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启发和偏差 什么影响力你的判断?(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5:19
选择字号:大中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全屏阅读
在自己了解自己物品的缺点,那么相比于尚不属于自己、尚未有过体验的物品,人们倾向于低估自己的现有物品。其次,禀赋效应为什么会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会厌恶损失,不愿意换出自己已有物品的同时就是高估该物品。这个原因忽视了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换出自己已有物品的行为都是损失。换句话说,必须要考虑损失是相对谁而言的。如果换出已有物品得来的是期望效用更大(当然实际也许不一定)的物品,这就并不是损失。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人们反而会倾向高估别人的物品低估自己的物品,“反禀赋效应”于是产生。
那么,什么时候“反禀赋效应”出现,什么时候“禀赋效应”出现呢?有以下几个可能影响因素:一是人们对自己拥有物品的评价高低;二是拥有该物品的时间长短,这是考虑到使用惯性问题,时间越久越容易产生依赖情绪,可能时间越久了解的缺点越多,或者审美疲劳。通过实验,我们认为,哪一个效应更强,与个人的“惯性指数”(即是否倾向于改变现状)有关,当依赖情绪产生时为负,审美疲劳产生时为正;三是对潜在别人的交换对象有关。
日久生情
法国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为了纪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新成立的法国政府决定于1889年在巴黎举办一次“轰动世界”的国际博览会。他们用来“轰动世界”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要在巴黎建造一座千尺高塔。为此,政府建设部征集了近700个建筑方案,层层筛选之后,经部长洛克卢瓦和其他官员的会审,最后确定了建筑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方案。
铁塔于1887年1月26日破土动工,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期,终于在1889年3月建成完工。为了纪念铁塔的设计者,这一建筑奇观被命名为“埃菲尔铁塔”。当时,这个钢铁大家伙一开始并不讨人喜欢,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嘲笑它是“奇形怪状的玩意儿”,而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对埃菲尔进行起诉。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黎人民慢慢接受甚至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大家伙,现在,埃菲尔铁塔已经成为巴黎人心中公认的巴黎标志物。
这个例子与我们平常的一些经验似乎有些不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感觉的常态,可以用一句朝鲜谚语来形容:“即使是最好的音乐,听多了也会厌倦”,这是与主流经济学中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致的。但这个例子却告诉我们,人们也会有“日久生情”的心理倾向,即“越熟悉,越喜欢。”
为了证实这一心理机制的存在,行为经济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在一个实验中,一位教授让他的一个学生看一段他完全不懂的外语文章,然后选出一些单词,让学生猜测这些单词代表好的还是不好的事物。结果显示,学生们对那些出现频率更高的单词的评价更积极一些,即使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单词是什么意思。
另外一些类似的调查加强了这个实验的普遍适用性,即人们往往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而相对地不喜欢他们不熟悉的事物,比如法国学生普遍不喜欢字母W,因为W是法文中最不常见的字母;而日本学生不但偏爱自己名字中的字符,而且还偏爱自己生日中的数字。
行为经济学家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种“越熟悉、越喜欢”的现象可能是完全“潜意识”发生的。下面一个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实验者头戴一个耳机,左耳用较高的音量播放一段散文,右耳则用较低的音量播放几段音乐。为了将实验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散文上,实验管理者还给他们提供了相应的文字材料,并要求他们大声跟读。跟读结束后,实验者被要求听几段音乐,其中混杂有刚才播放的音乐。结果显示,实验者虽然完全不能分辨出哪段音乐是之前播放过的,但对之前播放过的音乐却更加喜欢。这种不相关的甚至无意义的讯号能获得人们更高评价的现象被称作“曝光效应”。
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
 
上一章返回目录页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