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学森发现王永志得到哪些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2:26
从钱学森发现王永志得到哪些启示? 一代宗师钱学森逝世了,消息传来,山河呜咽,大地悲鸣,举国致哀!从10月31号以来,亿万人民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科学泰斗...... 天不能死,地不能埋。大师留下的精神财富,同样彪炳千秋,光照日月! 生前,老人最关心的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的人才!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无疑,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但钱老的秘书涂元季有下面一段话,引起我的深思―― “钱老反复强调,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办大学要有一种很宽松的学术氛围啊!”涂元季说,钱老晚年时曾说;“当一些权威往这一坐,人们都不敢发言了,这哪行啊!要敢于培养年轻人挑战权威!”

 

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王永志就是一个例子;当年,在进行火箭发射时,火箭射程不够,专家们都在考虑,怎样再给火箭肚子里多添加点推进剂,可无奈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人站起来说:“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就要发生变化。”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火箭就会命中目标。这个年轻人就是王永志!可是,王永志当时只是一个中尉!有人不客气的说:本来火箭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往外泄?于是,再也没有人理睬他的建议了。

凭着执着,王永志找到钱学森。“当时,钱老还不太熟悉这个‘小字辈’,可听完了王永志的意见,钱老眼睛一亮,高兴的喊道:‘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钱学森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泄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三发火箭,发发命中目标。”(见马京生的长篇通讯《长天飞船》)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和他的“逆向思维法”。后来,王永志被推荐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破除论资排辈,反对权威垄断,尊重事实真理,创造宽松环境,大胆启用新人。这30个字是否就是钱老所说的学术氛围?我认为是的。 钱老的这种实事求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方法,给人以下启迪: 一,权威是从实践中产生,而不是自封的,而且也不是一劳永逸、终生不变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新陈代谢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类总要前进,社会总要发展,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师,他们始终像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从不张扬;从不轻狂。因此,低调的待人处事,谦逊的善待他人,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他们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他们的心胸像大海般的宽阔;他们的目光始终盯着前方;他们的思维也总是在超脱;他们的行为,也总是那样的淡定从容。二,人有特长,术有专攻,只有专才,而无全才。权威只能是该专业的权威;而不可能是“全专业”的权威;从实践中产生的学术权威,是此时此地受时间和地点制约的、而不是彼时彼地能复制、能套用的;经验只是一种参考,但不能作为根据;无穷尽的实践,产生无穷尽的权威。巴甫洛夫的“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对你的评价多么高,你总要有勇气的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纵观过去和当今的大师级人才,在他们身上,一切真、善、美都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做作。三,提携后辈,选择良才,是大师们应尽的神圣职责和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一种人格魅力和品质高尚的内容之一。当今的科学技术,愈来愈呈现出边沿、前沿和交叉科学的结合态势。因此,真正大师级人才,他会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巴斯德的“一个科学家应当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站得高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缘故。” 这种“人梯”精神,是一切大师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是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忠诚的又一证明。如果在学术问题上“对内封锁”、对资料“实行垄断”,以权威自居,“大屁股坐人”,对人才进行压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心胸的狭隘,也是对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不负责任。我的大儿子是中国某科学研究院的博士,其导师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那院士从不摆权威架子,从不指手画脚,在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时,他总是先听取大儿子他们的意见,从不下武断的决定。前年,他们的一项工程,被国防科工委评为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大儿子将他导师的名字上报时,被那院士坚决阻拦;说“事情都是你们做的,我没有理由占取功名。同时,让你们尽快的站出来挑大梁,也是我的宿愿!”结果,这项荣誉就划归到大儿子名下......

四,作为年轻人,首先应该尊重权威;但也决不能盲目的人云亦云、事事追随;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因为创新精神是推动和发展我国科技的灵魂!而作为国防高科技,因其涉及的专业多,门类广,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密切的协调与配合,这是一项非常具体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年轻人在具有创新精神的前提下,必须同时具备冷静、理智和经验的结合;在进行特定的研究中,既要走常人没走过的路,又要充分发挥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地位和作用,“老、中、青三结合”,永远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