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的谐谑——从“草泥马”说到“草泥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9:49

严肃的谐谑——从“草泥马”说到“草泥马”
陈行之
【来源:天益社区】
1
对事态的感觉,因年龄、阅历不同而不同,年轻人或者小孩子认为很严重的事情,在大人看来通常都微不足道。但是,就事物的机理来说,你还不能就此认为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截然不同,很多种情况下,小孩子恐惧的东西其实也正是大人恐惧的。
我小时候跟同伴在一起打打闹闹,经常会出现矛盾,发生不愉快,在所有这些矛盾和不愉快中,最严重的事态是你违犯游戏规则导致对方宣布说:“不跟你玩儿了。”这意味你这个人不地道,没办法跟你玩儿,你在道义上处在了下风,而且,你将陷入孤单,对小孩子来说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时候你通常会用两种方式解决问题,一种是赶紧给人家道歉,宣布说从现在开始我将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咱们继续玩儿下去;一种是你指着对方的鼻子说:“不玩儿就不玩儿!老子还不稀罕跟你玩儿呢!”
两种态度导致两种结果,前者把矛盾化解了,游戏继续进行下去,大家都很高兴;后者则意味游戏到此为止,双方视同路人,各不相干。一般来说,大家都竭力避免出现后一种结果,就是说,尽量不要违犯游戏规则,如果违犯了,赶紧给人家道歉,让游戏进行下去,这对谁都有好处。小孩子正是凭借这种朴素美好的人性保持他们那个世界和谐美好的。
大人的世界也有这种机理吗?
也有,比如前几年开始在网络上的“恶搞”,比如最近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大张旗鼓反低俗而横空出世的“草泥马”,蕴含着的就是这样一种机理:人家不跟你玩儿了。
玩儿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玩儿了呢?
这里大有文章。
2
崔卫平女士在《我是一只草泥马》一文中对“草泥马”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是深刻独到的,启发人想到很多问题。我想到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东西把人逼到了无法用正常语言建构正常语境的境地?
我经常使用的“强力”的概念,用以说明有一种横亘在人类社会中的不为人所控制和约束的野蛮力量,从最终意义上决定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图景。
在我的阅历中,“强力”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隐藏在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后面的强制规定;一个是氤氲在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专横粗暴、无所不在、令人绝望的那种神秘力量。当然,我在使用“强力”概念的时候,不可避免要赋予新的内容,但其主要部分仍旧是卢梭和卡夫卡所强调的那种东西。
我认为,正是这种超级存在的强力决定了当前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而当前发生的事情又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延续,是一种新的结果。我固然可以在长篇小说中形象化地表达我的见解,这意味着我将以非观念的方式表达观念,但是具体到正在写的这篇文章,我则不能不直接用观念的方式谈论它,把它作为社会学或者说政治哲学话题来讨论,这样,不可避免就要说到国家,说到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曾经得到过一段短暂的“活在真实中”,在真实中思索生活,在真实中展望生活的条件,因此形成了被人们概括为“八十年代启蒙”的黄金历史时期。在这个短暂时期里,中国文学勇敢地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望,一些远远说不上有多么高文学价值却直接反映了人们内心图景的小说、戏剧作品被读者欢呼和推崇。
在那个历史时段,我在编辑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可以说直接见证了人性解放以后那种催人向上的氛围,那种充满创造力的活跃。
这种状况没有维持多久,“强力”就出来干预了:接连发生了“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场政治运动,那些“活在真实中,在真实中思索生活,在真实中展望生活”的文学作品遭到了大面积否定和批判,中国文学健康的发展势头被遏止,不健康的东西却沉渣泛起,逐步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主流,直至前不久有人断言说“中国文学全部都是垃圾”。
我从来不认为所谓“八十年代启蒙”是一个精准的概念。首先,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并没有达到“启蒙”(尤其是与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相比)的境界,它还是瑟缩的,拘谨的,还带着浓厚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所谓“启蒙”,只能说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粗略归纳;其次,就中国文学来说,也并没有成长到能够被我们骄傲地宣称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伤痕》、《班主任》、《假如我是真的》等之所以被人们欢呼,主要的也不是其本身有多么高的文学价值,而是因为它们作为社会良心起到了为民众“代言”的作用。
然而“八十年代启蒙”又是那样重要,那样值得怀恋,这是因为,正是那些在艺术上并不十分成熟的作品,预示着中国文学非常有可能在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和审视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值得骄傲的文学脉流。我把这种脉流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就像十九世纪欧洲文学那样。这意味着我们将会拥有一大批载入史册的文学巨匠和可以被称之为史诗的文学作品。
然而这一切都在强力干预下戛然而止了——在专制主义的传统政治文化土壤中,你是无法指望有新的绿色成长的,中国文学从此掉转过头,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不幸的是,这个方向对于文学来说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反动的。
最初它表现为形式主义,即所谓拉丁美洲文学的深刻影响。我曾经在另外一篇文章(长篇小说《当青春成为往事》后记:《文学应当有一条哲学的通道》)中说过,中国作家在借鉴拉丁美洲文学的时候,摒弃了内在精神,借鉴的不过是皮毛,仅仅是形式,这也是朦胧诗和谁也看不懂的小说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文学正在小心翼翼地与生活拉开距离,文学所担当的东西正在成为文学的负担,文学千方百计要卸载掉这个负担,一部分向主流意识形态回归,一部分滑向虚假,滑向颓废,乃至于滑向色情……中国文学不再被我们所骄傲了。
精神成长一旦出现扰动,过程就会出现波折,并最终在其表象上显现出来。价值观混乱乃至于反动保守的歌颂帝王将相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走红,突出说明了作家的尴尬处境——如果你希图走红,你就必须向强力妥协,强力会给你所需要一切,否则,你就将“不在”。当强力拒斥的东西完全退出人的文学视野之时,人们也就有充分的理由不再尊重文学了;换一句话说,如果文学不再反映民众的心声,民众也就不再寄望于它,他们自己会选择最便当的方式表达内心的见解。
问题是,民众与作家一样都处在强力的重压之下,当自然表达被扭曲的时候,人们就只好用自己的智慧扭曲地表达意愿——我们说民众的水平高于作家,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事实——这种意愿也许没有任何思想内容(即所谓“无厘头”),也许充满了无奈,也许是在“含着眼泪笑”,但那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有理由珍重那种表达。
“草泥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诗意一般出现在“马勒戈壁”草原上的。
3
这意味着什么呢?
如同前面所说,这意味着一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本来一直跟你玩儿的民众在遭受了很多愚弄之后,发现再也没有办法跟你玩儿下去了,于是宣布不再跟你玩儿了。
你是强力,你就像孩子堆里最强悍、最不讲理、经常把弱小孩子打哭的顽劣少年,如果谁直接跟你说“我不跟你玩儿了”,你不是得急了?你不是得抡起巴掌掴人家一个耳刮子?孩子都是聪明孩子,谁愿意让人家掴耳刮子呢?所以人家就不说“不跟你玩儿了”,装得很怂,很弱,脸上还带着笑,说:“我尿去呀!”就走了——最终还是不跟你玩儿了。
“草泥马”所蕴含着的社会学信息无法让我们笑一笑就过去,事实上这是一个严峻的话题,它说明了一个被强力控制的世界已经荒诞到了无法言说的境地,说明了人们内心的景象已经无限凄凉,他们除了用扭曲的方式表达内心图景之外已经丧失了任何让自己显现为“在”的方式,他们甚至连自己是不是真的“在”也心存疑虑,他们调侃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本可以不这样,不说“草泥马”,也不说“马勒戈壁”,他们是在别的话什么都不能说的时候无可奈何地这样说的,他们并不真的想这样说。
我非常赞赏郭于华先生把“草泥马”现象称之为网络时代“弱者的武器”。
他介绍美国著名的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对东南亚农民的反抗实践进行民族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弱者的武器”和“隐藏的文本”两个重要概念,用以解释底层群体生存与反抗的逻辑,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农民政治的灼见。
郭于华先生归纳说:所谓“弱者的武器”指的是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农民同那些索取者、压迫者之间平凡的却持续不断的斗争。这些日常形式的反抗通常包括: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怠工等等。在斯科特看来,甚至受雇于农场主的打谷工在脱粒时敲打稻谷的次数都关涉到阶级之间的争夺。这些被称为“弱者的武器”的阶级斗争形式具有共同特点:它们几乎不需要事先的协调和计划,而是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通常体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它们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对抗权威。这类几乎不着痕迹的“弱者武器”的运用是由于公开的、有组织的政治行动对于多数下层阶级来说是过于奢侈了,那即使不是自取灭亡,也是过于危险的。
郭于华先生还介绍说,斯科特推出的另一个概念“隐藏的文本”指的是相对于“公开的文本”而存在的、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和实践,它们避开掌权者直接的监视,抵触或改变着“公开的文本”所表现的内容。它们是千百万人生存智慧的重要部分。斯科特指出,每一从属群体因其苦难都会创造出“隐藏的文本”,它表现为一种在统治者背后说出的对于权力的批评,它使从属者可能破除“虚假意识”和神秘化的迷障。作为底层政治的“隐藏的文本”,有助于理解底层群体难以捉摸的政治行为和复杂情境中的权力关系。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草泥马”的出现是一场严肃的谐谑剧,它严肃过任何政治的社会的话题。
如果我们的政治家具备基本素养,应当从中看到极为可怕的东西。“哀莫大于心死”,当“草泥马”在“马勒戈壁”与河蟹争夺食物的时候,你应当看到现实版的你死我活,看到几乎处于绝望中的人含着眼泪笑的凄惨境况,看到这种境况背后隐藏着的巨大危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
论草泥族的可能性与河蟹族的不可能性
(2009-03-06 08:56:19)
崔卫平
不断有网站或博客“被河蟹”的消息传来。先是一个叫做“拉拉的后花园”的网站被关,这是一个拥有四十万同性恋网友的网站,它无疑是这些“少数族裔”的精神家园。当她们重新变得无家可归,一边流浪一边悲愤地写道:“政府啊,请你指出我们拉拉哪一点做错了。在中国的法律里面没有明文规定拉拉不能相爱啊,你们不是说有人权的吗?那我们拉拉的人权何在啊?”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motss/1/188636.shtml这是一群的确想过平安日子的人们,在百度“拉拉的后花园为什么被关”的词条下面有人写着:“公安想要怎么改,那我们就怎么改就是了。”
接着又听说一个电子游戏为主的娱乐网站“电玩巴士”不能登录,它专门介绍、评论、下载电脑游戏、电视游戏以及掌机游戏,据说是全国最大的电视单机游戏网站,拥有电玩网友无数。有关部门给出一个科学解释,叫做“执行停止域名解析的操作”,简单地说,就是“被河蟹”了。这么长时间正常运转的大网站,为什么说关了就关了,网友们感到十分不理解。有人不免胡思乱想,莫非这个网站的域名www.tgbus.com有问题?什么问题呢?没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了,“各自领会吧”。总之,也许需要“改个好名迎河蟹。”
我的朋友沈睿名为“萧萧落木”博客被关。这家伙在美国海军学院当教授,同时将自己在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下来与朋友分享,我几乎无法概括她原来名为博客的丰富容量:电影(无论中外)、小说(无论新旧)、动物(兜兜猫与狼)、人物(希拉里、科贝尔等)、旅游、情感、美国大选、女权主义,一会儿《国际歌》一会儿“六卦文化”(听说过没有?),作为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我要说有时候我也不能完全把握她神奇飞速的思路,但是将她客居多年的博客关闭掉这件事,则令人瞠目结舌。她现在搬家到另一个地方,一上来的文章看起来“很猛很强大”:“站队站到色情里”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281792.html以及“低俗的十三个分类和人的生殖器官”http://blog.ifeng.com/article/2286760.html。
类似的消息纷至沓来。杭州傅国涌先生的豆瓣小组被解散,小组创办人山西雪堂与管理员阿啃1919自嘲地称他们的情绪“很稳定”,同时分别撰文《时代是多么低俗》和《河蟹来到我的家》。傅国涌先生是一位拥有浓郁历史情怀、成绩斐然的学者,通过他绵绵不绝、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前辈人物的足迹、风华以及伤痛变得清晰可见。这是傅先生部分文章的标题,从中大约可以知道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杨度感叹蒋介石不称帝》、《1947:傅斯年与中国言论界》、《1933年的宪法讨论》、《回望逝去的“报人时代”》、《民国以来第一清官》、《潘光旦烟斗上的铭文》、《戊戌年的伤痛并未成为过去》、《南京<新民报>被封杀之后》等。当然,奥巴马的那篇就职演说,也出现在傅先生的博客上面。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一个纪录片网站“影像中国”,我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独立制作纪录片的网站,广州纪录片人周浩先生主持。这位周浩本人是一位杰出的纪录片工作者,我为他的纪录片《高三》专门写过文章,并将他的《龙哥》带到北大课堂上进行细读。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一份持续不变的对于纪录片的公益热情。这个网站是纪录片人的一个重要信息平台,都是国际国内纪录片电影节或者相关活动的最新消息。比如最近的“热片推介”有“2009圣丹斯最佳导演奖《阿富汗之星》”、“2009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大奖《愤怒的阿姨》”,以及“沃纳•赫尔佐格:《在世界尽头相遇》”。注意这个赫尔佐格便是那个德国著名剧情片导演,他的一系列影片令我无比热爱。这个网站最近提供的“快讯”有:2009年3月5日——17日举行的法国真实电影节(最有权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的竞赛单元中,有四部中国纪录片已经入选,它们是《乌金》、《没有你在》、《制造的城市》、《现实是过去的未来》,可喜可贺。朋友喜欢这个平台还因为它及时发布同行们关心的消息,有关某个重要纪录片电影节何时开始何时“截稿”等。这样一个有水平、有品位的网站,这几天因为“在两会期间被和谐”。
关于电影的网站,我还注意到了在豆瓣被解散的小组当中,有一个“禁演电影”小组,这个小组的前成员感叹:积累几年的东西,一下子都不见了。还有一个叫做“NHK小组”,应该也是纪录片小组,NHK是日本一家电视台,八十年代末最早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因此在中国重新播下了有关纪录片(而非专题片)的基本理念,培养起中国第一批纪录片电影人,连纪录片老将吴文光也在内,这些人后来在体制内、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录片这个东西就其气质来说,应该是小众的,它有种种局限,但应该说它最少媚俗。
不厌其烦地将这些遭遇不幸的网站、网页或小组做一些介绍,是想让大家对这些消失了的“当今远古文明”本身有一个感性印象,看看都是一些什么人、在做一些什么事情,在这些地方可能和不可能发生一些什么。并不是所有的人对网上这些情况都十分熟悉,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曾见过的,容易采取忽视的态度。实际上某种东西既然已存在,就表明它有存在的空间,也有存在的理由,除非万不得已,不能够将它轻易取消。即使是需要规范化网络,那也可以一步一步来,一边登记注册,一边继续开放。起码不久以前它们开放时,并没有造成很大“干扰”,天也没有塌下来。
人就是这样,他没有一件东西的时候无所谓,一旦它有了这个东西,尝到了它的甜头,你再从他面前将这个东西拿开,那他就十分不适应了。对于民众中已经存在的各种习惯、习俗、小小传统,需要一点真正“保守主义”的态度,不能动不动“连锅端”加以铲除。事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种,人们一旦坐到书桌面前不管这之后要干什么,先上一会儿网,去自己想看的网站,就如同去附近小区公园散步、提个鸟笼子进陶然亭、去早市吃点心、去超市购物、与老朋友下棋、聊天、发牢骚,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提供服务的那些网站,也许手续不甚完备(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太迅速了),但是也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存在。如今突然闹得这般鸡飞狗跳,遍地“尸横”,有网友戏称“鬼子进村了”,实在地说,这叫制造矛盾、发明对立、激化冲突,在目前经济危机和其他种种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实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且更为重要、也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打压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它的既定目标,如果它有什么既定目标的话。想想它面对的是什么?是生活的汪洋大海!是千千万万的生命个体——不分男女老少——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要生活下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途径、兴趣、爱好、口味那样去生活,而不是在接受别人的指导之下生活。只要他们不违反这个国家的法律,不对别人构成伤害,那么他们就应该、并只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不管是同性恋也好、电玩游戏家也好,用中文写博客的美国海军学院教授也好,以及民国新闻史学者、电影爱好者、纪录片拍摄者,他们根深蒂固的生命倾向与热情,是任何人无法拔除和剪灭的。这里用得上那句古话,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因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接受他人的管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统治的要求,或者是为了实现某个既定的“历史目标”,相反,从他进入这个世界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开端,一个新的可能性。他的生命是一个有待打开的过程,他所携带的潜力有待唤醒,他所蕴含的能量有待释放,他的生活历程有待一点点拓展。作为这个世界的初来乍到者,他投身于这个世界,但并不是以这个世界的起点为起点,而是以他自己的降生作为起点。就像汉娜•阿伦特所说的:“随着每一次诞生,一些独特的东西便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换句话说,每一个不期然到来的生命都是一个意外,就像一桩额外的事故。父母给了他血肉之躯,但是他给父母回报的,却是不同的东西。在他小小的身躯之内,同时带来了他自己的生命意志,他本人的内心动力,他这个人感到快乐和痛苦的不同体认。逐步地,他把父母的工作结果,改动为另外一个成果:他是他自己的,他本人的存在、痛苦和欢乐是第一性的,而不是双亲。他这么做并不是要故意得罪父母,向父母发出示威挑衅,而是生命的本性使然,一代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便是人类的生命不同于一张桌子或一张板凳的地方。人是一种有待展开的、有可能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
他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存在,这种生长是一个无法预料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出乎意料,总是出现各种偶然因素,有时候甚至是一些无法解释的神秘因素。任何人不能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蓝图去生活,更多的是走一步、看一步、再走一步。面对那些未知的因素,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局面,有人恰恰感到全身顿时增添了活力,觉得那是给自己一个新形象的机会。说人是脆弱的,那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人们也从无数事实中见到,人的生命何等茁壮,其生命力、意志力何等顽强,想象力何等丰富和伟大。
每个人给这个世界所提供不同的形象,则极大地丰富了这个世界本身。因此罗素说:“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波澜壮阔的原因,为什么那么神奇充满奇迹的原因,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身处其中的世界的原因。总是有新的元素在那里激荡、碰撞,互相追逐、互相生发,互相促进和激励,一个原因带来不止一个结果,一个结果又变成另外一桩事务的开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这个过程生生不息,日夜不止,只要有人类存在一天,便会不断有新的奇迹、新的意外,新的形象升起。尽管我们回首所走过的道路也有时候人们的生活世界遭到无情压抑,比如文革,但是说到底,生活是压制不了的,各种自发的起点总是在制造各种自发的能量,这些能量总是在某处聚集、生长,寻找突破口,最终替自己正名,得到正当呈现。
眼下那些被河蟹的网站、网页,正是这个绮丽斑斓世界的一面镜子。它们来自生活,源于生活的多元和多样。这些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口味、做着各种各样不同事情的人们,他们远远不是要与什么人对着干,想到要挑衅什么人,反对什么人,他们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听从自己内心的要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反低俗的“河蟹运动”,他们会一直安静地呆在自己的角落里,不打扰别人,也不希望被别人打扰。然而,“河蟹”的大棒却将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捂热的“被窝”中驱赶了出来,这种做法不能不视为是富有敌意的。这是对于生活的敌意,对于人民群众和平的日常生活的傲慢无礼。
想想这种事情可能吗?!也许从一时来看,河蟹族暂时领先,但是从长远来看,什么人能够战胜生活?!什么力量能够令人们放弃自己的生活,交出自己生活的愿望、意志、如同交出自己的存折?在这个意义上,草泥族是不可战胜的!任何有水有草的地方,任何有人居住的地方,有生活有歌声有爱情的地方,遍布草泥族。他/她们就像“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铜碗豆,充满着生活智慧及“斗争”智慧。昨天看到一个帖子说这个人被封掉之后,“现在我已经在做一些档案备份和资料转移的工作(咋搞的,整得跟野火春风斗古城似的。)”另一位小盆友称自己是“乖孩子第一次睁开眼睛”:“有些事情,令我猛然从书本音乐和电影中抬起头来,惊觉自己耽于童话和幻想世界的美好太久,并没有留心过这个真实的世界。其实生活的世界并不如简单所看到的这样,而且,那样的世界并不是道听途说或是故纸堆的旧事,它离我的现实生活并不那么遥远。”
天才草泥族,最近又有哪些新的动向呢?一、颁布了马勒戈币。其颁布词如下:马勒戈币是唯一由马勒戈go-vern-ment官方授权马勒戈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马勒戈币是马勒戈壁上的主要流通货币,也是法定货币。其正式的iso 9527简称为mlgby,但国际上常用的缩写为cnmy,在数字前加上符号“⊙”,表示马勒戈币的数额。马勒戈币迄今为止共发行了一套纸币一套硬币。马勒戈硬币共有1分5分1角5角1元五种。马勒戈硬币造型精美,正面是阿拉伯数字,背面分别为尾申鲸,吉跋猫,达菲鸡,潜烈蟹,吟稻雁。所以极具收藏价值。马勒戈纸币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七种。纸币背面为马勒戈壁近景照片,纸币正面左部为防伪标识,右部分别为獾狸猿,春鸽,雅蠛蝶,法克鱿,草泥马,卧草泥马,狂草泥马。马勒戈币具有的价值有目共睹,且发行量极少,因此马勒戈币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http://dzh.mop.com/topic/main/readSubMain_9250906_0.html 见图示:http://dzh.mop.com/topic/main/readSubMain_9249425_0.html
二、成立了“马勒&歌碧”专售店http://www.maleandgebi.com/,出售布艺玩偶马勒(男)与歌碧(女),白色为马勒,咖啡色为歌碧,形象生动,憨态可掬,每只还配有出生证,“出生证”上盖着鲜红的大印,上写“马勒戈壁神兽管理局计划生育专用章”。据介绍,这种“草泥马”售价为39.9元人民币/只。这条消息已经上了《南方都市报》http://itbbs.pcshow.net/thread-350979226-1-1.html。有人为此提出口号:“养好草泥马、要喝草泥马奶、不喝三鹿。”这表明草泥马内部已经做了无害处理,坏事变成不好不坏的事。
三、“目”,动词,一种在网上的常见行为。其含义多样,包括:
1、路过。
2、看。
3、如同打酱油那样,边走边看。
4、现场不止我一个。
5、全看见了,哪怕是偷窥。
6、我看见,我不说。
7、围观。
8、深度围观。
9、不明真相群众的深度围观团。
10、真相的深度不可能达到,围观的深度就在眼前。
11、“道路以目”之后呢?
2009年 3月5日
博士新解古典成语“卧槽泥马”
段凡
【来源:解放日报】
主持人:百科小子
提问者:丁莹(上海南京西路)
解答者:段凡(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问:日前有一项调查显示,26.3%的人表示因为金融危机推迟了跳槽计划;近七成白领决定做好手头工作,老老实实地“卧槽”。请问,卧槽具体是什么意思?如何做一个不虚有其表的“卧槽者”?
答:良禽择木而栖、“良马择槽而卧”,是社会流动的必然趋势,也是职场人士依据市场规律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方式。不过,如何“跳”,怎么“卧”,能否“一马当先”抑或“马失前蹄”,值得细细思量。
跳槽,本是旧上海的一句俗话,曾频繁出现在清末小说《海上花列传》中。现在,它的引申义是指职员自愿主动地请求辞职。卧槽一词,本为中国象棋里的一杀招,指的是进到底象前一格位置的马,既可将军,又可抽车,极其凶狠。但在职场语境中,它显然与“跳槽”相对应,指的是把握市场走向,司职分内工作,拒绝轻率跳槽,精于韬光养晦的行为。
不过,卧槽与跳槽并非完全对立,否则就可能变成一匹“卧槽泥马”。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等同于烂泥扶不上墙。所以说,卧槽者不应成为“卧槽泥马”,卧槽也并非“卧以待毙”。职场人士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而要变被动为主动,视卧槽为蓄势待发、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机会。
要不虚有其表地卧槽,有必要牢记以下两点准则:一是遵守职场规则,不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应在本职岗位上更加勤奋努力,以此来避免被动失业;二是找准定位,厘清自身职业目标和规划,在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补充和更新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经济复苏和职场回暖后成为一匹“骏马”。

被中国的博士专家和报纸彻底雷倒了!卧槽泥马!
昨晚网友发给我一个图片,竟然是2月23日解放日报10版上对“卧槽泥马”这个“成语典故”的解答截图,解答人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段凡。段凡称“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卧槽与跳槽并非完全对立,否则就可能变成一匹'卧槽泥马’。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等同于烂泥扶不上墙。所以说,卧槽者不应成为'卧槽泥马’,卧槽也并非'卧以待毙’。职场人士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而要变被动为主动,视卧槽为蓄势待发、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机会。”
本以为是网友恶搞而制作的图片,没太在意,没曾想,今天有人还真翻出了2月23日的解放日报,确定是真的!
真是雷人呀!雷人的报纸的,雷人的博士专家!怪不得中国的大学文凭老外不认呢,看看这个博士的操守和学识,也应该知道咋回事了!
“卧槽泥马”本是网友对国骂的恶搞,没想到不学无术的博士先生还当真了,做个话题,网上搜一搜了事,还做什么学问呀?还煞有介事装起很有学问的样子解答。这说明什么呀?为什么我们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弱智,我看这些人现在都没搞什么学问了吧,反正有什么事,网上搜就好了,这个社会都不需要学问了,有台电脑,全民皆专家呀。
该博士在回应网友的质疑时告诉华商报的记者,自己是没有查“战国策”,而是直接上网搜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错得多离谱,还强辞夺理说什么象棋里也有“卧槽马”一说。唉,可怜的博士,抄网上的资料,也是需要动脑筋的嘛,也需要分辨的嘛!
有人说博士闭塞,不与世俱进。我倒不这样认为,如果闭塞,那他还知道上网搜资料呢,只能说,是真正的不学无术,当解放日报的编辑拿这个“成语”给他让他解答时,他本来的态度是认真查一查是不是有这个“成语”,而不是一搜了事。现在闹出大笑话了吧,丢大脸了吧!
附:网友恶搞的“卧槽泥马”:成语:“卧槽泥马”和“马勒戈壁”的典故
在荒茫而美丽的马勒戈壁上。生活着一群顽强的草泥马。(因为草泥马实是主要物种,所以马勒戈壁又叫草泥马戈壁)草泥马们克服了戈壁的艰苦环境,并顽强的生活下来。戈壁上缺少水缺少食物,草泥马能进食的只有一种草——卧草。然而卧草一般生长在人类的聚集点附近。所以草泥马一生都是于人类相依为伴的。
在一个草泥马群居点。笔者认识了朝泥族青年,朝泥两次。他告诉笔者部族里只有成年男性才可以配有一匹草泥马。草泥马分为三个品质。最下等才叫做草泥马。中等的叫做卧槽泥马。而最上等的是狂槽泥马。狂槽泥马是马王,要部族里骑术最好的人才能获得。朝泥两次说自己因为骑术好。还没成年的时候就获得了狂槽泥马。说完他立刻露出的腼腆的笑容。随即笔者来到了朝泥两次的家。他的母亲热情接待了我们。喝了些许马奶,就到了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朝泥两次的父亲朝泥大爷也回到了家。我便跟朝泥大爷聊了起来。朝泥大爷显现出了忧伤的表情:“日子不好过了,我们家以前是买马匹的。现在改行割皮包了。因为草泥马吃的食物卧草几乎全被一种叫河蟹的动物吃掉了。他说他也不知道河蟹是怎么来的。但是随着食物的减少。草泥马数量也在急剧减少。”说罢流下了痛心的眼泪。
鲜红的晚霞和岩石如同一对轻骑。护送笔者离开马勒戈壁,在缓缓的落日下看着一群一群的草泥马湮没在沙尘之中。或许如果不保护环境。最后倒下的必将是人类。
《解放日报》日前高调报道“卧槽泥马”(点此进入),其编辑、记者、受访者均是糊涂蛋,竟将后人杜撰的“卧槽泥马”典故当真。党报同志的人文素质看来亟需提高,起码不要被《故事会》比下去。
“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一说,起于网络,撰者不详,其辞曰:
“《战国策.楚策四》——伯乐多良马,其有邻亚犁,曾与人言:'我亦善识马,有一骏马,伯乐不及’。人皆疑,欲观之。亚犁恐,乃以草泥置一卧马于槽中。众人视之笑其蠢,皆曰:'此何良驹,卧槽泥马尔’。”
察其文字、文气,显非《战国策》之古朴,而“楚四”一节,也没有任何与“卧槽泥马”相关的语句。惟一谈到马的,是“汗血盐车”之典,其辞曰:
“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据我猜测,杜撰“卧槽泥马”典故的今人,很可能是因为《战国策·楚四》中有这么一段言马故事,遂将杜撰之典安排于此。
《解放日报》乃我国最大报之一,犯此低级、低俗错误,应当面壁反省,长跪负荆。
【附录】
北风:“草泥马”闯红网络
近来,有一个叫“草泥马”的网络新词,在没有任何迹象的状态下,横空出世,走红网络,甚至崔卫平等专家学者也在着文谈论“草泥马”,网上还出现了“ 草泥马”的玩具。“草泥马”的起源已不可考,被广为关注是因09年1月初一篇题为“百度10大神兽”的帖子及两则恶搞视频《马勒戈壁上的草泥马》、《草泥马之歌》的广泛流传,该词的出笼疑与网络“反低俗”运动有关。在网友的文本中,“草泥马”是生活在“马勒戈壁”上的一种动物,为了争夺食物“卧草”而与“ 河蟹”展开战争,最后打败了“河蟹”。网友“一点五”认为:“'草泥马’作为中国网络史上第一个'无厘头’网络新词,其实是网民心中情结的一次集体下意识沸腾,它发出的应该是这样一个明晰信号:今天的执政者在网民心中正在渐渐掉进'塔西佗陷阱’。作为执政者,有权视而不见,有权视而无物,但作为网民,则会愈加相信'河蟹从此消失草泥马戈壁’。”
【再附录】
“塔西佗陷阱”,即“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同样会得罪人民”。卧槽泥马和玛勒格碧
前两天和一小哥(NC型)对话,他说“卧槽泥马”是成语,古即有之,我吃了一惊,这明明是国骂的谐音。少时喜翻辞典,自信成语能记十之八九,怎么就没印象......遂遍查天下辞典,无。网上一搜又吃一惊,赫然查到如下资料:
卧槽泥马:
⑴形容识人不明.表示明明其能力不足.但上位者因为种种原因或糊涂.任其肆意妄为.
⑵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表示即使给某人相应的地位.但其能力不足是无法改变的.(等同于烂泥扶不上墙.沐猴而冠)
⑶形容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伯乐多良马.其有邻亚犁.曾与人言."我亦善识马.有一骏马.伯乐不及."人皆疑.欲观之.亚犁恐.乃以草泥置一卧马于槽中.众人视之笑其蠢.皆曰:"此何良驹.卧槽泥马尔."
下面给出三个词义的例句:
1、红鸟这厮也能当上十二骑士,卧槽泥马啊;
2、阿斗烂泥扶不上墙,即使上将潘凤在身边也不能稳坐江山,卧槽泥马呀;
3、不会做就别做,PS个老虎照片也敢拿出来,真是卧槽泥马。
此外,象棋中有一类残局叫做“泥马残局”,其中也有以“卧槽泥马”为名的杀法。此类残局来源于“泥马渡康王”的传奇故事,摘录如下。
夹江卧槽泥马渡康王 ......
典出《战国策.楚策四》?翻烂了《战国策》也只有找到这段和马有关: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之。骥于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另外,我想“卧槽泥马”都是成语,那“马勒戈壁”必定也是成语了,经过我多日的收集资料和研究,终于应正了我的想法。如下资料:
“马勒戈壁”
词义: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词音:mǎ le ge bi
出处:《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戈壁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使用举例: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勒戈壁,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
玛勒格碧 名词解释
惊奇的发现他也是意大利的俚语!可见中国的文化影响有多深!如下资料:
玛勒格碧
开放分类: 文化、艺术、意大利
玛勒~格碧
Melle Gebi
(1462.5.15---1543.3.6,佛罗伦萨〔今意大利境内〕)
原名玛勒。怡丝。格碧Melle d'14 Gebi。
意大利木雕师、雕塑家、建筑师。1491--1692年,他为佛罗伦萨圣玛利亚教堂和韦基奥(Vecchio)宫作了大量雕饰。1506年设计圣玛利亚。德尔。菲奥里(Sta. Maria del Fiore)教堂圆顶下的鼓形座,因遭米开朗基罗的反对而未实现。他还设计了巴托利尼(Bartolini)府邸和圣斯皮里托(S. Spirito)教堂的钟塔。
在意大利 ,玛勒格碧的东西被称作 “玛勒格碧的”
当今的某电视台新大楼也是汲取了他的设计灵感,宏伟辉煌,令人们每次看到都在心底默念其名字:玛勒格碧,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建筑师。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雕塑家,就以她的名字来问候对方“你玛勒格碧呀!”。
而当人们心情不好时,也会在心里说一声“玛勒格碧”来缓解。
被网友揭穿后段博士有点恼羞成怒,在道歉文中写道:
四、值得提及的是,今天在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一些网民针对此事发表的“高论”,其中不乏对我母校、《解放日报》社和编辑,以及我本人的言语攻击。在此,我严重声明:针对任何不实言论,以及人身攻击、诬蔑、诋毁等违法侵权行为,我们将在该言论出现之日起两年内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特别提及的是在“天涯”等网站上发表的针对我本人的不实、不良、诬蔑、诋毁评论和真假个人信息、隐私(包括本人手机、住址、电子邮件等),请天涯等网站立即收回,并请其它转载网站同样收回。否则我将针对相关网站和个人,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本人合法权利。
五、今天接到西安某报一个女记者的电话(来电时间是15:31分,通话时间为9分13秒)。我在电话交谈中已经提及,电话不要录音,同时说明我对她所说的话语保留不予发表的权利(着作权法赋予作者发表权),不是怕什么,而是担心记者将会对我所说的任何言语加以主观推断,而造成对其他人士的伤害。如果该报发表不实言论,我同样会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六、本人博客的文章,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如有发现,我同样保留起诉的权利。
剩下的道歉在这里:
一、该文是我应《解放日报》编辑的邀请,就一读者的提问而作出的解答。我和编辑的本意是就金融危机形势下出现的职场新局面,及公司员工的工作心态变化等问题做一些善意的提醒和建议,我们的出发点和角度、目的都是非常真诚和善意的。
二、由于我的疏忽大意考证不严,加上本人的学识和能力十分有限,文章中相关语句的出处出现了错误,给读者带来了诸多麻烦和不便,我在此向《解放日报》社和编辑及各位读友真诚道歉。文责自负,所有的责任均由我个人承担,跟我敬爱的母校无关,和我尊敬的《解放日报》社无关,更和编辑无关,编辑的人品和本意非常好和善。
三、我虽曾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上发表过一些拙作,但是这些作品(包括《卧槽是怎么回事》)均和本人所从专业关系甚少,这些创作纯属业余爱好。我主要是从事法学门类的学习和研究,但是一个人不能没有业余爱好,即便我的文学、国学功底很差,但是我将会继续坚持自己的业余爱好。今后也许还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出现的话,请大家原谅和宽容。但是即便出现“错误”,其来源也是善意的,不会有任何恶意,更不会“恶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