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48:33

  一、当前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至2003年已完成近200门网络课程和各类资源库建设。2003年教育部又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期使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全国共享。各地区也参照教育部的模式制定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掀起网络课程建设高潮,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但也应该注意到,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资源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
    尽管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等十几项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建设环境还不完善,致使标准规范难以有效推广,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许多资源成为离散的、独立的“信息孤岛”,多数闲置浪费。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评价机制,致使教育资源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是毫无用处的“信息垃圾”,甚至于还有不少错误和有害的信息。
    2. 封闭式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
    目前网络课程建设,大体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教师课题组模式,二是商业公司制作模式[2]。两种开发模式多数不支持《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难以实现分布式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特别是商业公司,更难于跨越利益分割的障碍。因此基本上是处于独立的、各自为战的状态。这种封闭的开发模式不打破,重复建设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这种小作坊式的开发模式带来的另一个弊端是低质量、高成本。设计再精良的课程也仅能体现个别人的教育思想,难以吸收别人的精华。网络课程开发除了课程专业学科之外,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支持。在课程开发项目组成员中要包括所有这些方面的专家,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这里面还存在一个相互配合的问题。这种配合默契的例子并不多见,要么身兼数职,要么干脆就省略了。往往是学科专家身兼计算机技术专家,这就不能不使网络课程的质量大打折扣。设计者整天在琢磨设计按钮、设计界面,花在解决制作技术上的时间比教学设计的时间还要多,本末倒置。这并不是设计者的责任,特别是学校的老师,学科要精,计算机要通,被逼无奈,硬着头皮去干。钱没少投,时间没少花,功夫没少下,做出一堆“电子图书”应付了事,实在是劳民伤财。
    3. 离线的网络课程开发方式
  无论哪种开发模式,都需要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作为支撑。但大多数教学平台不支持在线课程开发,课程是在制作者自己的电脑上制作完成后再上传到服务器。因安全性问题和资源的一致性问题不可能给每个开发人员都分配FTP权限,因此,每一次的更新都颇费一番周折。在任务分工过程中,还要考虑目录结构、修改权限、版本记录、数据备份等诸多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接不畅通、资源不一致、垃圾文件过多,甚至会造成资源被错误地覆盖、删除等严重后果。其结果必然是课程的开发周期长、维护成本高、更新速度慢。
     4. 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脱节
   《规范》虽然明确规定了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之间的关系,但现实情况是网络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严重脱节、互不关联。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形式,更直接服务于教育对象,因而也就更受到重视。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教育资源建设就是网络课程建设,也就忽略了网络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之间的关系。素材资源的滞后发展反过来阻碍网络课程发展的脚步,使开发周期延长,质量不高。
    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脱节带来的另一个弊端是资源的不统一、不一致、不同步。由于网络课程建设和素材资源建设各干各的,互不关联,必然会造成两套素材共存,导致资源过分冗余,浪费存储空间。网络课程和素材库对素材的引用各自指向自己的位置,难以实现同步更新,造成管理混乱。
     二、实现基于资源的网络课程开发
   《规范》提出了所有素材建设都必须围绕课程这个核心来进行组织,网络课程建设要以其他类教育资源作为支撑。这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基于资源的课程建设思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实现基于资源的课程开发。通过分析和总结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架设资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海量的、分散的网络教育资源既为教育带来了强大的服务功能,也为资源的管理与网络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每门网络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网络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是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而这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教育资源又很难收集和共享。如果我们能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用户能方便、高效的将其利用于网络课程建设之中,将极大地缩短网络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因而,国家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即构建以服务为目的、开放的教育资源网络。有关教育资源网的规划,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许多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如以区域划分的资源服务中心,以学科划分的学科群资源网站等。这些方案在一些地区也进行了成功的试验,比如东莞市城域教育资源网系统方案、佛山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模式[3]。我们还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这些好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规范化,形成标准化的应用模式(分级模式或分布模式)向全国推广,自下而上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网络。
     2. 推广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领域的协调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标准规范的支持。标准的推广不一定非要采取强制手段,关键要有的环境条件,要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实际上,《规范》更多的是规范管理体系和指导平台建设。对于网络课程和素材资源开发者来讲,技术规范的具体意义大多是通过平台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平台符合技术规范,同时也自然约束网络课程和素材资源开发者遵循技术规范。比如说,《规范》要求了具体的图片大小和格式,当制作不符合要求时,平台若能自动给出提示并拒绝接受,《规范》自然会得到贯彻执行。因此说,《规范》的推广,关键在于平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没有平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那些晦涩难懂的标准条文对设计者来说就失去了意义。
    3. 整合网络教学和资源管理平台
  实现基于资源的网络课程开发,必须要解决好开发环境问题。 针对目前网络教学和资源管理平台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互不兼容的现状,国家教育机构应该组织力量进行整合,在平台的问题上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百花齐放。把那些优秀平台比较成功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技术吸收进来,比如北京师范大学4A远程教学平台的整体架构和教学设计思想[4]、清华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的教育资源库[2]、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教学支撑平台的网络课程在线开发系统和流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参照《规范》推荐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结构(见图1)进行设计,由国家出资建设通用的资源管理系统和教学平台向全国免费推广。
    4. 确保网络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
    从《规范》推荐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中,可以明确看出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之间互相依托的关系。课程需要素材资源作为支撑,而素材与学科知识点相关联。我们以往只重视网络课程建设而轻视了素材资源建设,没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原因不仅仅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技术上的问题。所有的设计开发模式最终还是要靠技术手段去实现,如果没有技术上的支持,就不能保证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协调一致。技术手段还是要归结到平台建设上来,平台设计应该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这种关联,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网络课程和素材资源建设在平台中是统一的行为,不应人为界定彼此和先后。在技术上保证这种关联不可分割和同步协调。举例说明,一个图片素材不可以不经过素材库的管理直接链接到网络课程中来。网络课程中对素材的引用一定要指向素材库,尽量避免多重副本共存。开发网络课程的同时,素材资源库也自然在补充,素材库的更新也保证了网络课程的同步更新。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发模式才是基于资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的真谛所在。
    三、实现在线的、开放式的网络课程集成与管理
  离线的、封闭式的网络课程开发方式导致了小作坊式的网络课程制作模式,使课程的制作难度大、开发周期长、维护不方便,如果不突破这种制作方式,就难以保证网络课程的质量,也不可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实现在线的、开放式的网络课程集成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