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和偏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7:27

偏见和偏差

发表于 2009-07-12 23:58:36

这次西方媒体的报道,被发现不少的错误,比如路透社错把石首的照片当成新疆,伦敦標准晚报把遭到暴徒袭击的两名女士,描述成遭到了警力的殴打。这些错误是不是意味著西方媒体在故意造谣?至少对於像路透这样的通讯社来説,相信只是低级和不专业的错误,毕竟他们的客户包括中国媒体在内,谎言太容易被揭穿,犯不着用这样的方法赔上自己的声誉。至於其他那些针对本地受眾的外国媒体,只要被发现是错误信息,也一定会更正,比如伦敦標准晚报已经把照片和图片解释撤下,一名叫做eickegao的网友说,是他发信给这家报社,还得到了回復,当然,他依然不满意,因为对方並没有在网站上为自己的错误作出更正说明,只是换了一张照片.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e6a11f20081a8b388eb8e629a5dfa37e&threadid=209519&pagenumber=1

如果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散播谎言,那么这样的谎言早晚会被揭穿,说不定还会惹上麻烦甚至官非,但是如果是有意无意的给受眾展现事实的一部分,那么很多时候会起到一种暗示的效果.比如,那个站在装甲车和武警前的黑衣维族女人的背影,这样的照片,对於后方的编辑来说,在视觉效果上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因为整个画面充满了对比和衝突.读者看到这样的图片,一些人马上会產生联想,一些人会马上从情感上倾向明显处於弱势的这名女性,从而倾向她所属的民族,当然也有一些人,但是肯定不是大多数,会追究,到底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现场发生了什么.

確实,知道到地发生了什么的人只有在现场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许会出现罗生门的表述.但是记者被假设都是应该站在中立客观的位置,只是很可惜,在场的英文媒体,至少从他们发表的报道中没有描述这个场面的细节,只讲述了这些人的诉求,外人不知道记者们被围堵的情景,也看不到武警如何的克制,以及这些人对中外记者不同的態度.不过还好,中文境外媒体有详细的记录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7/08/CH0907080002.htm
一名在现场的英国记者peter foster,也在他的博客中详细描述了警察如何保持克制,在面对挑衅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了事態的恶化.
http://blogs.telegraph.co.uk/news/peterfoster/100002643/urumqi-criticism-and-credit-for-the-chinese-police/

Foster的博客对於中国警察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有自己的评价,当然,这样的文章不会在新闻报导中出现,因为身为记者,不应该在文章当中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及个人的判断和评论.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在现场的西方记者的报导,侷限在所见所闻,以及背景资料的补充和专家的访问当中.但是问题在於这里,记者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中立:选择描述那些细节,那些场面,被访者的选择,选择被访者的那些內容,选择怎样的专家,包括用辞,特別是报导中的人物所用的定语,不同信息在报导中所佔的篇幅等等,都会受到记者对事件的看法的潜意识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后方的编辑,决定稿件生死和最终面目的人物.和前方的记者不同,编辑的经验,是否具有政治偏见以及和新闻事件的疏离感等等,决定了他如何修改前线记者或者通讯社的文章,特別是决定了文章的標题,是否会標新立异.

看了几十篇西方媒体的报导(要多谢东南西北主人的细心蒐集)
http://www.zonaeuropa.com/20090711_1.htm
http://www.zonaeuropa.com/20090708_1.htm
http://www.zonaeuropa.com/20090706_1.htm
很多文章里面流露的偏见是明显的,比如把拿著木棍的汉人称为mob暴徒,而维族则是angry crowd愤怒的人群,读者不知道,汉人这样做,更多的不是復仇,而是因为恐惧,为了自保.不同的媒体採访同样的专家,並且只有一个声音;对於一些中国官员的描述定语用上hardline,热比婭则是human rights advocate等等.对於死去的无辜民眾性命的轻轻带过等等.

但是也必须承认,在这些西方媒体记者在当地的报导中,听到当地民眾真实的声音,特別像纽约时报对那个失去了儿子的河南移民家庭的个案的报导,让人深深体会到暴徒的残忍以及普通民眾的无辜和无助还有无奈,从而痛恨这样的暴力行为,把焦点真正放在了那些鲜活的生命上面,听到这些普通百姓的心声: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安定生活的环境.当然,同样的这篇报导,如果是一个对於西方媒体有这偏见的读者看来,会觉得西方媒体依然带著有色眼镜,骨子里面还是在批评政府的移民政策.
http://www.nytimes.com/2009/07/09/world/asia/09han.html

或许这也是一些西方媒体预设的立场,但是除了偏见,还在於价值观的不同,具体的说,就是排列的先后次序不同的问题.到底是经济发展重要,还是文化保护重要?是融入大环境机会更多,还是应该强调不同民族的身分认同?於是產生了这样的现象:中国政府看到的是经济的发展为当地民眾带来的好处,西方媒体看到的,则总是另外的一面.着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这些民眾是如何排列的,而政府能否对大部份人的诉求作出回应.

西方媒体的报导有错误,中国受眾罢看罢读毫无意义,因为这些媒体不会因为这样就办不下去了.是不是应该正面积极一点,有错误,就写信去指出来,有不同的观点,就写文章爭取登出来.如果觉得对方因为偏见,不会刊登,没有关係,可以去他们的网站发表英文评论,当然不是赌气谩骂,而是好好的说明自己的观点.说的人多了,声音就会变大了,而不是闭上眼当看不见实在是有点皇帝的新衣的感觉.

这样的事件,没有一家媒体可以做到告诉自己的读者真相,只有零碎的事实,读者要做的,就是把不同媒体的报导拼凑起来,自己做一个判断.新闻评论也是一样,在缺乏足够信息下的评论,很容易出现判断的错误,或者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只能够尝试从一些间接的角度来进行,有时候可能会离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