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有人以为《尔雅》所说“戎叔谓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这话是错的,荏菽是大豆。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广雅》(3世纪),又名碑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21:39
   豌豆
豌豆
原产地中海沿岸。有人以为《尔雅》所说“戎叔谓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这话是错的,荏菽是大豆。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广雅》(3世纪),又名碑豆。豍豆在东汉《四民月令》(2世纪)中已有记载,可见至迟在汉代已传入中国。 元代农书中强调豌豆最能耐陈,收获多,一岁中成熟最早,近城市的还可以摘豆角卖,鼓励多种;并说山西人用豆掺上少量的麦混合磨成面,可作饼饵,不问凶年丰年,都可食用,实在是救济饥荒的宝贝。 http://www.360doc.com/writeMenu.aspx 十三、豌豆  豌豆有叫寒豆、麦豆。古代原产在地中海沿岸和亚洲西岸。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张揖《广雅》(三世纪),又名豍(bēi)豆。豍豆在东汉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可见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元代农书中强调豌豆收获多,一岁之中成熟最早,接近城市的还可以摘豆角卖,鼓励多种;并说用豌豆掺上少量的麦混合磨成面,作成饼 不问凶年丰年,都可食用,可以用做救济饥荒之物。
   提起豌豆我想起了,关汉卿,他说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好有个性。关汉卿一生写杂剧不少,流传下来的只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很少几部杂剧,但其人性格刚强和对弱者同情和对黑暗的控诉让我不得不佩服。
  豌豆吃法很多,北京有特色小吃叫豌豆黄,曾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成为御膳名品。豌豆黄颜色浅黄,细腻凉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豌豆黄在北方流传很广,想必大家都吃过把。南方的朋友我给介绍,豌豆黄就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或加红枣汁。民间的糙豌豆黄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在这个乍暖还换寒的日子,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了!"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丝丝暖意。(可惜现在见不到了,偶尔在见到,买来却没有以前味道)。
  豌豆粉也可以做凉粉,颜色黄亮,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作为蔬菜使用青豌豆市场比较常见,是大家经常吃蔬菜之一,在西方豌豆也是常见蔬菜之一,吃过一次国外带来青豌豆罐头,它把肉香融入豌豆,再加上柔绵的口感,感觉特别好。http://www.imeet.cn/bbs/archiver/?tid-989.html

蔬菜与健康-豌豆
豌豆小资料
http://blog.sina.com.cn/u/4544c704010006ug
     豌豆(vegetable pea)是豆科(Leguminosae)豌豆属的一年生或者二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学名Pisumsativum,别名豍豆(《四民月令》),寒豆(《品汇精要》),毕豆(《唐史》),雪豆(《广州植物志》)、回回豆、荷兰豆、麦豆等。染色体2n=2x=14。嫩荚、嫩豆和豌豆苗都可以食用。干粒可以作粮食或者加工品。栽培的豌豆主要有三个变种:1粮用豌豆(var.aruense Poir)主要利用干的豆粒作粮食食用。2菜用豌豆(var.hortense Poir)豆粒和嫩苗可以当作蔬菜食用,营养丰富。3软荚豌豆(var.macrocarpon Ser),内果皮的纤维组织发生迟、少,采收嫩荚,作蔬菜食用。
豌豆的栽培历史和文化
     豌豆原产埃塞阿比亚、地中海和中亚地区。传到中国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豌豆既名为“豌”豆,则豌字当从“宛”,所以应该是从西域大宛国传来的,《太平御览》上说胡豆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从西域带回来的,但“胡豆”在古代很含混,有些人说是豌豆,有些人说是蚕豆,虽然至今四川人称蚕豆为“胡豆”,但我们还是不敢断定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是蚕豆。
   成书在秦汉之交时的《尔雅》上面说:“戎叔之谓荏菽。”(大豆第六)按照汉朝犍为舍人以及其他几个人,特别是东晋郭璞对“戎叔”或者荏菽的注释,戎叔就是胡豆,古时“菽”就是豆,这样,胡豆在中国的栽培和食用又朝前跑了一百多年,换句话说,胡豆不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很可能是更早的丝绸之路上带过来的。
     然而,我们仍然分不清楚这个胡豆到底是豌豆还是蚕豆?如果再上追一下,看看《尔雅》用一个新的定义--荏菽去定义戎叔,看看荏菽又是什么?《诗。大雅。生民》:“艺之荏菽,荏菽旆旆”.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把种植荏菽的技术提高了,荏菽也就长得长长的。如前面的解释,荏菽肯定是一种豆类,但到底是什么豆子?有一种说法是,荏菽就是东夷传来中原的大豆,这个说法是来自《齐民要术》孙炎的注:“戎叔,大菽也。” 孙炎的注和上面提到的几个注释《尔雅》的人不一样,他们都说是胡豆。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辑本曾经谈到栽培戎菽豆的方法,从叙述来看,这个戎菽就是今天的豌豆,因为东汉离秦汉之交尚不算太远,因此我们大概可以确定荏菽就是豌豆,这个说法还考虑到“戎”的释义,戎在古代指的是西方的少数民族,而不是是指东方的少数民族。其次,让我们再进一步考虑“荏”:荏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桂荏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荏来自于苏,苏就是叫做“白苏”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苏开白花,很类似于豌豆的白花,用“荏菽”来命名一种豆类,是说这种豆开着和白苏一样的花,这自然是我个人的猜测,诚如是,则豌豆早在春秋以前就被移植到了中国。
    那么,应该怎样解释“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是这样解释的:“苗柔宛宛故名豌豆”,李时珍的解释打消了我们的疑团。现在,让我们来瞧瞧“苗柔宛宛”的豌豆苗是什么时候被华夏人发现可以吃的?中国这块地方饥荒是经常发生的,碰到荒年的时候,没有等到豌豆结实,就把它的嫩尖或者其他叶子拿来吃是很可能的,尝了以后,发觉滋味尚不错,后来就被用来打汤,就象我们现在很开胃的豌豆尖豆腐汤一样,在古代叫做“毛”(上有草头)羹。西晋傅玄《杂诗》中有:“厨人进藿茹,有酒不盈杯。”这两句诗里,“藿”的意思是豆叶,“茹”的意思是菜,就是说厨师端出来的是豆叶菜汤,很朴素待客了。
     实际上,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已经透露了用豌豆苗来做菜的消息:“并州豌豆,度井陉以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盖土地之异者也。”这段话里提到并州豌豆到了井陉以东的地区,苗而无实,那是贾先生亲眼看见了,那为什么那些地方要栽?我想,大约就是要吃它的苗吧?如果我的推断没有错误的话,中国人食豌豆苗及其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西晋。

     16世纪后期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就有“寒豆芽”的制作方法和做菜用的记载(寒豆既豌豆)。
     到了清代,以豌豆苗做菜的饮食更普及了,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豌豆苗,在他处为蔬中常品,闽中则视作稀有之物。每于筵宴,见有清鸡汤中浮绿叶数茎长六七寸者,即是。惟购时以两计,每两三十余钱。”

豌豆的营养与食用
     豌豆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豆类蔬菜之一。其嫩梢、嫩荚、籽粒,质嫩清香极为人们所喜食。每100g嫩荚含水分71.1~78.3g,碳水化合物14.4~29.8g,蛋白质4.4~10.3g,脂肪0.1~0.6g,胡萝卜素0.15~0.33mg,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每100g豌豆鲜豆粒含蛋白质7g,碳水化合物12g,热量33.4千焦,钙17mg,磷90mg,铁0.6mg,,钾425毫克,钠3。6毫克,胡萝卜素0.15mg,硫胺素0.54mg,核黄素0.09mg,尼克酸2.8mg,VC14mg。每100克豌豆苗含有蛋白质4。9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2。6克,胡萝卜素1。59毫克,硫胺素0。15毫克,核黄素0。19毫克,维生素C52毫克。豌豆含有一种其特有的植物凝集素、止杈素及赤霉素A20等,这些物质对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有重要作用。
   软荚豌豆就是荷兰豆是,炒食后颜色翠绿,清脆利口,可以酱爆荷兰豆。豆苗是豌豆萌发出2~4个子叶时的幼苗,摘其嫩苗头,鲜嫩清香,最适宜做汤。它们的营养价值与豌豆大致相同。嫩豆粒是制作罐头和速冻蔬菜的主要原料,也可以做菜炒、煮、做汤。成熟的豆粒可以磨面作粮食,也可以用水浸泡后磨作淀粉,制成粉丝或者凉粉。
豌豆小菜谱
糖醋酥豌豆
配料:豌豆粒500克,红辣椒5克,葱花5克,蒜蓉5克,醋、麻油、植物油、精盐、白糖皆适量。
制法:将豌豆粒用水泡发2小时后洗净,放在筛子内,右手执刀,在每个豌豆粒上切一刀,左手拿根筷子,把豆粒拔入碗内,把葱花、蒜蓉放入碗中,浇麻油、开水拌匀。红辣椒剁成末。锅上火,油烧至六成热,下豌豆炸酥,捞出控油,装入大盘。把葱花、蒜蓉、辣椒末、精盐、白糖、醋兑成汁,淋在豌豆上,拌匀。
药用:随餐食用,用量自愿。
说明:健脾开胃、祛淤解毒;对脂肪肝、高血脂症、胃下垂、更年期综合症匀有疗效。
清炒豌豆苗
配料:鲜嫩豌豆苗300克,植物油、味精、料酒、精盐皆适量。
制法:把鲜嫩豌豆苗洗净,切成小段,投进油锅,用旺火炒熟,加料酒、精盐、味精。
药用:随餐食用。
说明:健脾益气、利尿降压;对高血压病、慢性肾炎、慢性肠炎、营养不良性水肿有疗效。
春笋豌豆
配料:豌豆250克,熟春笋尖50克,鲜汤、湿淀粉、麻油、植物油、精盐、味精皆适量。
制法:把豌豆用沸水焯熟,在冷水中浸凉,控干。熟春笋尖切丁。锅上中火,放油烧热,下豌豆和熟笋丁炒几下,加鲜汤烧开,放精盐、味精,拿湿淀粉勾芡,浇上麻油即可。
药用:随餐食用,用量自愿。
说明:清热解毒、祛淤降脂;对单纯性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症、慢性胃炎有疗效。
豌豆烧豆腐
配料:嫩豌豆250克,豆腐500克,熟瘦火腿50克,精盐、味精湿淀粉鲜汤、熟植物油皆适量。
制法:把嫩豌豆洗净,沥干。熟瘦火腿切小方丁。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丁,入沸水锅中烫掉黄浆水,捞出沥水。锅上火,熟油烧热,加入鲜汤,下豌豆、豆腐丁、火腿丁,浇沸15分钟,撒精盐、味精,拿湿淀粉勾芡,浇麻油即可。
药用:随餐食用,用量自愿。
说明:健脾益气、活血化淤;对高血脂症、脂肪肝、动脉硬化症、消化性溃疡、产后母乳不足皆有疗效。

豌豆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豌豆性味甘,平。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寒,滑。归经《本草经疏》:入睥、胃。具有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的功效主治霍乱转筋,脚气,痈肿。
①《绍兴校定证类本草》:主调颗营卫,益中平气。
②《日用本草》:煮食下乳汁。
③《纲目》:研末涂痈肿、痘疮。
④《本草从新》:理脾胃。
⑤《医林纂要》:利小便。
⑥《随息居饮食谱》: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气,通乳消胀。

豌豆的主要化学成分 :种子含植物凝集素、止杈素及赤霉素A20。未成熟种子含4-氯吲哚基-3-乙酰-L-天门冬氨酸甲酯。豆荚含赤霉素A20。

豌豆的作用机理
  
在豌豆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维生素C和能分解体内亚硝胺的酶,可以分解亚硝胺,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
   豌豆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在荷兰豆和豆苗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纤维素,可以防止便秘,有清肠作用。
   中医典籍《日用本草》中有豌豆“煮食下乳汁”的记载,因此,哺乳期女性多吃点豌豆可增加奶量。此外,豌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食用后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有润肤的作用,皮肤干燥者应该多吃。
豌豆小药方
  1、青豌豆煮熟淡食,或用嫩豌豆苗,捣烂绞汁,每次服半杯,一日两次,治消渴。
  2、豌豆苗一把,洗净捣烂,布包榨汁,每次半杯,略加温服,一日两次,治高血压,心脏病。
  3、豌豆煮熟食之,治产后乳汁不下。
    4、核桃仁豌豆泥:鲜豌豆仁750克,煮烂后,捣成浆泥状,去皮、渣,核桃仁60克用开水稍泡片刻后剥去皮,用油炸透捞出,剁成细末,水适量煮沸,加入白糖240克和豌豆泥,搅匀煮沸,加入藕粉(先用冷开水兑好)勾成稀糊状,撒上核桃仁末即可食用。有润燥滑肠,补肾作用,适用于贫血、肠燥便秘、肾虚咳喘等症。健康人食之更能增强记忆力,祛病延年。
    5 治霍乱,吐利转筋,心膈烦闷:豌豆三合,香葇三两。上药,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为三服,温温服之,如人行五里再服。 (《圣惠方》)
·  6 治脚气擅肩喘:豌豆二升,用水五斗,葱白十茎,擗碎,椒三分,煮取汤二斗,倾入两瓷瓮,以脚各安在一瓮中浸,遣人从膝上淋洗百遍。 (《圣济总录》豌豆汤淋渫方) 。
   
【化学成分】种子含植物凝集素、止杈素及赤霉素A20。
   未成熟种子含4-氯吲哚基-3-乙酰-L-天门冬氨酸甲酯。
   豆荚含赤霉素A20。
   
【性味】甘,平。
    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归经】《本草经疏》:入睥、胃。
   
【功用主治-豌豆的功效】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
   治霍乱转筋,脚气,痈肿。
    ①《绍兴校定证类本草》:主调颗营卫,益中平气。
    ②《日用本草》:煮食下乳汁。
    ③《纲目》:研末涂痈肿、痘疮。
    ④《本草从新》:理脾胃。
    ⑤《医林纂要》:利小便。
    ⑥《随息居饮食谱》: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气,通乳消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
   
【选方】①治霍乱,吐利转筋,心膈烦闷:豌豆三合,香葇三两。
   上药,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为三服,温温服之,如人行五里再服。
   (《圣惠方》) ②治脚气擅肩喘:豌豆二升,用水五斗,葱白十茎,擗碎,椒三分,煮取汤二斗,倾入两瓷瓮,以脚各安在一瓮中浸,遣人从膝上淋洗百遍。
   (《圣济总录》豌豆汤淋渫方)      大豆第六
  尔雅曰(一):“戎叔谓之荏菽。”孙炎注曰:“ 戎叔,大菽也。”
  张揖《广雅》曰(二):“大豆,菽也。小豆,荅也。豍方迷反豆、豌豆,留豆也。胡豆,●胡江反● 音双也。”

  《广志》曰:“重(三)小豆,一岁三熟,椠甘(四)。白豆,粗大可食。刺豆,亦可食。秬豆,苗似小豆,紫花,可为面,生朱提、建宁【一】。大豆: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胡豆,有青、有黄者。”

  《本草经》云(五):“张骞使外国,得胡豆。 ”

  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小豆有菉、赤、白三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鷰豆、豍豆,大豆类也。豌(六)豆、江豆、□(七)豆,小豆类也。【二】

  春大豆,次稙谷之后。二月中旬为上时,一亩用子八升。三月上旬为中时,用子一斗。四月上旬为下时。用子一斗二升。岁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种子。

  地不求熟。秋锋之地,即●种。地过熟者,苗茂而实少。

  收刈欲晚。此不零落,刈早损实。

  必须耧下。种欲深故。豆性强,苗深则及泽。锋、耩各一。锄不过再。

  叶落尽,然后刈。叶不尽,则难治。刈讫则速耕。大豆性炒(八),秋不耕则无泽也。

  种茭【三】者,用麦底。一亩用子三升。先漫散讫,犁细浅●【
四】良辍反而劳之。旱则萁坚【五】叶落,稀则苗茎不高,深则土厚不生。若泽多者,先深耕讫,逆□掷豆【六】,然后劳之。泽少则否,为其浥郁不生。九月中,候近地叶有黄落者,速刈之。叶少不黄【
七】必浥郁。刈不速,逢风则叶落尽,遇雨则烂不成。

  《杂阴阳书》曰:“大豆‘生’于槐。九十日秀,秀后七十日熟。豆‘生’于申,‘壮’于子,‘长’ 于壬,‘老’于丑,‘死’于寅,恶于甲、乙,忌于卯、午、丙、丁。”

  《孝经援神契》曰(九):“赤土宜菽也。”

  《泛胜之书》曰:“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

  “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土和无块,亩五升;土不和,则益之。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戴甲而生,不用深耕。

  “大豆须均而稀。

  “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

  “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辄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故曰:‘豆熟于场。’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黑荚在下。”

  泛胜之区种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得千二百八十坎。其坎成,取美粪一升,合坎中土搅和,以内坎中。临种沃之,坎三升水。坎内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种与土相亲。一亩用种二升,用粪十二石八斗。

  “豆生五六叶,锄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

  “丁夫一人,可治五亩。至秋收,一亩中十六石。

  “种之上,土才令蔽豆耳。(十)”

  崔寔曰:“正月可种豍豆。二月可种大豆。”又曰:“三月,昏,参夕【八】,杏花盛,桑椹赤,可种大豆,谓之上时。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 “叔”,金抄、明抄如文,湖湘本作“菽”。孙炎注,《尔雅》邢昺疏引作:“大豆也。”《尔雅》注释者犍为舍人、樊光、李巡、郭璞均以“胡”释“戎”,指“ 戎叔”为“胡豆”,与孙炎异。惟“胡”亦有“大”义,也可以解释为大豆。

(二) 见《广雅.释草》,“菽” 作“□”,字同;“留”作“●”;余同。关于各字的音注:“豍”,黄校、张校、明抄作“方迷切”,金抄作“方迷反”。按此字音切的上一字,《广雅》曹宪音注、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中阿含经》、《广韵》、《集韵》均作“布”或“边”字,即均读唇音,不读唇齿音,吾点因此改为“边迷切”,“方”可能是“ 边”的残文错成。“●”,黄校、明抄误作“
●”,并误作“济江切”,但张校作“胡江切”,兹从金抄作“胡江反”。“音双”是“ ●”的音注,金抄、明抄都列在句末“也”字下(金抄误作“音爱”),黄校、张校列在“●”字下,和《广雅》曹宪音注一样,兹从黄校列前。

(三) “重”,金抄、明抄及《初学记》卷二七“五谷”引广志同;湖湘本及《太平御览》卷八四一“豆”引《广志》作“种”。按所谓“一岁三熟”,恐未必是一年中间种三次收三次,而是指结荚时期长,一年中可有几批的收摘,也许因此称为“重” 。

(四) “椠”,金抄、明抄、湖湘本及《初学记》卷二七引《广志》同,“椠”是印板,在这里没有意思,当误。《太平御览》卷八四一引《广志》作“味”(丁国钧校引古香斋本《初学记》亦作“ 味”),则“味甘”属上句。吾点校疑应作“●”,“ ●甘”,犹言“味甘”,二字形近而讹,颇有可能。

(五) 今传本草书无此记载。《太平御览》卷八四一“豆”引《本草经》有此条,是:“ 生大豆,张骞使外国得胡麻,胡豆--或曰戎菽。”

(六) “豌”,明抄误作“●”,金抄、湖湘本不误。

(七) “□”,明抄、湖湘本误作 “●”,据金抄改正。

(八) “炒”,黄校、明抄作“雨 ”,《辑要》引作“温”,皆非,金抄作“●”,字不全,当系“●”(古“炒”字)的残文错成。唐韩鄂《四时纂要》“二月”篇“种大豆”条采《要术》作“大豆性炒”,兹据改。“性炒”指大豆需要水分较多,地容易干燥。这一小段的意思是说大豆到叶落尽后收割,地面暴露较久,水分蒸发快,因此收割后必须立即耕耙保墑。

(九) 《周礼.地官》“载师”孔颖达疏引《孝经援神契》作:“
苍赤宜种菽。”

(十) 此句各本均在引《泛胜之书》的最末,但行文突兀,疑有倒错,当在上文讲覆土处。

【一】 朱提,郡名,东汉末置,郡治在今四川省宜宾县。建宁,三国蜀置的郡,故治在今云南省曲靖县。

【二】 以上各种豆:“戎菽”或“ 荏菽”,是大豆的古老名称。“
江豆”即豇豆;“●●”也是豇豆。古无“豇”字,后人从“江”声改水旁为豆旁作“豇 ”。“豍豆”也称“跸豆”,当是豌豆的别名;但《要术》称为“大豆类”,则是大豆一类。“留豆”被称为 “留”,(后来写作“●”)也许是越冬二年生的豆,好像冬麦被称为“宿麦”。“胡豆”的说法最杂:汉犍为舍人、樊光、李巡、晋郭璞均以《尔雅》的“戎叔” 为“胡豆”,“胡”如果解释为“大”,那就是大豆类,《太平御览》卷八四一引《本草经》即迳以“胡豆” 为大豆。《名医别录序例》以为是青斑豆。唐孙思邈《千金方》以为是青小豆。《本草纲目》以为是豌豆。还有说是蚕豆的。《要术》引《广雅》则指为豇豆;引《广志》只说“有青有黄”,但不是大豆。大概豆的种类多而又杂,加上各地随俗异名,像这类杂色的豆,事实上就不可能有同物共指的名称。“□”音劳。崔豹《古今注》:“□豆,一名治豆,叶似葛而实长尺余,可蒸食。”而《救荒本草》:“●豆,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叶似黑豆叶而窄小,微尖,开淡粉紫花。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极小。”又名“稆豆”、“鹿豆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稆豆,……生田野,小黑。……一名驴豆,一名□豆。”因此,后来有指为是黑小豆的。所指随地异名,也很杂。其他像“秬豆”、 “刺豆”、“御豆”、“杨豆”、“鷰豆”、“
高丽豆”等,或者是杂色豆,或者是大豆的不同品种。关于“大豆类”和“小豆类”,“ 大”、“小”之分,不是指豆的大小,当与豆的成分和用途有关,大概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丰而经济价值较高的,称为“大豆类”,反之称为“小豆类”。

【三】 “茭”,是“干刍”,即干饲料。“种茭”是说种这种大豆是专为连茎带叶地收贮起来,作为牲畜越冬的饲料用的。卷六《养牛马驴骡》篇提到“茭豆”,《养羊》篇还载有种刈法,所指均相同。

【四】 “●”,音劣,《集韵》解释为“耕田起土”,由作为土埂解释的“埒”字演变而来。“●”与“耩”是同一工作的两方面,对小土埂说是“●”,对小土沟说是“耩”。这里是用犁犁起小土条,所以说“犁细浅●”,实际就是用浅串法犁地破土。卷三《蔓菁》篇有“犁粗●”,和这个相对。

【五】 “萁”,豆茎;“坚”,干硬。“旱”指种得过早,易遇干旱,有“萁坚叶落”之弊,五月麦熟后种下,进入雨季,则茎叶繁茂,很合时。据此,“旱”当然讲得通,但作“早”更直截了当,也许竟是“早”字之误。

【六】 “□”(金抄误作“□”),音伐,也写作“□”、“垄”。这里是指随着犁壁翻起的土块,俗称“土□”。土□翻转倒仆在同一个方向,翻转面曲凸作弧线下覆,不完全散开,显得有些光滑(特别是黏湿的土)。这里是撒播大豆,如果对着土□倒仆的方向撒豆,就撒在曲凸面上,豆子不落实,而且容易回跳,所以必须在“逆□”即相反的方向撒豆,使豆子撒在□间的空隙中,然后●过一遍盖好,就合适。

【七】 “少”,古时常作“稍”字用。如果在近根部的叶还没有黄落时就收割贮积起来,还嫌青,容易郁坏,所以说:“叶少不黄必浥郁”。

【八】 “夕”,指西斜。三月的黄昏,参星西落,故云“昏参夕”。这时的“中星”是井宿。这是农谚,《四民月令》原引,“昏参夕”协“桑椹赤”,详见《四民月令辑释》“三月”篇注释。
齐民要术卷第二http://www.zh5000.com/ZHJD/gxjd/2006/zb/qtzbe/gxjd-1487.htm   (重定向自青豆)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豌豆

Pisum sativum

  豆科 (Leguminosae)豌豆属一年生或越年生攀援性草本。又名寒豆、麦豆,古名毕豆、留豆。《本草纲目》称“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一种粮食、蔬菜、饲料和绿肥兼用作物。栽培的白花豌豆和紫花豌豆属同一个种,前者系由后者演化而来,染色体数均为2n=14。

  起源和分布  豌豆起源于亚洲西部和地中海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近东和希腊已有考古发现。土耳其的哈什拉等地和瑞士史前遗址中也分别发现了豌豆残存物。中国豌豆栽培历史悠久,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所称“豍豆”就是指豌豆。自新西兰到北纬68°均有分布。1985年世界干豌豆总收获面积894.8万公顷,总产量1164.4万吨;青豌豆总收获面积77.8万公顷,总产量约494.0万吨。干豌豆主产国为苏联、中国、印度、美国、埃塞俄比亚、匈牙利、法国、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新西兰等,青豌豆产量则美国、英国、法国等名列前茅。豌豆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以四川最多,其次为河南、湖北、江苏、云南、陕西、山西、青海等省。

  形态和类型  主根较发达,侧根细长。茎蔓柔软,表面被白色蜡粉,光滑无毛,多为蔓生,长30~300厘米。偶数羽状复叶,顶端小叶变为卷须,用以攀援;复叶基部有2片大托叶。每一花梗一般着生1~2朵蝶形花,花色白、紫或红,紫(红)花豌豆托叶叶腋间有红色斑点。二体雄蕊(9+1)。荚型有硬荚和软荚两种,圆筒形或扁圆筒形,侧面呈马刀形、剑形或念珠形。每荚含种子4~8粒,有圆、皱、凹圆和扁圆等不同形状,呈黄白、绿、粉红、褐和黑等色。(见彩图)

  种以下的分类,可按株形分为软荚、谷实、矮生豌豆3个变种,或按荚壳内层革质膜的有无和厚薄分为软荚和硬荚豌豆,也可按花色分为白色和紫(红)色豌豆。

  栽培  豌豆为长日照作物。早熟种对光照长短不敏感,适应性强;晚熟种要求长日照。子叶不出土,无休眠期。出苗期适温为6~12℃,结荚期为16~22℃。自发芽到成熟需积温 1700~2800℃。自花授粉。上午7时到下午 3时开花最盛。遇26℃以上高温或干旱时传粉不良并偶有异交,常迫使提早成熟,增加硬粒和瘪粒,降低蛋白质含量。生长期内需水量较多,发芽时需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的水分。开花期为需水临界期。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pH为6.5~8.0、富含钙质的砂壤土和壤土最宜。

  豌豆是豆类作物中最忌连作的一种,轮作周期需4~5年。中国豌豆的播种方式分条播、点播或撒播。自关中平原沿北纬35°到连云港一线以南,一般秋季播种,翌年3~5月收获,常为水稻、玉米、甘薯的前后作,也与大麦、小麦间作或混作。该线以北及西北各省、自治区春季播种,6~8月收获,常为粟、玉米、甘薯、夏马铃薯的前作,或与玉米、棉花、高粱等间作或套作。前期生长较慢,须中耕除草。对茎蔓较长的豌豆搭设支架,可提高产量。每亩播种量 5~12千克。根瘤菌可与豌豆共生,播种时用其拌种,既可增产,又可减少化肥用量。重施磷钾肥有利于子粒饱满。收获期因目的不同而异。作蔬菜的软荚豌豆在荚果膨大初期采收。硬荚豌豆收青豆,在子粒饱满或荚果开始变黄时采收。收干豆,则以大部分荚果成熟时为宜。

  豌豆常见病害有锈病、褐斑病、根腐病、病毒病等。主要害虫有潜叶蝇和豌豆象。防治豌豆象的主要措施是收获后及时晒干并用药剂熏蒸。

  用途 干豌豆子粒含蛋白质约20~25%,主要成分为清蛋白和球蛋白。具有人体必需的 8种氨基酸。可用作主食,豌豆粉可加工为粉丝及其他食品,“豌豆黄”就是中国用豌豆粉制成的一种糕点。软荚豌豆主要以嫩荚作蔬菜,嫩荚和青豌豆除含蛋白质外,还富含糖分及维生素A、B1、B2和C,豆苗及嫩梢则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均是优质蔬菜。青豌豆还可制成罐头食品。子粒和豆秸为优质饲料,也常专种作绿肥。中国大、中城市郊区种植硬荚豌豆以采收青豌豆作蔬菜为主,也种有软荚豌豆。其他地方种硬荚豌豆以收干豌豆为主。欧美各国自20世纪50年代后,收干豌豆的栽培面积日渐减少,而速冻、脱水或其他加工用的成熟度一致的青豌豆的生产则逐年增加。



豌豆
Pisum sativum;pea
  豆科豌豆属一年生或越年生攀援性草本。又称寒豆、麦豆,古名毕豆、留豆。
  豌豆起源于亚洲西部和地中海地区。中国东汉已有豌豆记载。自南纬45°到北纬68°均有分布。干豌豆主产国为前苏联、中国、印度、美国、埃塞俄比亚、匈牙利、法国、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新西兰等。青豌豆产量以美国、英国、法国最多。中国以四川最多,次为河南、湖北、江苏、云南、陕西、山西、青海等省。
Image:豌豆.jpg
图片
  豌豆主根发达 ,侧根细长 。茎柔软 ,表面被白色蜡粉,无毛,多蔓生。偶数羽状复叶,顶端小叶变为卷须。蝶形花,白、紫或红色,紫(红)花豌豆托叶叶腋有红色斑点。荚呈圆筒或扁圆筒形 ,侧面呈马刀形 、剑形或念珠形 。种子有圆、皱、凹圆和扁圆等形状 ,呈黄白 、绿 、粉红 、褐和黑等色。种以下按株形分为软荚 、谷实 、矮生豌豆3个变种,或按荚壳分为软荚和硬荚豌豆 ,按花色分为白色和紫(红)色豌豆(见图)。
Image:豌豆1.jpg
豌豆
  豌豆为长日照作物。早熟种对光照长短不敏感。晚熟种要求长日照。种子无休眠期。自花授粉。需水量较多,花期为需水临界期。以pH6.5~8.0,富含钙质的沙壤土和壤土最宜。最忌连作,轮作周期需4~5年。病虫害有锈病、褐斑病、根腐病、病毒病和潜叶蝇、豌豆象。
  豌豆为粮食、蔬菜、饲料和绿肥兼用作物。子粒富含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嫩荚、嫩梢、青豆富含糖和维生素。干豌豆可作主食,加工其他食品 ;嫩荚 、嫩梢 、青豆作蔬菜;子粒与豆秸作饲料;豌豆可专作绿肥。



编辑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豆目 科: 豆科 亚科: 蝶形花亚科 族: 蚕豆族 属: 豌豆属 种: P. sativum


豌豆(Pisum sativum)是豆科豌豆属一年生或二年生攀缘草本植物,也指这种植物豆荚中小的碧绿浑圆的种子,可食用。豌豆的豆荚在许多文化中可以作为蔬菜烹制。

[编辑]

参见

  • 豌豆黄


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植物小作品。欢迎您积极编辑或修订来帮助维客扩充其内容。 [编辑]

补充

学名:Pisum sativum Linn.

英文名:Garden Pea

科名:豆科 Leguminosae

一年生缠绕草本,高90—180厘米,全体无毛。小叶长圆形至卵圆形,长3—5厘米,宽1—2厘米,全缘;托叶叶状,卵形,基部耳状包围叶柄。花单生或1—3朵排列成总状而腋生;花冠白色或紫红色;花柱扁,内侧有须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10厘米,内有坚纸质衬皮;种子圆形,2—10颗,青绿色,干后变为黄色。花果期4—5月。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种子及嫩荚、嫩苗均可食用;种子含淀粉、油脂,药用有强壮、利尿、止泻的功效;茎叶能清凉解暑;并作绿肥和饲料。 豌豆依用途分为两大类:1.粮用豌豆:花紫也有红或灰蓝色的,托叶、叶腋间、豆杆及叶柄上均带紫红色,种子暗灰色或有斑纹所以又称“麻豌豆”,作为粮食与制淀粉用,常作为大田作物栽培。2.菜用豌豆:花常为白色,托叶、叶腋间无紫红色,种子为白色、黄色、绿色、粉红色或其他淡的颜色。果荚有软荚及硬荚两种,软荚种的果实幼嫩时可食用,硬荚种的果皮坚韧,以幼嫩种子供食用,而嫩荚不供食用。作为蔬菜用的品种有“小青荚”、“上海白花豆”等品种。


1.青色豆荚。2.绿豆。3.青灯如豆。借指佛家。



又称“小寒豆”。双子叶植物,豆科。一年生草本。植株光滑无毛。结荚果,种子圆形。中国各地广为栽培。嫩荚和嫩苗可作蔬菜,种子可食用或制淀粉。


取自"http://www.wiki.cn/wiki/%E8%B1%8C%E8%B1%86"

 

 

蚕豆原产里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我国明代以来的书中相传:蚕豆是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这完全是后人的推测,没有根据。古书中往往把豌豆和蚕豆相混,《王祯农书》中所说的蚕豆,实际上是豌豆,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蚕豆。确指蚕豆的记载,最先见于北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1057年),叫做佛豆。现在四川仍称为胡豆,发音和佛豆极相像。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蚕豆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不久传入我国,最先栽培于西南四川、云南一带,元明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