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秀式三下乡”当休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8:34
暑期,许多高校组织学生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本来,三下乡为农民办好事,学生也可以受教育,长才干,是大学生和社会沟通的很好方式,但当前一些高校的三下乡却成了“让干部受累,群众讨厌”的“走秀式三下乡”。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暑期以来,赣南老区已经接待了50多批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这其中,不少实践队或是人未到,电话先到,邀请当地媒体跟踪报道;或是人未下村,先入机关,让有关部门盖章,出具他们搞实践活动的证明——成了到基层“走一走,秀一秀”的暑期“三下乡”。
沈阳晚报前几日也有《家长害怕孩苦找人盖章应付,暑期实践孩子真去吗》的报道,说是沈城一些高校的学生和家长一起,为学校下发的《社会实践登记表》上的实习单位公章“奔波”,托关系应付了事,免了“实践之苦”。
看来,当前高校的这种“走秀式三下乡”暑期实践倒是不分南北,全国流行了。
“三下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在这个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这种“走秀式三下乡”让他们学到了什么呢?没有深入基层,服务百姓,当然无从谈自身锻炼,相反却滋生了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作风。这样的大学生投身社会,不能不叫人将他们和弄虚作假、腐败联系起来。更可悲的是,一些实践队甚至到处大肆鼓吹并不存在的所谓的“功绩”。
而对“受帮助”的农民来说,他们停下手中的农活,热情接待一群“天之骄子”,满怀期盼等待帮助,结果却受了愚弄,伤了感情。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下乡”变质的呢?“走秀式三下乡”是如何“导演”出来的呢?
当然,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是抱着服务百姓的初衷,也很乐意做些实事的。“走秀式三下乡”的产生一是大学生缺乏经验,一大堆的策划到了实践地,没几项能真正实施得了。另一方面,在短暂的几天实践中,让大学生和农民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也有一定难度。农民会把自己切实难题交给一大群素不相识的大学生?不能深入沟通,大学生们恐怕也只能抢着干些打柴、挑水的事了。另外,为了方便,实践队往往选择学生家长或亲属是当地干部的地方作为实践地。志愿者一到,就被当地干部“热情款待”,甚至失去了主动性,连具体的活动安排也由他们包办了。
而那些纯粹为了旅游、玩乐、作秀而搞的“三下乡”,就当别论了。
要根除“走秀式三下乡”,首先大学生自己要端正态度,放下架子,感受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现状,制订可行的计划,确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设计原则,和农民打成一片。学校组织者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增加社会实践监督,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加强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大学生需要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也离不开大学生,社会应当包容和支持,也要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如此,“走秀式三下乡”可休矣!
[稿源:红网]
[作者:蔡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