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戒》说到周有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11:34
叶子 @ 2007-11-22 21:50
老人尚且在奋斗,我辈又岂敢不努力?
似乎这是一个人人尽说《色戒》的月份。于是我也来说——从《色戒》说到周有光。
有“标题党”的嫌疑。但是,的的确确,从我第一次听人议起《色戒》到今天,一看到有关色戒的评论,我都会想到一百零二岁的长者周有光。
关于《色戒》,有人看到的是以中国悲情还原历史,有人看到的是给汉奸整容。色者见色,戒者见戒,但看了足版的人,捧也罢,诛也罢,人人都在说颠覆——对历史的颠覆。而看了无色无戒的《色戒》的人们,想着自己情性兼备却被有关部门当成7岁以下小朋友对待的悲惨境遇,只好玩一把过家家的游戏——举证足本《色,戒》,不可能的任务。一位年轻的媒体从业者对我说:台湾人评《色戒》为何竟有如此狭隘的视角?这全怪他们从小受到的历史教育是偏狭的!我哑然,半晌才道:其实……我们大陆又何尝不是一样?
这些都让我想到周有光,更确切地说,是想到周有光的一句话: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历代帝王歪曲历史,掩盖真相。考古不易,考今更难。
我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森根先生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感言中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当时的第一个念头是:老年人的智慧是国家的财富,第二个念头是:老人家苦口婆心,也许可以有更多动听的有高度的词来形容老人家的真知灼见,但我最强烈的感受还是这四个字:苦口婆心。
于是,在张先生的引荐之下,我们开始去认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周有光。
天津师范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谭汝为先生有诗礼赞周有光,凝练精妙,我读后感觉自己不能超出谭先生的总结:
学界尊崇周有光,霁月情怀澄海江。
初由经济入语苑,遍及社科气礴磅。
当年制定拼音化,鼎故革新功四方。
百岁千篇文思涌,椽笔丹心撰华章。
百岁学者纵谈天下事,他以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当代。
话说天国,那个未有一日太平的天国,在我们曾经的课本中被描述成怎样的辉煌!且不说洪秀全,不说杨秀清,不说石达开,单是洪宣娇,傅善祥就给过多少男儿女儿或瑰丽或奇伟的梦想……周老评道:从前对太平天国一向隐恶扬善,国民党歌颂它因为它反对满清,共产党歌颂它因为它是农民革命。
太史简断,董狐笔秃,我们又如何书写当代?
不要我们去为它们负责的“天国”“王朝”,我们尚在涂脂抹粉,那和我们有关联的历史,我们又如何去正视?
历史深处的灯光在照亮未来,打扮过的历史不成为历史,没有历史的民族又如何能有未来?
同样的,没有未来的民族,又如何能关照历史?
在那段我们通常称之为“不堪回首”的当代史中,周有光先生在思考未来。
跟教育家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在宁夏的田间,对着株株高粱,周先生和林先生探讨语文的大众化,林先生边走边说:教育,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青年一代,更重要的是启发青年,独立思考,立志把社会推向更进步的时代!
那是1971年的秋天!无须多言,你只要想想,那是1971的秋天!你还能有什么理由自怨自艾,还能有什么借口不坚守理想?
36年过去,我们年轻的一代或许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但谁又能否认,我们不是正在学独立思考?至少我们在有些时候已经可以对别人说不,并且我们已经开始能够学着容忍并且倾听别人对我们说不。
于清算过去之中,周老在展望未来。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如何弘扬华夏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文化……
周老说:文化如水,从高而下不能逆流。
周老还说: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多岁的老人,看今天,看的不是今天,是历史大视野中的一段。36年的时光,证明了周老当年的前瞻,所以,我愿意相信周老有十足的理由对中国乐观自信。
看着周老网络文存的目录,我不禁想起一首著名的情诗: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我吻了你
在冬日里,在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的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因为星际,这一瞬得以以永恒。
因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中国得以屹立于世界。
谭汝为先生说“读公篇篇肺肝语,胜我夜夜萤雪忙。”张森根先生说,周先生的学术随笔纵古论今,评人说事,笔墨精粹,从容而随意,冷峻而透彻,跨越历史时空,含金量髙,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官话和二手话。他的杂文、小品文,看似平实委婉,文章中总透着一股磨砺批判的锋芒。读他的文章,常有清风扑面、浓醇芬芳的感受。
读周老对苏联,美国,印度,阿富汗,伊斯兰教等等的论述,如沐春风。篇幅所限,有心摘录,但句句难以割舍,更怕取舍不当,挂一漏万,请读者诸君以自己的心思细细去领悟。
由周老,我想到了另一位高寿的长者甘惜分。这位中国大陆新闻界的泰斗曾经问过后生晚辈们一个问题:你所遇到的最大的矛盾是什么?
他没有要求大家回答。但是之后我一直在想:我遇到的最大的矛盾是什么?
我想对我来说,可能就是做一个纯粹的风花雪月的滋润的小女人和有所担当之间的矛盾。
但是读过周老之后,这个矛盾已经不复存在。
像周老,一个102岁的老人,于他个人的幸福生活来说,已经无所求了,可他孜孜以求的又是什么?
无非就是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后世子孙可以一天比一天更幸福更快乐。
老人尚且在奋斗,我辈又岂敢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