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bb992d1efd73$%&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和历史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8:53
网址http://bbs.news.sina.com.cn/thread-3-0/table-40772-2311.html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和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报刊上、广播中天天有,已经被列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了。因此,应当认真研究一下这两个词的科学含义,以便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一、关于改革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改革”一词解作“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活动。例如技术改革、文字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的反义词是坚持。要坚持的不能改掉,要改掉的不能坚持,改革和坚持是对立统一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坚持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改革之。例如,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只能坚持,不能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对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具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某些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的。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局来看,这些改革是量变,不是质变;是改良,不是革命。如果仅从被改革的局部来看,可以说是质变,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正确指出的,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所以,笼统说改革也是革命,是不对的。 

改革既然是事物在大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它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中都是经常发生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有过多次改革。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是改革,清末的康有为变法也是改革,但都不是革命。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是改革。资本主义社会里也有改革。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采纳了凯恩斯的主张,改革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方式,度过了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就是一例。所以,改革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掌握政权后的工人阶级都可以采用的一种手段。 

改革有进步的,也有反动的。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实行的精兵简政,和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所提倡的工厂管理制度改革——“两参一改三结合”,都是进步的改革。而赫鲁晓夫把联共改为“全民党”,把苏联改为“全民国家”,则是反动的改革。反动的改革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引发质变,就会导致旧的社会制度的复辟。苏共亡党、苏联亡国就是这样。 

改革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决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条件,根据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的改革要拥护,有的改革就要反对。辩证法要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任何改革都唱赞歌是形而上学。 

二、关于开放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开放解释为解除封锁、解除禁令、解除限制等。所以开放的反义词是封锁、禁止、限制。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在对外国的人员和物资交流中,都是既有禁止、限制,又有开放、允许的。决没有只开不禁或只禁不开的。例如美国对外来移民,就是只对一小部分开放,而对另外的许多人是禁止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口头讲自由贸易,实际上他们的某些商品和技术,就是不准出口。某些产品也不准入口。日本就不允许外国的粮食进口。清朝末年,英国向中国推销鸦片,林则徐主张禁止进口鸦片。林则徐的主张是对中国有利的,正确的。 

所以,对于开放也必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放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决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如果认为一切开放都是好的,一切禁止都是错的,这是对世界历史和现实的无知。在思想方法上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对中国现阶段来说,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放都是正确的,应该拥护;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放都是错误的,应该反对。 

三、毛泽东及其战友们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而实行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且不说建国以前就已开始进行,到建国后才胜利完成的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毛泽东领导的。建国后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的许多改革,也是毛泽东亲自提倡和领导的。著名的《鞍钢宪法》明确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就是毛泽东亲自总结和提倡的。在1959年,当毛泽东发现有些地方的人民公社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三收款”,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时,就首先提出要对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为公社、大队、小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三级核算,各计盈亏。毛泽东对教育改革,文艺改革都有许多精辟的主张。所以,在讲改革时,把毛泽东排除在外,是对历史的无知。 

关于开放,现在许多文章都认为是邓小平首创的。好像毛泽东不搞开放。这也是对历史的无知。建国之初,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撤走了大使馆和一切外交机构,拒绝和新中国政府往来,实行封锁禁运。不是我们不开,而是人家不来。不是我们不放外交大使到资本主义国家去,而是人家不让我们进去。这个对中国不利的局面,是谁扭转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1971年,在中国政府的长期努力下,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胜利。接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用高明的外交活动促使了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使美国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其后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也这样做了。中国打开国门,放他们的外交人员进来;他们也打来国门,放中国的外交人员进去。至于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毛泽东早在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说:“生意总是要做的。……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力量击破内外反对派,我们就有生意可做了”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禁运、封锁之后,在1973年,中国就从西方引进了十三条化肥生产线。这些装备的投产,是我国的粮棉生产大幅度的提高。毛泽东在其名著《论十大关系》中,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他说: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开放问题,实质上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比邓小平讲得更透,抓得更早。有的人不看事实,随便讲。但历史是最公正的审判官。那些歪曲历史的人,所得到只能是耻辱,而不是光荣。他们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