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7:17:51
作者:南焱
2008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企业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位于东莞的两家工厂宣布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世界玩具五大品牌中,合俊已是其中3个品牌的制造商。令人震惊的是,像合俊这种命运的玩具企业并非个别。
也是同一天,第104届广交会开幕。据报道,本次广交会与往届相比显得冷清许多。从广交会期间的酒店预订量来看,比上届下降了两成左右,客商数量明显减少。进口展区的美国参展企业由上届的22家锐减到4家。即使来参展的企业,也纷纷缩小展位以降低成本。尽管今年展位的租金已经下调许多,但是商家反应并不热切。今年类似这样的尴尬的例子还有许多。
是什么影响了这一切?答案很明显,皆源于国际金融海啸带来的连锁效应。但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国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融资困难,加上国外检测费用增加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玩具企业大规模倒闭及企业生产成本攀升。照此下去,还有多少企业面临倒闭?还有多少员工面临失业?明年的广交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无人能答。因为这不但要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 而且要取决于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
就在今年年中,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的基调。7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8月27日,国务院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提交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宏观调控精神。10月初,温家宝总理指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经济政策,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都表明,宏观调控正在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积极的调整和转变。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跌宕,中国出口制造企业的命运依然难料,资金链短缺让诸多企业陷入生死存亡的两难境地,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丧失等等问题依然摆在决策者的面前。在2008年已近尾声的关键时刻,许多企业和投资者似乎对来年的经济大政充满着期待。
在此背景下,本刊特别约请3位权威经济学者,针对国际金融复杂多变的环境,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现实,以及2009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等,给予分析和预测。
主持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南焱
嘉宾: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丁志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许光建
“主要精力应放在扩大内需上”
《中国经济周刊》:由美国的7000亿救市计划后,全球各国纷纷参与,欧盟各国政府慷慨解囊2万多亿美元进行救市,各国央行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息政策,以应对这次金融海啸。由此国际股市也不同程度有所回暖,但跌势依然存在。救市计划实施后,2009年中国企业发展会受到国际环境哪些影响?在此环境下,2009年的国内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变化?
陈宪:这里要分两种情况来看。如果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的救市计划产生明显效果,也就是说,金融危机蔓延的势头得以遏制,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有限,那么,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就会较快得以改善,它们受到的影响就会比较小。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不可低估,欧美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不可避免,其经济增长、消费投资都将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至少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国际经济环境是险恶的。中国企业所要受到的主要影响是,国际市场需求将大幅度下降。直接受此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出口一般制成品的企业,但其他企业也会受到由各种间接途径导致的影响。在这一格局下,国家要设法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企业则要在内需市场上发现和实现自己的市场份额。对于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因此,货币政策应当从从紧走向中性,甚至适度宽松。
丁志杰:在经历较快增长之后,世界经济增长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了放缓迹象。由于次贷危机的蔓延,特别是10月份的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动荡加剧,加速了经济衰退的到来,并加深经济衰退的程度,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最近主要机构都下调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期,普遍在2.0-2.5%之间,远低于此前的水平。世界经济衰退,中国外需会下降,对出口有较大的冲击。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9.9%,比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其中1.2个百分点是出口增速放缓所致。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还没有结束。尽管美国政府采取注入流动性、降息等各种手段,但是这些措施只是建立了一道防火墙,防止次贷危机向美国金融体系其他部分以及实体经济扩散,针对泡沫、损失等次贷本身的问题还没有拿出实质性措施。次贷问题随时可能被抖落出来,并引发更大的市场动荡。这给中国机构的海外业务以及扩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2007年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净额接近6300亿美元,而此前的历史记录是2005年的27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美国机构在海外大肆扩张,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资本流入浪潮。今年,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已经放缓,一些地区和国家已经出现逆转的迹象,并导致这些国家经济金融动荡。一旦逆转成为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灾难性的打击。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目前还没有出现逆转,但是流入在减少,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需求会下降。
许光建: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持有数额巨大的申请破产或被接管的美国金融机构所发行的债券,损失严重,其中高级债券预计损失30-40%,次级债券则基本上没有收回的可能。二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国A股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股市大跌会间接拖累A股市场,而且银行板块受市场“净效应”影响,急剧下跌。三是由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速明显趋缓,减少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造成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加剧,从而导致沿海地区以及整个经济增长出现困难。
如果从2007年7月算起,美国的次贷危机或金融危机已经延续了1年多时间,现在还很难说就是“见底”了。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中开始到1999年出现恢复,大概延续了两年多时间。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烈度和后果比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很多,延续的时间可能也要长一些,至少也要23年左右。只有那些“问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得到适当处置,企业能够融资并再投资,需求才可能开始回升。美国经济见底并恢复很可能需要三、四年时间。因此,指望美国经济近期内复苏拉动我国出口和经济的想法是没有意义的。我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放弃借助美国经济近期内复苏拉动中国经济的想法。
“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周刊》:为了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在国际救市计划实施后,除了降息以外还应该做哪些工作?
陈宪:扩大内需已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那么,就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除了降息,还需要减税,或者说,加快推进能够减轻居民、企业负担的税制改革。例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及时推出以家庭为单位的所得税征收制度,并设计相应的抵扣安排;深化增值税转型的改革,使企业在这项改革中得到切实的实惠。必须指出,未来的减税,一方面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一项与政府改革相关的措施政策,这是因为,为了尽可能避免减税造成的其他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相应压缩、减少无谓支出,这就需要加快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丁志杰: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正在并不断显现。只要早做预案,妥善应对,就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就国内金融政策而言:
第一,要从这场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完善银行制度和监管制度,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努力保持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稳定。
第二,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政策,适时适度把握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攀升的势头减弱,外汇储备占款的货币投放压力减轻,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的状况会得到改变。例如,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5.3%,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增长9.4%,回落1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回落3.7个百分点。各种层次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速的回落,客观上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调整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许光建: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和理顺公用事业产品价格势在必行。最近1年多,为了遏止通货膨胀势头和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政府采取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和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出台调价项目等措施。从执行的情况来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毕竟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有关企业的正常经营。现在,随着价格上涨幅度的明显趋缓,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尽快取消。部分城市也可以适当调整一些亏损严重的公用事业价格,以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我国成品油价格尽管经过了调整但仍未能与国际接轨,炼油企业全面亏损。但是也要把握好时机,逐步地理顺价格。
“降息依然存在较大空间”
《中国经济周刊》:众所周知,央行自9月16日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央行又分别在10月9日、10月30日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免征利息税及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这3次降息对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这种降息会不会就像前两年的加息一样继续进行?它对2009年的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陈宪:应当认为,这次比较突然的降息,是适时的。一方面,它给出了一个宏观调控的新的信号;另一方面,对于广大中小企业会有切实的帮助。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的态势,在未来不长的时间,继续降息的可能性很大。
丁志杰:此次降息是中国经济的需要。在从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通货膨胀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受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以及其他政策累积的效应,经济出现了下行的风险。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一些行业或企业出现了亏损,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为此,央行在降息的同时放松了信贷限制,提高了企业融资规模,降低了融资成本,鼓励了企业投资、生产的积极性。在下调存款利率的同时免征利息税,这对储蓄的实际利率收入影响不大,有助于稳定储蓄和消费的需求。
此次降息也显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次贷危机不断蔓延之际,主要经济体采取联合行动。中国选择在这个时机降息,表明我们愿意和各国一道共同遏制危机的蔓延。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经济依然存在下行的风险,存在着进一步降息的需要。同时,目前的贷款利率还处于较高水平,随着通货膨胀的继续下降,降息也存在较大的空间。
“明年货币财政政策将有所松动”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今年“稳健财政、货币从紧”的经济政策,您个人认为,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在哪些方面会有变化?这些变化对经济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陈宪: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在走向“双中性”,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这一政策取向以静制动是可取的。而且,我们还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争取主动,及时进行调整和应对。这些变化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
丁志杰:2009年经济政策的重点是保增长,很多措施会陆续出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有所松动,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推进农村改革的决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工促农政策的落实,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落实劳动合同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大对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30年,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财产不断增加。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对于稳定消费预期、扩大消费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实现银行业稳健运行,资本市场有序发展,房地产市场健康成长,是稳定和发展消费的重要基础。
加快价格结构调整,理顺价格关系,引导优化企业投资行为;扶持高新技术行业,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包括适当的信贷倾斜和税收优惠,保持经济的活力,实现就业的快速增长。
许光建:2009年,首先继续调整货币政策,逐步从“适度从紧”转变到“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目前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来看,首先就是要继续降低准备金率,以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在过去的1年里,存款准备金率多次提高,目前仍然处于高位,具有很大的下调空间。对于银行储蓄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下调应采取谨慎态度。因为即使通货膨胀率有所回落,但是依然没有实现正利率,为了保护大部分居民的利益,目前还不宜下调。
其次,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1997年至2003年的经验,要促进内需增长,要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但是和上一轮刺激经济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增加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投入,降低居民在公共服务消费上的分担比例。加快增值税转型,调整城镇二手房交易税收政策,支持居民通过购房解决住房困难和提高居住水平。
“资本市场应进行彻底改革和建制”
《中国经济周刊》:有报道认为,中国的A股市场要看全球脸色,倘若全球经济乏力,是否意味着中国股市在2009年依然很难回暖?
陈宪:股市是很难预测。前几天,受欧美国家救市计划利好的影响,全球股市出现了一波强劲反弹,但中国股市依然低迷。最近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措施,市场也未达到人们预期的水平。中国股市当然和全球经济及国内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的基本面是影响股市的基本因素。但是,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却和欧美国家股市的问题不一样,提振股市信心,除了政策利好,还要有制度利好。
丁志杰: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股市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只要中国实体经济不出大问题,经济继续增长,中国股市就有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周刊》:倘若股市长期低迷,投资者的信心会受到严重打击,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强大的救市措施,那么中国政府对国内资本市场是否也应该有一些具体措施呢?
陈宪:当然要继续采取一些具体措施,而且要在推动中国股市改革和长期发展的意义上采取必要的措施。这些措施除了是相关政策方面的,还要利用现在的机会,加快中国股市的基本制度建设,特别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如内幕交易、信息披露和再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建制。这对提振中国股市信心也许是比较根本的。
丁志杰:过去几年中国股市出现较大起伏,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撑了股市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人民币升值、外资流入等经济因素,以及过度自信等市场环境,股市出现了泡沫的迹象,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泡沫越大,破灭带来的危害就越大。政府及时采取各种措施,抑制了泡沫的继续膨胀,这需要勇气,也是及时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发展的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当前大家对政府救市有个误区,认为救市就是救市场。其实不然,政府最需要做的是保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同时针对资本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调控措施。
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资本市场信心低迷,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和维护市场的稳定。从长远看,要保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加强有关法律、制度建设,避免制度性因素造成资本市场的起伏。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