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教科研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6:42:41

去年以来,我省高教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各项工作计划得到了有效落实。总体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了对高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去年,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分赴14所高校,对高教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推动了高教科研工作。今天将对在中期检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力争取得更好成绩。二是各项课题的研究有了新进展。从检查情况看,多数课题进展良好,有些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不少高校还拨出专款资助高教科研活动,保障了课题立项和研究的顺利进行。三是高教科研学术活动比较活跃。去年,省高教学会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年会”,产生了较好反响。不少高校也以不同形式开展高教科研学术活动,交流了学术思想,活跃了学术空气。省高教学会会刊《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恢复了“中文核心期刊”的称号,为我省争得了荣誉。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教科研工作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够突出,科研工作与学校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高水平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等。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任务,使我省高教改革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必须破除陈旧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最近,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各地高校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教科研工作也要紧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开展学术活动,推动高校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为我省应对危机、克服困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为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服务。

下面,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我省的具体安排,借这次会议的机会,我就如何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搞好高教科研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真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果,加深对高等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近十年来,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高等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多项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推动吉林地方经济建设和全民素质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后,我省高校招生一直保持平均15%的增招幅度,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全省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已经由1998年的2875人增加到2007年底的8549人。第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使教育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遵循“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主动适应、注重服务、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全省高校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全省普通高等教育资源,遴选确立了10所本科层次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和7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中已经有3所进入了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形成了办学层次、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三,政府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增加和社会资本的注入,使我省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第四,深化教育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在规范中得以迅速发展。在不断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时,非政府性投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初步探索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入形式多样化的路子。第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三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了高校综合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以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内容的“三重建设工程”列入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省财政立项支持经费由2000年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000万元,各高校均给予相关建设项目远大于2:1的配套经费支持,有效地保证了各项目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带动并建成了一批省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第六,教学评估促进了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圆满完成,我省21所本科参评院校评估结论优秀率接近70%;9所高职高专参评院校评估结论优秀率达到100%。第七,产学研结合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高校科技创新工程”的稳步实施,强化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校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以高新技术成果进入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易活动日趋活跃。第八,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加快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九五”以来,我省接受来华留学生33829人,公派出国留学生6561人。我省高校与境外合作办学工作明显加强,有13所高校通过联办专业、学分互认、交流培养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合作办学。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引进为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九,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平稳运行为我省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朝着更加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打破了各种政策限制和体制性障碍,疏通了就业渠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保障了我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仍能维持较好的态势。

总结过去十年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办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两为”方向是实现高等教育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只有发挥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只有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教师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只有把握规律,深化改革,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上的障碍,才能使高等教育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把质量意识贯穿于高等教育办学的全过程,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科支撑,培育学术优势,注重学校特色,才能走出一条内涵式科学发展道路。六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领导体制,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坚决维护稳定,才能切实保障高等院校的发展和稳定。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在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继续坚持,并不断丰富、充实、完善。

二、充分认识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新任务、新目标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着眼大局,坚定信心,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高校改革,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大学文化,办出学校特色,促进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吉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快推进吉林全面振兴,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更加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省“十一五”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基本完成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推进吉林全面振兴。高等教育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与社会,对经济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急社会所需,又要有前瞻性;既要有近期打算,更要有长远目标,对于重点产业所需人才要超前培养。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主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在服务中振兴,在振兴中发展。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要求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培养、吸引人才,并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虽然我省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实力较强,但是我省正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数量、质量、能力、结构等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高校的另两大功能就是汇聚人才和科研开发,在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进程中,要把这两大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奠定良好基础。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吉林,要求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作为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摇篮,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大胆创新,也需要实践上的锐意改革,如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创新型环境的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既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要加强对教师科研人员创新精神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要素科学结合起来,在高校营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氛围,努力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扎实推进高教研究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造性地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它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的认识,把我们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高等学校是科学思想、先进文化、科技资源的集散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用科学理论武装高校师生,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教科研工作的一项全新课题。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独特作用,通过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帮助师生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尤其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等根本性问题,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研究现在、规划未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发展思路,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献计献策,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四、探索解决制约高教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高校提高办学水平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于联系实际、边学边改,找准关系学校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力争在几个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我省,尽管高等教育几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与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和推进科教兴省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在一些学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潜力发掘不够,高校科技和人才服务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缺乏;一些高校的领导干部投入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缺乏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一些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风和学术不够端正的现象,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高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少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有的还比较严重,制约了我省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求我们紧紧抓住这些事关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高教科研工作,推动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为此,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高教科研工作。一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任务,着力探索高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规划、办学举措、办学动力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发展途径;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在人才培养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解决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在学校发展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解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好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项职能协调发展的基本问题。四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发展和整体推进、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着力解决学校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问题。

五、找准学习实践活动载体,扎实解决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高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提高认识水平,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尤其要解决好那些长期存在、为广大师生所特别关注的问题,努力使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达了611万人,加上成人高校和往届积压毕业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4.1万人。仅在长春市,就有毕业生11万人,加上历年沉淀、没有稳定职业的,共计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了15万人。面临这一严峻形势,高教科研工作者要自觉增强使命感,着力探索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为党和国家分忧,为学校科学发展贡献力量。我们知道,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难,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各地过多的政策性壁垒、东西部过大的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不可否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适应社会需求也是重要原因。比如,一些高校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齐全和完整,不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一些高校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学生就业,大量设置法律、外贸、会计、管理、计算机、美术设计等专业,导致这些专业规模的扩张超过了社会的需求;不少高校重视专业的设置而轻视结构的调整,学生学非所用,更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即使没有爆发金融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迟早也会出现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也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近一个时期以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以空前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2月,省政府也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八项措施和30条具体政策,比如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之大、覆盖面之宽前所未有,对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发挥关键作用。各高校要认真领会、用足用活中央和省政府的各项政策,做好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教科研工作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关注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师德师风建设等问题,切实加强质量工程各项目的建设,关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服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刘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