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亲身见证六十年中国财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22:24
解放时,父母那一代:
父亲是快八十岁的人了。我问父母,才解放那时他们有什么呢?
无产阶级,身无分文,心怀天下。
是啊,计划经济嘛,吃穿住行,都是“公家”分配的,哪里有什么私人财产?在那个“天下为公”的年代,天天忙工作,忙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经历过频繁天灾人祸的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与私人财富无缘,能吃饱穿暖就算不错了。七十年代,钞票之外的那些“票”
我们这些70年代的人,回想一下小的时候,1分钱买块糖都高兴得不得了,还喜欢积攒一些属于自己的“财富”:
攒硬币,就是那种镍币,多是1分2分的,5分的算“大钞”,有一枚就可以在同伴当中牛半天。当时想存下来这“一大笔财富”,慢慢用:几分钱吃碗米线,一两毛钱买本小人书,那是过得相当的有意义了,呵呵。现在你看,最小的货币单位就是1角,找补的时候还懒得要。
攒粮票,最牛的要数“全国粮票”,那时可也算是一种硬通货,可以用来换糖换水果甚至可以换米线吃,那真可谓“一票在手,全国通用”。
象布票、肉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这类东西,那是大人们的“财富”。钞票在所有的时代都是紧缺的,但是,在那个年代,光有钞票是不够的。所以,大家会一点一点地积攒粮票、油票、布票等各种供应票证,这些票证,成为我们国家一个时代的特殊经济现象。
那时候的“三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也反应了当时我国经济缓慢增长、物资短缺,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能凭票购买,这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也常常是权力的缩影。八十年代:新“三大件”、彩电能脱销
曾几何时,“三大件”换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它是衡量一个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国人在脱离了温饱问题以后开始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我记得80年代末曾经出现过一次“彩电热”(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是“彩电”,以区别于当时已经普及的黑白电视机),全国到处彩电脱销,别说进口的,就是国产的都抢手,长虹就是这么给做大做强的。
“投机倒把”、“万元户”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词汇,人们开始做生意、搞承包了。九十年代:股票市场出现了
90年代,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经济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给国人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多的财富,老百姓手里有点余钱了。
90年代初期,为促进全社会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创立了证券市场,国库券、股票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由于当时全国人民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对股票这玩意儿还不太懂,只有少数敢于吃螃蟹的人冲进了股市,捞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也造就了许多诸如“杨百万”之类的股市传奇人物。证券市场的创立产生了“钱生钱”的财富效应,国人开始感受了资本的力量。
90年代中后期,电话、空调、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渐渐地进入了老百姓的视野,是否拥有这些东西,可以折射出各个家庭不同的经济条件。
90年代末期,住房制度的改革,又让老百姓开始对住房商品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随着贫富差距开始显现,社会基本保障和保险制度开始着手建立。二十一世纪:一半股民一半基民,我的理财生涯
进入21世纪,我们这些70后开始挑起了社会的栋梁,家有余钱了。看着身边的朋友不停地转战于楼市和股市,我十分地向往,但苦于自己工作忙,无暇研究投资,只好眼睁睁看着朋友们在楼市股市里收金得银后的喜悦,暗自着急。
2007年,据说是中国资本市场上10多年来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被称为“全民投资普及年”。这一年,在股市面前我终于也“被普及”了。说实话,当好友拉着我一进股市,看着屏幕上花花绿绿的上千只股票,我心里是既兴奋又担心。一边梦想着能骑上一匹黑马,拿几个涨停板,就可以等着数钞票买房买车啦;一边又担心万一买糟了,血本无归那可怎么办捏,经常听说大鳄鱼进股市变小壁虎出来的故事,有点“怪怕怕的哦”。
好友似乎看出我这个菜鸟的心理,笑着说:老兄,这样吧,你才入股市,对股票呢还不熟,不如这样,拿一半钱出来买基金,另一半钱自己买股票玩,到年底看怎么能赚钱多?
基金是嘛玩意儿,不是说来炒股的吗?怎么又来个基金?
好友沉浸股海多年,老马识途,一番口沫横飞之后,终于让我明白了基金就是请专业的投资人士来帮我这种外行进行股票、债券投资的,买了一只好基金,一定意义上相当于请了一群专业人士来打理一批优质的股票。想想有点道理,总比让我这种外行直接投资到股市中,面对上千只股票,茫茫然地不知所措要好点吧。
到公司楼下的银行办理了手续,我用一半的资金购买了华夏红利基金。据好友说这只基金业绩非常好,最近才开放几天申购期,正好让我碰上了,那就买了呗!另外一半的钱,我自己到股海里去冲一冲浪,也可以自己学点投资理财的知识。从股民到基民
股市经历了07年的 “上上下下的享受”,08年的“维稳、暴跌、再维稳、再暴跌”,终于熬到09年,迎来了久违的大反弹。打开自己的投资帐户,仔细计算一下两年来的投资收益:股票(自己操作)收益率-30%,基金(华夏红利)+275%。结果一目了然,两下相抵,总收益还为正。再打听一下好友,这位老股民目前还忙着解套呢。
通过分析这两年来上百只基金的经营和收益情况后,我总结出购买基金是我正确的选择。在众多基金中,华夏系的基金是收益最大的。华夏基金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基金公司,拥有强大的管理团队和投研团队,多支基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于是我打定主意,减少股票的投资额,加大对基金的投资额度,并开始进行基金定投。现在我已持有华夏红利、华夏优势、华夏成长、华夏蓝筹、华夏沪深300五只基金,并且在我的带动下周围的同事也购买了华夏系的基金。这样我从一个股民就变成了基民。
这些基金我决心一直持有下去,给我儿子做准备,为他的将来打下基础。未来的财富观
如今,正值建国六十周年,社保、医保、股票、基金、商品房、私家车逐渐普及到了寻常人家,对这类动产、不动产的打理则构成了当代的财富观念,国人对投资的需求还是远远大于对消费的需求。
我们这一代正积极地“奔四”,而下一代已经不断成长,到了建国七十周年、八十周年,他们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财富观又会怎样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