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中学教育背景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27:49

钱学森中学教育背景的启示

 

 

文/周新桥 

 

钱学森被誉为 “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科技巨人”: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会议上,他被授予“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9年他又被国际媒体选为“影响20世纪科技发展的20位世界级科技巨人”之一。这20位巨人中第一位是爱因斯坦,之后是玻耳、居里夫人、冯·卡门等,钱学森排名第18,是20位巨人中唯一的亚洲人。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院士指出:“钱学森是十年一遇的世界伟大科学家,超过一年一遇的一般诺贝尔奖得主”。

 

“纵观钱老的一生,德智体美无不达到顶峰。”现任北师大附中刘沪校长说。基础决定高度。钱学森这位科学巨人的中学教育背景是怎样的呢?

 

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智慧启发非常重要的阶段。北京师大附中的高中文理分科,钱学森读的是理科。他后来认为师大附中的教育对他日后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是他一生之中难忘的一段经历。1955年,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到北师大附中看望老师们。回忆起中学时代的生活,他总是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6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

 

据了解,钱学森在就读时,师大附中的校长林砺儒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很有成效。学生专心学习,也尽情玩耍,不做临考磨枪的事,也不追求满分,能考八十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了,但是这八十分是真正学到的、扎扎实实的知识。

 

钱学森一生伟大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是他在中学时代深深扎下根的。钱学森曾经这样回忆:“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

 

钱学森一生经历了时代变换的风云,承受了科学研究的辛劳,其生命轨迹却长达近1个世纪,这与他从小热爱体育运动不无关系。那时,在考试前,钱学森和同学们都在操场上打球,不到天黑不回家。

 

钱学森一生没有放弃对艺术、对美的追求。他从小就热爱艺术,以致一生都喜欢画画,而且画技不俗,还擅长吹圆号、吹口琴。他认为他之所以能取得科学成是与他小时候学文学、艺术分不开的。

 

钱学森就读北师大附中时,学生没有考试追高分的压力,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玩”。其实他们的“玩”就是读课外书、动手实验和外出实践。生物课上,老师常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钱先生当时就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几何课老师不仅用桐城派古文的风格写讲义,讲课时还拉着腔调念讲义,“很带味”,而且讲解透彻,使钱学森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国文老师除了讲授语文之外,还经常讨论时事,传达对人民、社会、国家的关心;虽然当时学校还很穷,但是化学实验室却对学生随时开放,钱先生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当时附中的选修课很多,钱学森回忆说:“每天中午大家吃了午饭,在教室里互相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什么都有……”著名数学教师傅仲孙先生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

 

80多年前的北师大附中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前瞻性,开设了许多大学课程,像高等数学、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知识,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或单独开设选修课;文史哲等方面的课程,更是广博、精深;外语课的教学标准高,培养的学生能力强,还开设了多个语种。有些课直接用英语授课。高二时,钱学森选择德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

 

钱学森的父亲也给他在课外找老师补课,扩大知识面。为此,钱学森的父亲特地找到林校长,请他额外辅导自己的儿子。林校长担起钱学森“家教”, 教授他伦理学。

 

正是这种没有过多限制、形式多样的教育让钱学森对知识充满了兴趣,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德智体美均衡发展,对探索新知充满了向往。钱学森认为自己读大学读研究生很轻松,“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

 

钱学森在中学所受的教育,亦即他的中学教育背景给当今的教育有两方面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是中学也必须是由具有教育家特质的校长和教师办学、办教育。我们从钱学森的中学时代可知,校长林砺儒和其他众多教师均具有教育家的特质。这里所说的教育家特质,一是指具有对教育的整体认知和深刻理解,能提出先进的办学思想或教育理念;二是在教育实践中能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当今的中国中学教育中,具有这种教育家特质的校长和教师不说没有但也十分罕见。当今的中国中学校长和教师,普遍而严重的是对教育存在着片面认知和肤浅理解,常把中学教育看成是为升学作准备,把学校看成是钱学森所反对的上大学的台阶,而不是看成如钱学森所认为的它只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中学教育缺乏具有教育特质的校长和老师,从长远的看,势必影响杰出人才的产生,势必影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大量出现。温总理指出:“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对教育要有什么样的真知灼见呢?温总理认为体现在“四个要”上,即: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这就是具有教育家特质的中学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的整体认知和深刻理解的具体要求。

 

二是中学教育必须远离急功近利,必须解放学生,着眼于为学生打基础和德智体美均衡发展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所谓急功近利是指办学或教育追求眼前的功名;所谓解放学生,就是不用分数和名次以及死记硬背等束缚学生、禁锢学生。80年前的师大附中,对考试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学生临考试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如果通过死记硬背、急功近利获得高分,同学们反倒瞧不起。而且如果有学生死记硬背了,反而得不到高分。钱学森的中学教育背景告诉人们,中学教育应通过没有过多限制、形式多样的教育,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使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在综合实践和创新中获得德智体美均衡发展,获得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从钱学森身上,人们可以看出上个世纪20年代师大附中的教育是成功的,而至今人们还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当今国内有哪些中学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至于中国的所谓中学名校或“中国百强中学”,无不与如出高考状元、北大清华升学率高、奥赛金牌获奖大户等因素有关。话稍扯远一点,若论升学,当今世界最好的大学应是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因为这两所大学向美国一流大学研究生院提供了最多的生源。但北大、清华是不是世界最好的或者比较好的大学呢?在公布的200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在综合榜单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在200名之外!这说明会考试不意味着能出人才、出学术水平和出创造力。因此,只有当中国的中学教育静下心来远离了急功近利时,中国的中学教育才有可能重新从教育的原点出发。

 

科学巨人钱学森的中学教育背景给教育的启示还有许多,上述两方面的启示是最重要的,而且这两个重要的启示相互关联。科学巨人远去了,中国的发展呼唤有更多的杰出人才,百年教育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当今的中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反对教育唯分数论 称创新要靠“玩”, http://news.sohu.com/20091103/n267918610.shtml;

 

2、关于钱学森,有些事可能你未必知道(附冯.卡门关于钱学森的回忆),转引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40/591877.shtml;

 

3、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http://news.sohu.com/20091012/n267280279.shtml;

 

4、肖川,谁可以称作“教育家”,转引http://reading.cersp.com/essay/literae/200610/2630.html;

 

5、第三届中学名校校长论坛在京举办(附中国百强中学入选名单),http://www.gmw.cn/content/2009-05/22/content_924760.htm;

 

6、上海交大高教研究院发布“200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37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