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有待全方位推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05:56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有待全方位推进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苏振华

  

 

    审计署公布了54个中央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全文,对此我首先想说的是:不容易,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政府职能的展开,都需要花钱,在今天,社会创造的财富的1/4乃至60%是由政府支配使用的。如此巨额的资金,是如何使用的,理应向民众交待清楚,这就是所谓公共财政。但是,向民众交待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民众的监督,会限制政府的权力,因此,政府是不愿意公开资金使用情况的。然而,在民意政府理念成为全世界共识的事实之下,构建一个有效的公共财政体系,其必要性是无须讨论的。

    公共财政体制包括如下几个部分:政府的钱打算怎么花,应该尽可能清晰地向民众交待清楚,并得到民众的同意;政府花钱的过程,应该接受民众的持续监督;一个财政年度结束之后,公众应该对钱花得是否合适,做出评价;对胡乱花钱的行为,应该追究责任。这四个环节被称为预算公开、预算监督、预算审计和问责,这构成一个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并不太完善,在这四个环节上都有很多的瑕疵。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和去年的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均表示,本届政府要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改革终于在今年取得了一些突破:以往年度的中央财政预算草案,经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没有立即公开,今年在人大审议通过后的第一时间,财政部公布了预算报告;前几年审计署掀起了几次“审计风暴”,但审计报告并没有公布,这一次公布完整的审计报告,也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这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得来的,因此我要说:不容易,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我仔细研读了长达10万字的审计报告,尽管总体上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从中暴露的问题仍然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乱花钱违规花钱现象很严重。法律规定,财政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但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而且非常普遍,有的部门甚至挪用资金办企业、炒股票、建设度假村式的“培训基地”。其二,花钱笼统,钱花到哪里去了交待不清楚。钱应不应该花,只有在编制预算时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人大代表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否则就为乱花钱打开了方便之门,有部委多达17亿的经费没有细化使用去处。其三,资金没有纳入到预算范围之内。所有的财政资金都应该纳入到预算之中,由人大来决定这些钱是否应该花,比如很多部委上一年度的结余资金未纳入预算,坐收坐支现象严重,有很多部委出租房产、收费所得的资金没有纳入预算,乱收费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凡此种种,都需要通过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健全来解决。说到底,公共财政最核心要义是——— 公开、清晰。公布预算和公布审计报告,秉承的正是预算和监督的公开性原则。另外,预算制定的清晰化非常重要,资金如何使用,应该尽可能地清晰具体,并辅之以资金使用的必要性分析。只有全面的公开和清晰,让人“看得懂”,人大和公众才能对资金使用的效率做出判断。

    还有一个现象是,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央部委真的是不差钱。在2007和2008财政年度,很多部委都有多达几亿乃至几十亿的资金没有用完。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预算编制不实、结余过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央部委可支配的财力是不是过多了?花多少钱,应该和做多少事对应起来,事权过大但财权过小,或者事权小但财权大,都是不应该的。目前我国财政体制中存在事权下放、财权上收的现象,这需要对各层级政府及部门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进行清晰的梳理了。

    审计公开之后,应该是问责,对于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种种乱象,须追究有关部门和当事人的责任。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头绪非常多。这一改革,不能仅仅在中央层面推进,也应该在地方政府层面得到拓展。地方政府支配的资金量要少很多,且与资金的使用与民众利益联系得更紧密,预算公开之后,民众的监督会更有效。中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今后应该在“点”、“面”上,全方位推进。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