,第二轮的340名伞兵搭乘着DFS—230滑翔机开始机降,这支部队携带者更多的武器,例如迫击炮、火焰喷射器、重机枪等等,直到七点四十五分,第二轮机降完成。但这批人员遭到了游击队的沉重打击,因为游击队已经在一开始的混乱中清醒过来,对空火力得以增强,这批伞兵在空中和地面都遭到猛烈火力的袭击,伤亡很大。还有一些滑翔机与拖曳机分离时间过早,导致滑翔机降落在距离目标很远的地点,与战斗完全脱节。

 

但不管怎样,第二轮机降完成了,这一批人员被分成了六个小组:“黑豹组”110名队员负责抓捕铁托并消灭他的保镖,“破坏者小组”40名队员负责攻击英军派驻游击队联络处,“暴风组”50名队员负责攻击苏军派驻游击队联络处,“粉碎者小组”50名队员负责攻击美军派驻游击队联络处,“勇士小组”50名队员外加20名来自勃兰登堡部队的成员负责情报,最后一个小组“Beisser”20名成员负责附近一座电台的占领。


(战壕中的伞兵第500营士兵。)

 

本次空降行动的指挥官是党卫军上尉库特·瑞布卡,他在“黑豹小组”内协调行动。德军的行动现在遭到了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强烈抵抗,达瓦镇内的激烈战斗主要集中在电台所在地以及德军事先以为的“铁托司令部”这两个地方。德军一如既往地发现,在巴尔干地区进行反游击作战的艰难,大批妇女儿童参与到战斗中与德军交火,当然德国伞兵也绝非善类,游击与反游击作战同样都是充满着血腥,骑士精神在这里没有市场。

 

地面上的德国伞兵在空中火力的配合下,使用机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武器对游击队展开了毫不留情的剿杀,游击队在这场巷战中也是寸土不让。“铁托司令部”的争夺非常激烈,直到所有的守军被消灭,德军才占领了该楼,但这里却并非铁托的司令部,而是共青团的一个总部。在电台那里的战斗也不顺利,南斯拉夫游击队拼死抵抗,许多女兵也端起枪加入了战斗,德军的伤亡很大。最终德国伞兵占领了电台,随即,幸存的游击队员被全部枪毙。

 

上午九点整,达瓦镇的战斗结束,德军全面控制了小镇,除了遍地的死伤,德军还抓获了400余名俘虏。随即,搜查工作开始了,德国人在遍地死尸及俘虏中逐一寻找是否有铁托,并向俘虏们询问:铁托是否在这里?他究竟在哪里?很多被俘的游击队员被立即枪毙了,一些当地的老百姓也被枪杀,理由是他们把房子让给盟军居住。在随后搜索全镇的过程中,更多的平民和儿童遭到枪杀。


(德军逼迫俘虏和镇上的百姓挖掘壕沟。反游击战的残酷性是不言而喻的,基本上双方都不留俘虏,欧根亲王师长期从事这一任务。战争结束时,该师向一支游击队投降,立刻遭到了报复,很多德军士兵被枪毙了。)

 

稍事整理后,瑞布卡上尉紧张地思考着:铁托到底在哪里?这时,手下的侦察兵跑来向他报告,被打散的游击队员逐渐退往北面的UnAce河,在河对岸的山脚下有一个山洞,游击队员又一次在顽强抵抗。瑞布卡上尉立即意识到,这个距离达瓦镇1.6公里的山洞很可能是铁托真正的藏身地。

 

瑞布卡上尉赶紧调集了两个班伞兵,在重机枪的掩护下强渡UnAce河,对游击队再次展开攻击。但这次轮到严阵以待的游击队员们大展神威了,两个班的德军被全部消灭。

 

德军的飞机一直在盘旋助战,除非德军与游击队敌我交错贴身近战时才停止攻击。九点三十分,组织起来的游击队对达瓦镇的德军开始了第一次反攻,但立刻被空中武力打垮。瑞布卡上尉决定,反击这股游击队的作战必须和搜捕铁托的工作同步进行。


(伤亡惨重的德国伞兵,有的人还在坚守,很多士兵已经被击毙。战场上的伤员以及阵亡士兵的遗体如果不能得以后撤,对一线的士兵士气影响极大。但这些伞兵实在没有这些条件。)

 

上午十点,瑞布卡上尉再次发动攻击,但却再一次遭到了游击队的沉重打击,南斯拉夫游击队已经占据并修筑了牢固的阵地,猛烈的火力让德军寸步难行,游击队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德军差,他们也有迫击炮。战斗一直僵持着。

 

11点50分,我们前面所说的第二波空投开始了——220名伞兵增援!但这一次绝没有早晨的第一轮空降来得那么顺利了,这些德军遭到了达瓦镇四周对空火力的沉重打击,伤亡惨重。更关键的是物资损失非常严重,很多武器弹药被投到镇外无法收集,这给轻装上阵的伞兵们带来不小的问题。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中午12点左右,南斯拉夫第一无产阶级师以及第三第六师的部队陆续赶至,对德军的伞兵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外围的德军,例如“欧根亲王师”等部队由于一路上受到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阻击骚扰(包括破坏道路、炸毁桥梁等),短时间内难以到达达瓦镇。现在全靠达瓦镇内的德军500伞兵营自己了,既要顶住游击队的进攻,又要冲过河去抓获铁托,从现在的情况看,几乎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张图片的效果很好,战场气氛非常浓郁,伞兵们抓紧时间休息一下,远处的火光和浓烟清晰可见。)

 

但500伞兵营并不放弃,在瑞布卡上尉的率领下,德军又一次向铁托所在的山洞发动了进攻,而游击队的火力越来越猛烈,不断有德军倒下,反复的冲锋给德军伞兵们带来了很大的伤亡。瑞布卡上尉亲自带队冲锋,刚一冒头就身负重伤,副官奥托·麦特雷接替他指挥,没一会儿也身负重伤,随即指挥工作转交另一位副营长,没几分钟这位副营长也中弹身亡。指挥权反复递交了几次,由此可见当时战况的激烈和残酷。

 

实际上,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因为空降已经六七个小时了,预定的抓捕铁托计划已经没可能实现,目前面对重兵攻击,德军伞兵第500营当下首要的目的就是自保。

 

德军开始后撤,先是退守达瓦镇,但游击队的攻势不减,于是德军又退到司令部所在地:达瓦的公墓处,时间已经是下午6点了。


(很好的一张照片,德军伞兵们已经退守达瓦镇的公墓处,这里也是他们的临时指挥部。大家可以看见,这里地势开阔,除了一些十字墓碑可以稍稍躲避外,几乎是无遮无掩,每个人只是出于本能地趴在地上。)

 

现在的情况对德军非常不利,天黑意味着他们得不到空中火力的支援,也得不到空投补给。伞兵,作为轻装上阵的兵种,强调的是机动性与速度以及突然性,并不要求伞兵拥有强大的火力,随身携带的弹药也不会很多。现在这种持续拉锯作战,伞兵第500营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了,再加上得不到空投的支援,前景岌岌可危。如果游击队夜间开展持续的攻击,这股被困的德军很可能被全歼。

 

 

南斯拉夫游击队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入夜后,小股部队不断地冲击德军防线,试图打开缺口。德军拼死抵抗,因为弹药不够,他们规定必须等游击队靠近了再打。要命的是,附近游击队的迫击炮连续对着德军阵地轰击,德军却毫无还手能力,只能趴在地上挨打。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


(伞兵第500营的一群士兵,怡然自得,达瓦一战,不知道图片上幸存的能有几个。)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光靠这一个营在这里硬拼,德军其他的部队呢?尤其是外围的“欧根亲王师”,到哪里去了?难道他们也和李天霞那样“保存实力”?

 

这还真的冤枉了欧根亲王师。党卫军第七山地师“欧根亲王师”从25号进攻开始,就遭遇到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顽强抵抗,进展并不顺利,游击队们竟然还与德军打起了硬碰硬的阵地战,这与过去游击队那种“打了就跑”的战术完全不同(前面我们说过,游击队得到了英美盟军的大力支援,还包括空中支援),甚至,游击队还学会了“正面顶住,侧面迂回”的新战术。在崇山峻岭中,游击队与德军反复对抗。

 

但无论怎样,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战斗力还是无法与正规德军相提并论,欧根亲王师在奥托·库姆的指挥下,很快攻占了瑞布尼克镇。南斯拉夫游击队毫不畏惧,组织起团级规模的进攻,试图彻底打垮欧根亲王师,但反而被欧根亲王师击溃,损失惨重。


(一群德军士兵,地上蹲着一些被俘虏的游击队队员。)

 

26日凌晨四点三十分,包围达瓦镇的游击队开始撤退,而欧根亲王师第十三团的一个侦察队也突破了防线与镇内的德军会合。天明后的形式进一步明朗了,空军恢复了空投支援,上午十点,欧根亲王师进入达瓦,与伞兵第500营会合。

 

这一仗,伞兵第500营九死一生,幸存的官兵只有200余位,从军事的角度说:这个原建制874名士兵的伞兵营被全歼了,作为一支部队已经不复存在。


(铁托及时转移,但他的元帅礼服成了德军的战利品,几个伞兵正在好奇地查看着。)


(这就是铁托的元帅制服,后来被德军送到维也纳展览,目的是为了展示德军的神勇,顺便羞辱一下铁托。这件制服大概是达瓦之战的唯一战果了。实际上,德军在南斯拉夫对游击队的围剿一支未曾停止过,几乎每隔几天就有行动,而每个行动都有代号。在这一方面,党卫军第七山地师——欧根亲王师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支部队一直到最终投降还能保持着战斗力,非常神奇。但大家不要误以为欧根亲王师是德军中的王牌部队,其实不是,欧根亲王师是德国人及外国志愿者合并组建的一支志愿军,武器装备非常一般。这支部队的故事很多,以后可以专门给大家介绍。)

 

这场“跳马行动”并没有斯科尔兹尼的参与,从这场失败了的战斗可以看出,特种作战所强调的突然性固然有所体现,但严重的失误在于这支部队被投入到了正规作战的领域,这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想告诉各位“特种部队迷”“狼牙、虎牙外加其他什么牙”,如果在错误的时机与错误的地点错误地使用一支哪怕是最精锐的特种部队,它是打不过一支普通的三流陆军部队的,千万不要迷信及神话特种部队及特种作战。

 

跳马行动的失败,还有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情报失误!铁托不在达瓦,而是在距离达瓦1.6公里外的山洞中。假设铁托真的如情报所料,那么他一定会被抓获或者击毙,但是······,这让我想起了美军绿色贝蕾帽的“伊朗人质事件”和“西山战俘营”,几乎如出一辙。

 

与此相对应,斯科尔兹尼的几次行动简直犹如神话一般,现在,斯科尔兹尼在哪儿? 

 

PS:本人毫无英文及德文基础,尤其是德文,所以很多时候完全是连猜带蒙,所以肯定有不少谬误,欢迎各位批评。另外,我附上跳马行动的德文来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