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5:15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以“十一五”规划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内容为出发点,深刻阐释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文章指出只有全面的理解节约的科学内涵,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
(中经评论·北京)黄旭明“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战略目标,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的重大决策,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面理解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中国古代思想家苟子曾说过:“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我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强,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工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也会使生态环境难以承载。要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只有全面理解节约的科学内涵,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我理解,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内涵应包括三个层次的节约意识,同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树立三个层次的节约意识
1、节约钱财
这是节约的最基本内涵。节约钱财,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工资报酬以及由工资报酬购买而得的财物,精打细算,尽可能以较少的财富来换取较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对于企业而言,要尽可能以最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作为掌握公共财富的政府而言,是公共权力的代表者和行使者,更要节约公共财富,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2、节约资源和环境
这是节约的较高层次涵义,也是现在关注的重点。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之一,且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正如古人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节约的目的不仅仅为个人、企业和单位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的有限的、公共的宝贵资源,保护已经十分脆弱的公共生态环境,节约人类共同的财富——资源和环境。同时,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生态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目前浙江省已有29个县(市、区)入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总数排在全国第二位,这些地方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点区,如今年的“五一”黄金周丽水的游客比去年增长80%。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节约的更高层次涵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终目的。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的发展,人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资源和环境都是人类劳动的对象,节约钱财、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实施主体也都是人。而人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增加节约行为的自觉性、能动性,就会提高钱财的使用效益,就会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和最根本的节约。节约,是人类素质提高的一种象征,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和精神追求!
(二)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节约与消费的关系
消费和需求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消费者的支出也就是生产者的收入,不断生产、不断消费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节约与消费是内在统一的,没有消费也就谈不上节约,没有对某物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也就无从谈及对某物的节约。提倡节约不等于不消费,但消费应该是理性的、适度的、文明的;提倡消费并不是不要节约,而是在生产、消费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使得物尽其用,尽可能用更少的资源、更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价值较低的资源消耗替代价值较高的资源消耗。
2、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将节约囿于自己的利益之中,“节约自己的,浪费别人的”,归根到底不是真正和完整的节约。我们所提倡的节约是超越自身利益的,是从全社会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视角来衡量的,不能仅仅为实现个人或单位或国家某一方面的节约或增加收入,而导致别人、整个社会、整个地球资源不必要的更大浪费、环境的更大破坏,是“为社会节约”。因为消费不是孤立的个人或经济主体行为,一个经济主体的消费客观上会减少别的经济主体的机会和收益。只要有人浪费,客观上就会减少全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总量,就会妨碍社会生产和他人生活消费的满足。因此,当节约与自身利益一致时,理应节约;当节约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也应节约;当节约与自身利益无关时,仍然应该节约。
3、“减法”与“加法”的关系
在人民生活已由生存型向更高的要求发展,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情况下,科学的节约观,并不是一味地提倡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压缩“必需支出”,而是通过更好的生产和消费途径、方式、对象来节约物质财富,即强调在生产消费中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讲究生产消费结构的调整,该省则省,该花则花,将节约省下来的资源用于其他更大效用的消费上。如个人可以通过日常省电、省水等为社会节省宝贵的能源和水资源,节约的支出可用于休闲或买书,从而既丰富了人的生活内容,也让其他人增加了收入;又如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加强管理等省下一笔支出,然后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团队精神;个人或企业还可以将省下来的钱财用于扶贫济困等善行义举,从而增加社会的温暖感和和谐感。因此,节约既是“减法”也是“加法”。
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通过制定有关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以及准入制度、消耗标准、价格、金融、财政等政策来积极推进。财政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充分认识公共财政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就是合理配置资源,矫正市场经济下个人或企业经济行为的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社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自然资源与环境都是公共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且具有的外部性特征大多表现为负外部性,由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关联度,就要求政府来调节和控制,运用包括财政手段在内的非市场方式加以矫正,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社会成本企业化。为此,财政部门除推进自身各项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外,还应在遵循间接引导与直接激励相结合、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相结合、全方位促进与多环节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包括税收鼓励、财政扶持等在内的各项政策作用,逐步建立一个全社会自觉节约的机制、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客观要求和主要途径,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的过程中,蕴含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巨大潜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宏观调控作为重要机遇和“倒逼机制”,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节约中求发展。要不断完善财税政策措施,把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着眼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企业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的研发和改造,切实把重点放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形成既能够节约资源又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结构。相对第一、二产业而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支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要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确定区域功能,让保护生态好的地方共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加强财政监督管理,降低行政成本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率先建设“节约型政府”,让政府成为节约的典范。一是要转变职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职能多、机构多,必然造成费用多、扯皮多,政府要从“越位”的地方撤出来,实现“大社会、小政府”。在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坚决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不断探索有利于节减支出的改革措施,从严从紧配置办公设备。二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政府工程投资项目贯彻节约、实用、恰当原则,尽可能避免功能过剩。因此,要严把投资项目立项关、决策关,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将浪费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要将财政评审从原来局限于单一的基建项目评审扩大到对所有财政支出项目预算编制、执行到决算实行全过程的审核和监督,从而提高部门预算的精确性。三是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健全和完善绩效评价工作制度体系,加快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库、中介机构库和专家库,扎实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注重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通过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逐步确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机制。
(《中国财政》,浙江省财政厅,黄旭明)
唐睿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