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重歼:有限海权目的下的中国海洋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43:13
 四代重歼:有限海权目的下的中国海洋战略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起,海权就与强国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再也看不到成吉思汗时代仅仅凭借陆地单元力量问鼎世界权力颠峰的壮举。现代战争已经从以前的陆地单一的平面战场转化为海、陆、空、电、天五维一体的立体战争。空、电两维战场属于人类的概念战场。现有的科技条件下,空、电两维中并没有太多人类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天这一维中存在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人类希望加以利用却碍于技术手段的不足而无法进行大规模利用。对比海、天两维,海的利用难度要远远低于天。现在谈航天时代完全到来还太早。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对于陆地的利用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海洋开发则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人类对于海洋的开发还集中于沿海大陆架范畴内的少量资源。处于深海中的大量资源仍然有待开发。对比开发难度与开发成本,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争夺的重点仍然是陆地与海洋而不是外太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世界范围内的海洋霸主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将是美国。美国海军的强大绝对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一个问题,而涉及到了综合国力、科学技术、国家目的、地缘政治等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即便在未来某一个时刻,中国拥有了比美国更为庞大的经济规模,那也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按照自己单方面的意愿不顾客观条件去建立一支匹敌甚至超越美国的海军力量。加入了“有所作为”方针的中国国家政策中仍然没有删除“韬光养晦”。中国仍然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因素将在很长时间内制约中国主动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经济上的差距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体经济规模上,中美之间的差距还很大。美国高盛公司预测,按照美元汇率,中国的经济体规模达到美国的水平将在2039年。按照购买力来计算,中国要实现对于美国的超越也还需要若干年。中美经济最大的差距还不在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水平的差距才是中美经济差距的最关键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等东部城市的经济水平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保障海外利益的同时,照顾到中国经济水平较落后区域及人群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问题。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仍然是很明显的。近些年来,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效应随之显现。以168舰和170舰为代表的新一代海军主战装备的背后是海军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看到希望的同时,认清差距同样重要。美国的新一代航空母舰CV-21与新一代驱逐舰DD(X)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美技术差距缩小也意味着追赶难度的进一步加大。技术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还任重道远。在技术差距仍然比较大的条件下,强行进行全面的海洋军备竞赛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恰恰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地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美国所面临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美国的陆地邻国只有加拿大与墨西哥。这两个国家在人口和资源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其挑战美国的可能性。同时,美国的周边地区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海洋上对美国形成挑战。中国所面临的周边情况则完全不一样。由于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原因,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潜在的冲突与矛盾,不得不从攻守两个方面来考虑国家军事力量的建设。美国在这方面则简单得多,其国家军事力量已经形成了以攻代守的完整体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外利益是海洋建设的原始驱动力量。美国的海外利益在其国家利益中所占的比重和绝对值都还远远高于中国。中国的海外利益还在增长中,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比值还需要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在国内经济建设不充分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额度并不特别大。陆地上与资源富集地的距离比较近也不免加深中国的惰性。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海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目的是有限的。有限目的下的海洋战略应该与国家目的相适应。将海权的建设纳入国际关系的体系中来考虑正是为了有目的地建设海权。历史上的德国与苏联海权建设目的和国际关系体系的脱离是其国家崛起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海权建设将英国推向了对立面却并没有依靠强大的海洋力量获得足够的利益。苏联的海权建设则更是因为地理因素的不利加之缺乏足够的海外利益支撑而功亏一篑。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国力的上升改变了中国的竞争对手。美国将中国定位于利益攸关方。其实美国何尝不也是中国的利益攸关方。作为唯一可能在常规条件下动摇中国整体实力结构的国家,将对美摆在中国对外关系的最重要位置无可厚非。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实力存在。美国的存在是现有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确立有限海权目标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则是中国自身的种种不足。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海权的有限目的应该有个明确的定位。很多人对于中国的海权的目的很朦胧,更没有时间段的规划。太平洋与印度洋对于中国都很重要,重要性却有所不同。如果说印度洋是一根重要的支血管,那么就可以认为太平洋是心血管。孰重孰轻不言自明。至于太平洋地区,则以西太平洋地区为国家利益之根本。一方面,西太平洋是我国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屏障,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密集海域之一。包括日本、韩国与美国等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较大分量的国家都有主要航道经过西太平洋。从地理距离上来看,西太平洋也远比印度洋更适合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显然更能够接受一个称雄西太平洋的中国。西太平洋还不能让中国的锋芒逼到美国身边。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太平洋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协调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关系是必要的。印度洋沿岸只有印度具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可以说,印度洋于印度就相当于西太平洋之于中国。印度这个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会是中国的主要威胁。其外在原因在于实力流的漂移阶段目的地在中国,其内在原因在于印度自身的种姓制度等等不合理的因素。欧洲衰落的背后是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个核心去掉一个,实力中心一方面向欧洲回转,另一方面也向中国漂移。无论实力的转移方向如何,印度都将不是直接的接受者。印度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庞大的人口规模加之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实力的新一个的转移让印度越来越接近其世界大国的目标。印度也非常重视海洋方向的发展,希望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人的印度洋。印度未来必然会与印度洋较为强大的区外海军力量存在冲突。很显然,现在在印度洋地区能够对印度形成足够威胁的海洋力量便只有美国海军。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其实,印度与中国的矛盾也并非决定性的。中国和印度的陆地冲突规模并不会太大。喜马拉雅山系的阻隔是技术短期内不可克服的障碍。当年中国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主动撤退与喜马拉雅山系对于后勤保障所带来巨大阻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中国在陆地上的实力向外扩展还有比较大的空间的话,那么印度明显处于一个陆地机会不大的状态。在整体经济水平和人均经济水平都不如中国的情况下,印度海军已经在朝着拥有三条航空母舰的目标前进。即便印度的海军技术水平不高,在规模效应之下,未来也将对美国在印度洋的海军存在形成威胁。美国现在的确希望挑动印度加入其对中国的围堵。未来事态如何发展,得看中、美、印三方互动的结果,尤其是看中国未来的方向。印度在快速发展,海洋对于印度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同样对于自身的印度洋航线尤其重视。大西洋上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海洋权益形成足够的威胁。欧洲一体化路还长,其军事力量离整合在一起也还很遥远。印度洋的安全就成为波斯湾到美国航线是否畅通的关键。一支能够对于美国最关键的航线形成致命威胁的海洋力量必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致命的影响。美国人不会拱手让出自己的利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为了保障自身在波斯湾地区的利益曾经两次对伊拉克用兵。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用兵之后,现在都没有从伊拉克脱身。其间冒了巨大风险。由此可以肯定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巨大利益存在。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确是可以保障中国的海洋航道。可是,在不适合的时机进入印度洋未必与整体国家目的相适应。太阳王路易十四就是败在这个问题上。当年的法国与荷兰、英国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英国还是荷兰,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与法国都有不小的差距。法国人能够从本土获得足够的利益,因此其海外利益存在远远不如英国与荷兰。海外利益方面的差距又直接作用于海洋文化。路易十四为了实现自己的霸权,同时发展陆军与海军。的确,法国的舰队足够庞大和先进。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人没有足够优秀的水手和后备力量。路易十四的行为直接让英国和荷兰两个敌对的势力出现结为盟友的极大可能性。原本同为海洋国家的英国与荷兰应该是对手的。可见,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一支强大的海洋力量都可以带来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实现与英国海军相似的水平并非是在直面英国的较量中。《华盛顿海军条约》中,美国实现了与英国相同条约吨位的目标。这一目标实现的背景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巨大消耗。正是在欧洲大陆阴云密布,英国有了明确的不可逃避的对手的前提之下,美国顺利把经济力量转化成了海洋军事力量。中国并非不进入印度洋,而是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时机出现之前,中国强行进入印度洋,无疑给了印度一个和美国一起围堵中国的理由。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如果说陆权时代是一个远交近攻的时代,那么海洋时代就将彻底推翻远交近攻的国际关系原则。海洋时代的一条主线是陆交海攻。美国在历史上多次以战争形式削弱墨西哥。那是在美国进入海洋时代之前。当美国进入海洋时代之后,便再也没有与墨西哥发生过战争。究其原因,便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在海洋时代,海运是一种相对效费比最高的资源利用方式。任何一个希望最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大国都不得不考虑将更多地资源用于海洋力量建设。避免冲突应该是中印两国领导人的课题。印度这些年来的表态就是一个最好的体现。从费尔南德斯的转变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在战略方向上的转变。印度通过近些年的发展也日益融入世界。对外贸易是拖动印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国际地位的诱惑,印度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也就成为了印度希望陆地压力减小而获得更为充足的资源发展海洋力量的直接推动力量。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美国部署在巴林的第五舰队应该是对于印度控制印度洋的最大阻碍。中国海军要长期部署印度洋就很可能得寻求获得巴基斯坦或者缅甸两个国家中某一个国家中的一个甚至多个港口作为基地。这不仅仅是与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不相符合,更是一种直接的挑衅行为。这种部署并不是那么顺理成章。至少对于印度来说,这种做法显得不可忍受。简而言之,美国和印度在印度洋都属于既有存在,中国的进入则属于新生力量。这不仅仅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不符合印度的利益。在主要矛盾没有能够有效解决的条件下,主动把次要矛盾激化也并不明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东,特别是波斯湾地区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石油。中国有从陆地获得我们需要的资源的条件。俄罗斯以及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国的需要,也可以通过巴基斯坦经伊朗连接中东。现在的伊拉克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这种状态谁也不能保证永恒。即便真的发生战争,我们不部署在印度洋不意味着我们的海军不能进入印度洋。如果能够达到部署条件的话,在战争期间取得一些基地使用权也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吧。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谁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谁就是美国最大的敌人。印度是很有资格的。发展起来的印度将直接威胁到美国对于其自身石油命脉的控制权。这也是给我们在太平洋方向减轻压力。美国可以容忍印度拥有核武器、也可以容忍印度不参与围堵中国,可是美国不可能容忍自身的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上。西太平洋的重要性远远不如印度洋。美国现在把重点放在太平洋方向是因为中国的实力远超过印度而印度的海洋力量没有对美国的海权形成实质性的威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太平洋方向,美国和日本才是既有强国。他们是实力被转移的中心。他们与中国的矛盾远远高于中国与印度的矛盾。美日减一分而中国加一分,能够遏止中国的崛起势头就可以减缓自身的衰败。其实美国与印度的关系也是如此。只不过由于中国的存在,这种关系并不明显。相信印度也明白这一点。至少现在,有一个别的大国挡在前面对于印度没有坏处。一支能够有效控制西太平洋的海军并不至于诱发美国对中国以战争方式进行扼杀。压制日本,牵制美国,等待时机,培养海洋文化和海洋思维,获得海洋经验。相信一支西太平洋海军能够达成这样的任务。俄罗斯、欧洲、印度、巴西等等国家都将有希望成就一支强大的海洋力量。当有一天,美国海军面临着与中国一战之后就无法有效保障全球海权之时,中国海军的发展又将因为国家战略的转型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排除会有机遇提前这一切。在此之前,以不变应万变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美国可以与中国单独进行海洋平衡,却不可能在实力中心相对转移的条件下与所有地区强国实现海洋平衡。我们期待的平衡被打破的日子绝对会到来。而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达到平衡而努力。只有首先促成平衡才能有平衡来让人打破。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考虑到中日关系,控制住日本利用海洋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日本以前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以后就未必如此。不要忘记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其周边地区的海洋资源绝不缺乏。日本利用海洋的技术能力的增长是给中国施加的巨大压力。在日本成为一个资源大国之前,有必要形成迅速剥夺日本利用海洋的手段之能力。日本的存在也是中国加强在西太平洋军事力量的手段。反而是在印度洋,中国缺乏足够的理由。无变则难进,不必强求。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和资源背景,相信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都不希望给中国一个进入印度洋的借口。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平衡的确会被打破,但平衡又的确不是由我们自己来打破。我们根据打破平衡所需要的条件来创造条件。简单地试图打破平衡的国家都被扼杀在崛起路上。拿破仑的法国是,威廉的德国是,勃列日涅夫的苏联也是。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我的新博客,欢迎大家去玩http://blog.china.com/u/060524/67/index.html转自81.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