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式服务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3:36
日期:2008-10-17 作者:陈蓉霞 来源:文汇报
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向来实行自助式服务。想当初它们刚进入中国时,实行的也是这种模式,不料中国消费者却是习惯于吃完走人,留下一片杯盘狼藉。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洋快餐不得不迁就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设专人收拾用后餐具。要知道,中华民族曾以勤劳而著称,却为何不能接受公众场合的自助式服务?表面看来也许事出有因,既然大家都是如此,我又何必多事?但深层说来,这也许与我们某种文化传统有关。尽管学校教育灌输给我们的从来都是这一正统说教:劳动光荣,劳动者高尚,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何其幸福。但事实上,毋庸讳言,我们的传统文化向来是鄙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为何会是如此?
由于生存的不易等各种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的底层人民承受了过重的劳动负担,正如一百多年前欧洲的一位传教士所写,当他见到中国底层农民的形象时未免吃惊,他们伸出的手指几乎是变形的,这完全是由于过度的劳作所至。王小波也曾提及类似的事实,当他来到欧洲,发现那里早就有风车等装置以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时,他也不免吃惊,这才明白自己在插队时干的正是牛马活。而中国的农民祖祖辈辈干的正是牛马活呵。尽管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劳作,正如圣经所言,人必得汗流满面才得糊口,但回避苦累也是人的天性,尤其当劳动强度几乎达到人的体能所限时,工作着就更难以成为一种美丽或者说美好的享受。正是出于这样的生存环境,在中国人历来的观念中,体力劳动就是下等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四体不勤的生活方式则是上等人的象征。张爱玲也曾指出,中国人的躯体运动只为生存目的,少有纯粹的娱乐目的,这就是体育在当时中国难以兴起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强化劳动光荣的观念,然而鄙视劳动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只要回顾“文革”时期的做法就能看透这一点。当时的专政对象,除了游街批斗之外,得到的常规惩罚就是劳动,扫大街扫厕所。细加深究,这样的惩罚措施恰与劳动光荣的说法相冲突。相对而言,西方传统也许更为尊重劳动。在某种意义上,这与基督教传播的观念有一定关系。中世纪的修道士身体力行,亲自参加许多体力活,诸如开垦荒地等。当然在尊重劳动的背后还不能忽视这一事实——欧洲人总是尝试用各种技术发明来减轻劳动强度。风车、水车,一直到近代以来机器的大规模使用,走的就是这一路子。
当劳动强度远远低于人的体能所限时,劳动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美丽。这就是西方文明走过的路径。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之下,我们的许多观念当然应与国际有所接轨。就此而言,目前正在快餐店推广的自助式服务自有其意义。它不仅可以节约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传递了一种视劳动为天职、并且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其实它还更应该在大学的食堂推广。至少笔者所在的大学,学生在食堂用餐后,尽管已习惯于自己收拾餐具,但餐具最终却是交给一位专门站立在食堂门口的清洁工,由她进行归类。如此简单的劳动,为何不能由学生一手做完?说到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最后的脏活似乎得由专人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