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而团结奋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3:54
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而团结奋斗      

李源潮

(2007年1月26日)

 

    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我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刚过去的2006年,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江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顺利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创造了“七升五降”的发展成绩,“两个率先”正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在江苏发展的新阶段,中共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科学规划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明确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今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省总体上达到江苏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并且在此基础上,按照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要求,进而实现县县达小康、多数家庭达小康、多数群众认可达小康的更高目标,努力建设一个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江苏。这是本世纪头20年江苏“两个率先”的新阶段,也是中央领导对江苏全面小康提出的新要求。这次全省“两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动员7400万江苏人民,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而团结奋斗。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在今年要突出科学发展,突出和谐建设,突出改善民生。突出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四优先”为重点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鼓励全民创业,发展和巩固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互补型混合经济结构;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在继续做大、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充分发展和充分发挥江苏的科教人才优势与对外开放优势,以自主应用研发和引进技术改造为重点,切实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使江苏成为国家创新基地和科技创业“热土”,使江苏在新阶段中发展的起点更高一点、效益更好一点;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法律约束、市场机制和行政推动,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苏南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让节约用地、节能降耗、治污减排成为全省优先的发展导向和考核标准,使江苏发展的社会成本更低一点、资源环境代价更小一点。突出和谐建设,就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为方针,实现和谐发展。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和“五个兼顾”的原则,着力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努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和收入差距。要统筹城乡发展,在提升江苏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三化”带“三农”的思路,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农民增收为核心,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现在正是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力布局大调整的时期,我们要抢抓机遇,进一步调整江苏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快“四沿”产业带建设,加快实现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要合理调节利益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全面落实“三个相应增长”的分配政策,逐步提高劳动分配在GDP中的比重,同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医保全覆盖,努力形成城乡共同繁荣、区域共同发展、成果共同享有的和谐发展格局。和谐江苏重在建设,要以“五大载体”为重要抓手,真正让法治成为江苏社会管理的行为准则,让平安成为人民更加满意的特色品牌,让“三创”成为江苏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涵,让诚信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让绿色成为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屏障。突出改善民生,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民富为先,以江苏已有财力和发展水平,让老百姓得益更多一些,生活更好一些,幸福感更强一些。我们既要立足发展做大财富蛋糕,也要通过合理调节分好蛋糕。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各类企业要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全省方方面面都要多做造福于民、普惠于民的好事实事。对当前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保、看病、上学、住房、打官司等实际利益问题,要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集中精力、人力、财力,实行政策倾斜,拿出具体办法,积极及时解决或改进,真正做到真心实意去干,尽力而为去办,切实地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尤其是省党代会提出对困难群众的“三有四保”,作为省委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一定要坚决兑现,取信于民。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营造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全省上下要聚精会神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实际的行动、具体的项目、惠民的实利。要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进一步办好农村建设新一轮“五件实事”,进一步出台改善民生的新一批实事,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项目,进一步落实“文化江苏”的各项工程。凡是定了的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凡是宣布了的就要不折不扣地给群众兑现,绝不给百姓开“空头支票”,绝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人民政协具有代表广泛、接近群众、敢讲真话的好传统,希望广大政协委员对我们加强监督、推动落实,多建诤言、多出实招。要激发一切创造活力。创业创新创优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活力之源。要大力弘扬以“三创”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让各种有利于建设新江苏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让各种有利于全面达小康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加速江苏的富民渠道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引导江苏企业家由“坐商办实业”向“行商闯天下”转变,通过艰苦创业、大胆创新、争先创优,为江苏发展寻求新动力,增创新优势,拓展新空间。人民政协精英荟萃、人才济济,希望广大政协委员既为党委政府当好智力库、智囊团,又努力成为“三创”的生力军、领头雁。要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团结和谐,既是一种状态,更产生着一种力量。我们要用共同理想凝心聚力,用和谐理念增进团结,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和谐因素为发展要素,巩固和发展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省委作决策、人大作决议、党政一起抓落实、人民政协多协商,是江苏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经验,也是江苏保持团结和谐的一大特色。希望人民政协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共识和力量,在更深程度上统一意志和行动。

    各位委员、同志们,今年是中共十七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落实省党代会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希望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全面履行三大职能,积极主动建言献策,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向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奋进

新华报业网   2007-04-13

  满怀着对全面达小康的憧憬和信心,肩负着建设新江苏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预定的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这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大会,也是一次给全省党员以信心和力量、给全省人民以导向和希望的大会。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会认真回顾总结了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江苏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会议充分肯定十届省委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高度评价李源潮同志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一致认为,报告总结过去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前瞻深刻,提出目标鼓舞人心,谋划未来创新务实,体现时代精神和中央要求,符合江苏实际和全省人民愿望,是指导今后五年我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行动纲领。会议选举产生的第十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将成为带领全省人民向着新目标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一个高度共识的报告,一个高度共识的班子,是这次会议的两大成果,为江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乘胜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大会贯穿着一根主线,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体现在大会的报告中,反映在代表们的审议中:回顾五年成就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总结过去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视存在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相对照,提出奋斗目标按科学发展观来要求,部署工作将科学发展观具体化。代表们在审议时纷纷表示,结合江苏实际把科学发展观具体化,是过去五年我省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重要经验;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是江苏再展宏图的根本保证。

  大会鲜明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将"两个率先"中的第一个率先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地加以谋划,目的就是要把全面小康这一步走稳走实,为第二个率先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它的要求更高、更为明确,也更能够考核。建设新江苏的"八个位于全国领先行列",进一步表达了江苏人民不甘落后、矢志争先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丰富了"两个率先"的目标内涵,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更为明确。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目标,又是一个需要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表明了省委求真务实、说到做到、取信于民的坚强决心。"总之,我们要建设的新江苏,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新江苏,是江苏人民能感到幸福、引以为豪和令人向往的新江苏!"李源潮同志在报告中对这一目标作了这样的描绘。代表们长时间的掌声,反映了全省人民对这一奋斗目标的高度认同。

  大会始终洋溢着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浓浓气氛。代表们紧紧围绕大会主题,紧密结合江苏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阔思路,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树立了风清气正、高效务实的良好会风,充分体现了党内民主,体现了政通人和的气象,真正使会议开成了解放思想、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凝心聚力的大会。

  当前,摆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好、贯彻好这次省党代表大会的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大会提出的任务上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向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奋勇前进。

  向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奋进,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深入领会省党代表大会确定这一目标的战略意图和愿望,坚持以江苏全面小康25条综合指标体系为工作导向和考核标准,深入学习昆山经验,促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任务具体化、责任化,逐项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向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奋进,必须对江苏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科学的判断和把握。今后五年,是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对江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也蕴藏着难得的机遇。根据现代化进程一般规律,在这一阶段,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都有望出现由不平衡逐步趋向协调的积极变化。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风险,正确把握规律,应时顺势而为,就完全有可能促进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早日到来,使经济社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善于从全局视野考量和谋划区域发展,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寻求新动力,增创新优势,拓宽新空间。

  向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奋进,必须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路径。大会在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又好又快",这是发展理念新的升华,更清楚地表明了:江苏的"两个率先",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率先。大会围绕科学发展,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推动经济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对今后五年经济发展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战略举措。这些举措创新、务实,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各地要结合实际真正落到实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江苏"两个率先"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各级党组织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实行"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的方针,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努力实现与"两个率先"相适应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党的领导是关键。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把江苏党组织建设成为"两个率先"的坚强领导核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倍加珍惜历史提供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对"两个率先"形成的社会共识,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合力奋斗!

 

细解江苏全面小康建设新“时序”

新华报业网  2007-04-13 20:11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而又倍受关注的消息———2005年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良好,全省各地的时序进度正在加快推进,综合实现程度持续提升。

  眼下,具体指标的实现情况怎样,未来的前景预测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2005年:全省12个指标达标,23个指标达到时序进度

  据省统计局及有关部门的权威监测显示,对照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目标值,去年我省有12个指标达标,比2004年增加6个。自此,从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以来,我省全面小康各项指标完成时序进度的情况是:2003年有19个,2004年19个,2005年增加到23个。

  “这表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呈明显加快之势。”省统计局局长汤以伦对此评价说。

  据了解,2005年达标的12个指标中,除了上一年达标的城镇失业率、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面积、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达标率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率等6个指标继续达标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等6个指标达到了省定目标值的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经济发展大类的四项核心指标达到时序进度。去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比全国平均增幅快4.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24515元,超过24000元的目标值,按现行的汇率折算,人均达到308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19元,比上年增长1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5276元,增长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均保持了较高增幅。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3∶1,为全国较小的省份之一。苏州、无锡率先达标,11个省辖市全面提速

  全省13个省辖市完成的时序进度也在进一步提速。

  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我省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了不同的时序进度,即省定时间是:苏南为2007年前;苏中为2012年前;苏北为2017年前,宿迁市为2019年前。

  按省定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在13个省辖市中,20个及以上指标达到时序进度的有10个市,比2004年增加3个市。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苏州、无锡两市已经达到了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从权威部门提供的监测资料看,对照25个指标的目标值,2005年苏州有22个达标,无锡有23个达标。特别是核心指标均已超出目标值:人均GDP分别为54165元和50964元(目标值为24000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276元和16005元(目标值为160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8393元和8004元(目标值为8000元)。

  两市与目标值有一定差距的指标中,主要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森林覆盖率,苏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还未达标。

  有关专家分析,娱乐服务消费占家庭消费比重未达标,主要是消费结构的变化所致,近年来两市住房、交通、通信等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居民文教娱乐消费的比重。此外,由于两市水面积比重较大,苏州达到了40%以上,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两市的森林覆盖率难以达标。由此,权威部门认定苏州和无锡已达到江苏全面小康指标。

  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值得正视的“软肋”

  在看到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的弱项和不足。

  权威部门的监测显示,2005年全省未能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有2个指标,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森林覆盖率。专家们提出,这些正是江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重视的“软肋”。从长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2005年农民收入虽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比上年增加522元,但仍比时序进度要求少19元。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据分析,近两年来,全省农民增收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缺乏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策性增收、粮价上涨、劳务输出等支撑条件在未来的空间中较为有限,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社会发展滞后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农业的就业比重远高于其增加值比重,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服务业就业比重仅为三分之一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滞后,尤其是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等等。

  可持续发展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权威部门认为,目前江苏在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同时,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仍是提高江苏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而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也在威胁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前景展望:2006年将继续呈加快趋势

  2005年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提速,以及苏州、无锡和苏南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和江阴6个县级市率先达标的实践,无疑进一步坚定了全省人民实现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

  21日,省委常委会再次明确提出,全面小康建设是江苏本世纪头十年到二十年最重要的社会发展任务。这是对全省各级干部群众的又一次激励。

专家们预测,在我省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导向与引领下,随着全面小康的体系不断完善,预计在新的一年里,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将继续呈加快趋势,苏南地区整体上可望达到全面小康指标,而苏中和苏北地区完成时序进度指标也会逐步增多。(金伟忻)

 

“四优先”:聚焦科学发展

  新华报业网  2007-04-13 20:00 

  科学发展观,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江苏“两个率先”进程的主旋律。回顾省十次党代会以来的辉煌成就,我们深深体认到:得益于科学发展的理念,过去五年是江苏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

  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共同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昆山经验”,创业富民、保障惠民的新农村建设,质量与效益并举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奋力跨越,沿江区域形成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全国最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一个个可圈可点的实践成果有力地证明: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四优先”方针,不仅生动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更为科学发展观在江苏具体化树立了鲜明导向!

  2004年上半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江苏视察后,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最新要求,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明确了江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大举措。随后省委又明确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三发展”作为江苏现实的战略选择和有效的发展路径,把“四优先”作为江苏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依托我省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努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走在全国前列。

  “四优先”的提出,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立足江苏省情实际的理性选择。一方面,着眼于解决江苏发展面临的特殊矛盾、特殊制约,比如江苏经济总量大但老百姓的富裕程度还不够高,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比较脆弱;另一方面,着眼于强化和发挥江苏的独特优势,比如江苏的科技教育比较发达,人才基础比较雄厚。

  四个优先,犹如纵横精准的坐标“引航”着江苏又好又快发展。

  作为江苏发展的鲜明导向,富民优先是江苏对发展目标取向的科学把握。加快富民进程,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这本身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的核心理念。近年来,我省坚持不懈地抓好创业富民、培训富民、就业富民和社保惠民,推动民众自主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广辟增收富民渠道,出台了含金量高的促进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统计显示,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下降,目前控制在3.5%以内。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4.1%和14.2%,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与人均GDP排位基本相称。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保持在全国各省区最低水平。

  作为江苏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教优先实际上是一个主要依靠什么来发展的问题。只有确保科技、教育的优先发展,充分发挥科教的先导性作用,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省委明确提出,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江苏发展的主体战略。今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科技创新促进年”,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对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一个以应用为重点、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蓬勃构建之中;一个以应用开发为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广;一个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轨,力争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合力氛围正日渐浓厚。无锡尚德、南瑞继保等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典型涌现,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科教昌明、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春天已经来临。

  作为江苏发展的价值取舍,环保优先则是对科学发展的一个“刚性”表述。所谓环保优先,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优化经济增长、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自觉服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因为率先发展,所以我们早于其他地区碰到生产与生态的“两难”——鱼和熊掌如何兼得?放眼江苏各地,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和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刚性的制度约束。在全省环保大会上,省委将中央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地、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同时决定3-5年内全部关闭布局分散、污染严重的小化工企业。目前全省不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生态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就:全国首批6家“国家生态市”中有4家在江苏,其中3家在沿江开发核心区域,扬州市前不久还荣膺了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如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正成为江苏决战“十一五”的新路径。

  作为江苏发展的现实出路,节约优先则是我省对发展方式的理性抉择。节约优先的方针,对江苏这样的资源能源消耗大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依赖大量的资源消耗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已经难以为继。省委明确提出,2010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以生产和建设环节的节约为重点,建立节能降耗的“倒逼机制”,通过优化结构和科技进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去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1.06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今年上半年全省能耗水平下降3%,比全国多降3.8个百分点。“大马拉小车是蚀本,小马拉大车是超重,只有让骏马拉起快车才是最优。”走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社会和谐,孕育政通民泰;科学发展,成就千秋伟业。7400万江苏人民凝聚在“两个率先”的旗帜下,以“四优先”的如椽巨笔必将挥写出更加精彩的时代华章。 (李 扬) 

 

 

区域共同发展:提升江苏竞争力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07-04-13

苏南在提升,苏中在崛起,苏北在振兴。

  多年来,在省委实施的“分类指导、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大江南北正呈现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崭新气象。

  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十五”期间,苏南、苏中、苏北的财政收入分别年平均增长30.4%、27.5%、24.5%;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4.6%、12.9%、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2.4%、9.9%、9.3%。

  实践证明,江苏找到了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路径,江苏的整体竞争力正在与日俱增。

  “四沿”战略:因势利导,更高层次推动区域发展

  区域共同发展既不能“截长补短”,也不能“抑长补短”,而是要扬长避短、“强的更强”,进而形成三大区域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

  从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到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破解我省区域发展难题的路径更加明晰——

  支持苏南着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中心城市竞争力和体制竞争力。

  深入推进沿江开发,支持苏中抓住用好新的机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扩大产业集聚效应。

  支持苏北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大“四项转移”力度,创新帮扶制度和政策,认真落实振兴苏北的政策措施。

  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提出,在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加快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加工工业带,全面带动苏北、苏中工业化和沿海开发,培育区域共同发展的北部增长极,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区域城市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由此,一个以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四沿”产业带为主要抓手,分类指导,因势利导,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形成。

  如今,苏南继续发挥先导拉动作用,苏中、苏北开始步入工业化加速期,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已超过苏南,呈现出多年期盼的良好势头。

  重点项目建设的加快和不断完善,从一个侧面显现出“四沿”战略不可限量的发展后劲——

  润扬大桥、南京三桥和盐通、宿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312国道拓宽改造工程全线贯通,全省“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宁启铁路一期、新长铁路新淮段扩能改造等工程建成。

  苏通大桥、南京长江过江隧道、连云港港、太仓港、田湾核电站、淮河治理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这些都使区域互动拥有了高效、便捷的运作平台。

  苏北的巨大变化,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贯推行的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四项转移”。五年多来,省内外共向苏北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947个,项目总投资额2431.4亿元,实际引资额982.8亿元。到2005年,苏北地区工业实现增加值是2000年的2.02倍。

  劳动力转移已成为苏北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到今年上半年,苏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现金收入增收额中贡献已超过50%。随着苏北工业项目的增多,劳动力就地转移增速加快,已带动苏北地区219.1万劳动力就业。

  五年来,省财政转移支付和科技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去年底,累计向苏北五市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总额达328.95亿元,同时,累计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64个,省级投入4.89亿元,引导社会投入近266亿元。

  南北挂钩:从项目对接到“园园”对接,拓展多赢新空间

  在推进区域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南北挂钩战略的深度推进,正越来越彰显出大江南北优势互补、要素对接的规律效应。

  从2001年起,我省苏北协调领导小组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几乎次次都讨论到南北10个省辖市的结对挂钩。

  今年7月22日,省长梁保华在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当前推进“四项转移”,重点要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紧密挂钩,更大力度地推进产业转移。

  从过去的单个项目转移,到今天共建苏北开发园区,这是合作理念的一次跃升,也是合作空间的又一次突破。它既有利于苏北“筑巢引凤”,也有利于苏南“腾笼换鸟”。

  于是,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要决策一经推出,立即在苏南苏北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迅速贯彻——

  今年8月1日,苏州宿迁共建开发区正式启动。

  8月2日,江宁淮阴达成共建开发区意向。

  8月7日,常州盐城商定,将在盐城大丰、阜宁共建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日,无锡徐州领导签署了《合作共建开发区的原则协议》。

  “南北之手”眼下相握得更加热切而又主动。

  记者还注意到,产业转移不仅注重苏南企业、项目的空间移位,更注重苏南先进管理体制的移植。苏北许多市县明确提出,产业转移园区的管理体制以苏南为主,自身侧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共建双方不争一时之得失,着眼长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苏南一些市县已表态,十年内,不从共建开发区拿走一分钱,所有利润都用于滚动发展。省苏北办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苏南五市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839个,苏北实际引资额为13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39.1%。苏南帮扶苏北各类资金达5488万元。

  学昆山,学华西:为推动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2006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学习昆山经验推进两个率先”活动的通知》,并在南京隆重举行学习昆山经验报告会。

  随后,省委又先后召开了苏南、苏中、苏北部分县(市)委书记学习昆山经验座谈会。

  全省学昆山,各地既以昆山为标杆,寻找本地实现全面小康的差距;更以昆山为杠杆,为推进各地全面小康进程提供了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已步入实现全面小康冲刺阶段的苏南地区,各市县咬定指标体系,把全面小康目标具体化、项目化,一项一项地对照,一项一项地落实,一项一项地考核,按照既定的时序,扎扎实实推进,做到目标不变、标准不降。

  居于苏中的通州制定了镇、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对全市小康建设进程进行监测。今年上半年,通州不少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不仅继续领先苏中,而且有多项指标总量或增幅超过苏南部分县市。海门通过广泛开展“当能人、争致富”主题教育活动和“小康村”、“小康户”竞赛活动等,全面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他们充分发挥现有的螺丝村、红木村、草莓村、书画村等50多个民营经济专业特色村在带动农民致富上的示范效应,通过政策扶持、能人帮扶、部门帮办等办法,积极引导更多的群众兴办实业。

  学习昆山经验,对照昆山找差距,苏北的干部群众更增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和昆山相比,差距不仅在发展的水平上,在统计指标的数据上,更在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苏北的干部群众说,学习昆山经验,就是要学习昆山人艰苦创业的志气、勇于创新的勇气、争先创优的锐气。

  “乡村学华西、乡村书记学吴仁宝”,是又一个锻造发展本领的新平台。今年7月3日,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全省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在华西村开班。根据安排,全省共计1.8万名村党组织书记将分39期参加培训。

  “学习华西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经验,着力增强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的本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这是从华西学习归来的苏中、苏北地区的村支书们共同的心声。

  盐城市广泛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目前已形成100个示范村典型引路,使全市2200多个村在“双学”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参照系”,形成了百村示范、千村争创的局面。

  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精神动能,正在大江南北释放出巨大的“产出效应”。 

 

 

“五大载体”,打造和谐江苏新名片

新华报业网  2007-04-13

  回溯过去的五年,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凸显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建设“五大载体”——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

  深入推进建设的“五大载体”,正在成为和谐江苏的新名片。

 “五大载体”背景解读

  [场景]

  2006年3月,北京,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省委书记李源潮动情地说,构建和谐社会要靠创新式的艰苦实践才能实现,在推进两个率先、建设和谐社会的征途上,江苏坚持统筹兼顾,建设“五大载体”,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江苏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两个率先”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历史性定位。让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建设“五大载体”,成为江苏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

  [核心提示]

  “五大载体”目标明确:法治江苏,构建的是和谐社会的法制环境;平安江苏,构建的是和谐社会的安定、安宁、安全的社会环境;文化江苏,构建的是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诚信江苏,构建的是互利互信的市场环境;绿色江苏,构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五大载体”建设, 和谐江苏的生动实践

  [场景1]

  2006年9月7日,全省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经验交流会召开。会上,回眸近年来江苏依法行政改革进程,与会者用“健步如飞”来形容,仅省、市修改、废止政府规章共127件,政府规范性文件共1056件,大大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场景2】

  今年10月13日,江苏省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正式开通。开通仪式上,省信用办潘宪生主任介绍,这个系统的开通在建设“诚信江苏”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该征信系统已实现我省公安、工商、劳动保障、税务、法院等12个厅局的信息资源共享,现已采集14万人的数据信息,到今年底数据信息将扩大到100万人。

  【核心事实】

  以上两个场景仅仅是法治江苏和诚信江苏建设进程中的缩影。“五大载体”建设,演绎着和谐江苏的生动实践。

  通过“法治江苏”的建设,我省出台了多项新政,清理各种“红头文件”,切实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与此同时,全面展开了“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活动。

  通过“诚信江苏”的建设,“诚信江苏”网站自去年6月开通以来,已归集全省74万个企业的1000多万条信用信息。人行南京分行通过借款人资信情况,拒绝数千笔信贷申请。省工商局在企业信用调查、信用管理等方面推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规范。

  通过绿色江苏的建设,我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步提升。目前,我省经济最发达的沿江地区,崛起了全国最大的国家环保城市模范群;在今年公布的第一批6个国家级生态市名单中,江苏就占了4个。4年中,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平均每年都增加一个百分点;共完成造林634.9万亩,是前20年造林数量的总和。

  通过平安江苏的建设,2005年,在中央综治委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中,我省名列全国第一;在国家统计局对公众安全感的抽样调查中,我省也名列第一。

  通过文化江苏的建设,我省已组建广电、出版、演艺、新华报业等8个大型文化集团;

  全省投资100亿元,全力打造包括南京图书馆新馆、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江苏科技历史文化中心等在内的十大社会公益事业项目。

  五大载体建设: 广大百姓受惠其中

  【场景1】

  南京中山东路。投资4亿元、刚刚建成的南京图书馆新馆以其独特的造型吸引人们的目光。一位设计专家告诉记者,新馆不仅有可容纳3000人的阅览室,还有汽车、旅游、养生等专题阅览室,视障阅览室更是全国独一无二。新馆还将5万册图书上网,市民在家中就能饱览馆内藏书。

  【场景2】

  南京鼓楼区的大街小巷,不管白天黑夜,都能看到调解员们的忙碌身影。记者了解到,该区有一整套“调解服务”机制,社区专职调解员随时调解邻里纠纷,让当事人“不生隔夜气,不记隔夜仇”。

  【核心事实】

  文化江苏、平安江苏等五大载体的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建设文化江苏,各类漂亮文化场馆在全省各地平地而起。苏州图书馆新馆、连云港市博物馆、宜兴美术馆、宿迁市艺术中心等,成为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此同时,各级剧团开出“大篷车”下乡,大江南北的农民兄弟在家门口看戏已是家常便饭。

  建设平安江苏,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和1.9万个村(社区)都建立了综治办,集社区警务、民调、治保、保安联防、流动人口管理、重点人群帮教等多种职能于一体。

  建设法治江苏,全省已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获得全国、省、市三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建设绿色江苏,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全省各地纷纷推进“蓝天碧水”工程,确保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

  建设诚信江苏,进一步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全省各地纷纷建立了诚信网站,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网站及时投诉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五大载体建设: “江苏经验”引起关注

  【场景1】

  今年4月28-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罗干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公安部长周永康等领导,兴致勃勃地深入苏、锡、常等地的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和政法机关进行考察,对“平安江苏”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场景2】

  今年6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向首批国家生态市授牌。6家生态市(县、区)中,四个来自江苏——张家港、常熟、江阴、昆山。国家环保总局专家何军这样点评江苏:经济率先发展,生态建设也率先推进,为全国创造了宝贵经验!

  【核心事实】

  江苏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以“五大载体”为抓手,引起广泛关注。

  我省将“平安江苏”建设当作一项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的民心工程。比如,外来人口管理是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问题。江苏在全国首先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加强管理,完善服务”的方针,使1300万“外来人口”变成了“新市民”。仅苏南地区,就为这些居无定所的“新市民”建设公寓楼1672万平方米,使“新市民”集宿率达50%以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安江苏”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12.5万名专职保安员,原来绝大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是政府花钱让他们重新上岗,成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一支生力军。

  在法治江苏建设中,我省的“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等以人为本、民主立法的经验和理念,受到了全国人大的肯定。

  建设文化江苏,我省剧团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省演艺集团公司与荷兰国家巡演歌剧院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双方投资200万欧元,共同打造大型歌剧《紫金城的故事》。该剧将在荷兰演出23场。(

 

 

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是标杆也是杠杆

  新华报业网  2007-04-13

  新华报业网讯 一个对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决策和举措,并不在于它当时产生了怎样的轰动效应,而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逐步显示其不同寻常的意义。我省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出台就是如此。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六个更加”和“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对江苏来说,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重要的就是将全面小康转变成可以触摸、可以操作、可以衡量的“现实”。

  2003年全国“两会”一结束,省委主要领导就奔赴昆山,又先后到全省13个省辖市调研。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省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大类18项25个主要指标。在当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这一指标体系讨论通过后出台了。

  回眸指标体系推出3年来,全省各地在“两个率先”之路上顽强拼搏,而率先把指标体系的数字变成形象的则是昆山。2005年,昆山在全省率先达到全面小康,为全面小康社会展示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态。

  今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3家中央媒体密集报道昆山。各家媒体经过对昆山经验的深入采访,都不约而同地刨根刨到了指标体系的引领作用上。于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随同昆山之路的形象,三位一体地走向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这套指标是初试的,但也是全面的、科学的。通过指标体系来抓全面小康,既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紧迫感,又能给全面小康建设以全面、正确的引导。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江苏的指标体系,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协调发展、五个统筹等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未来发展的理性设计,体现了科学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同时,实践充分证明这个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这个指标体系对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起了关键性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政府抓经济发展由抓GDP转向抓城乡人民收入;第二个作用,在经济增长主要由市场调节的条件下,政府抓发展由过去主抓经济发展转向主抓社会发展。

  而我省市县领导根据自己的实践感受说得更形象:这套指标体系既是引领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杆,又是促进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杠杆。

  标杆的主要功能是导向。首先是为我们的发展理念确立正确导向。在从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的发展阶段,我省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了经济大省地位。在这一阶段,侧重追求GDP的增长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也使我们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GDP的增长与城乡居民的富裕程度不成比例。指标体系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美元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美元,与人均GDP超3000美元一起,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发展指标。这是指标体系的一个最大亮点,却也成了各地达标的一个最大难点。特别是农民收入人均8000元,许多干部觉得为难:太高了,实现得了吗?即便是作为样本的昆山,2003年参照这一全面小康的目标,也有相当的差距。

  但是,江苏各级干部素有“办法总比困难多”

  的优良传统,最大的办法就是创新。于是,昆山实施了“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使农民的口袋迅速鼓起来了;常熟的民营经济铺天盖地,每4个家庭中就有一个老板,形成了“家家生产,户户经营,人人动手,个个赚钱”之势;太仓各种形式的富民合作社遍地开花,构建了一套活水长流的富民机制。发展路径的多样化造成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今年初,苏州统计部门在调查农民收入时,遇到了一个农民收入名堂多的新问题,有劳务性收入、储蓄利息收入、集体经济再分配收入、房屋等资产租赁性收入、投资性收入、政策性补贴收入、社区股份红利收入、社会保障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等等。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19元,增长17.5%,增幅跃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76元,增长11%;绝大部分县市都达到了时序进度。

  指标体系的另一个导向作用,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导向。这一指标体系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指标,而且包括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指标。其中社会发展指标占了很大比重,包括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目标值,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会保障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等,以保证每个人获得能力提升的均等机会,获得生存、健康、教育的基本权利。为了全面达标,各级政府努力转变职能,从单纯抓经济转变为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苏南发达地区正在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企业在市场调节下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地方政府抓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现在苏南科教文卫已基本上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要求。

  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是对各级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时序进度,每年对全省及所有市、县的全面小康进展情况进行测算检查,并负责任地向社会进行公布,这样就从考核机制上引导各级干部更多地把劲使到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上,使到实现与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指标上,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标杆同时也成了杠杆。在杠杆作用的激励下,各地把全面小康目标具体化、项目化,一项一项地对照,一项一项地落实,一项一项地考核,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抓什么。按照既定的时序,扎扎实实推进。

  省委领导多次强调:“全面小康建设的路径对不对,实现的程度好不好,最终要用实践结果来检验,要让人民群众来评判。是不是实现了全面小康,既要看统计数据,更要看群众的认可程度。”群众评判、群众认可,是这一考核机制的本质特征,也是杠杆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农民收入情况要经农民签字认可存档,昆山的做法得到全省各地广泛效仿。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各级干部如置身于上下左右都装了摄像头的空间,谁敢有弄虚作假掺水分的举动?谁敢有麻痹松懈打瞌睡的时候?一个个把弦绷得紧紧的,把劲铆得足足的,“两个率先”的精气神出来了,科学发展观在我省的全面落实得到了有效保障。 

 

 

沿江开发: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新华报业网  2007-04-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以来,800里黄金江岸龙腾虎跃,成为现代化产业集聚的新高地,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保事业同步发展,两岸2400万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沿江开发的生动实践,绘就了全省两个率先、科学发展的精彩华章。

  科学规划 让黄金岸线产出黄金效益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大河两岸往往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生长点,不少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域文明史。我省沿江地区历史上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成为江苏新的重大选择。

  省委书记李源潮代表省委为沿江开发指明了奋斗目标:“经过8到10年乃至20年的努力,把沿江地区建设成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最旺盛的地区之一,使沿江地区同时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制造业聚集地,发达文明、充满活力的滨江城市带,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大江风光带。”

  加快实施沿江开发战略,高起点的科学规划先行。

  沿江开发是我省集中干部群众的意志,研究借鉴大河流域开发的成功经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决策的过程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之初,我省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事求是,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确定了“整体开发、有序开发、集约开发、联动开发、纵深开发、开放式开发、创新式开发、保护式开发”8个原则。江苏的沿江开发,注重统筹规划,持续发展,永续利用,规划充分体现了前瞻性、科学性、开放性和民主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3年来,在省各有关部门和地方通力协作下,我省沿江开发规划结出累累硕果。目前,完成了《沿江地区“十一五”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沿江旅游发展规划》、《沿江城市带建设规划》、《沿江城市污水处理规划》、《沿江港口布局规划》、《沿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沿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等一大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完备的沿江开发规划体系,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指导沿江开发顺利推进,打下了扎实基础。

  科学布局 让有限资源获得最优化配置

  新一轮沿江开发的大幕徐徐拉开:在产业布局上,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摒弃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为此,建立了岸线开发审批会制度,严格控制对长江河势变化有影响岸段的开发,严禁占用生态保护岸线和生活岸线。

  作为沿江开发的产业高地,各地开发区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2005年,沿江37个开发区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2.7亿美元,占全省比重达32.4%,业务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已接近全省87个开发区的一半。经过精心培育,沿江地区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4大产业集群:一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了以整车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链;二是船舶制造产业,南通30万吨级邮轮、泰州10万吨级散装和集装箱货船、南京汽车滚装船组成了沿江壮观的造船产业大军,

  去年完成钢质船舶近200万综合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三是新材料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材料企业;四是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群以芯片设计制造和新型显示器为重点,并延伸发展配套产品。

  得益于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沿江软件、集成电路、数字化视听、新型纺织机械、高性能材料、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得到快速发展,进而提高了沿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2005年,沿江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0亿元,占全省比重近60%。今年上半年,沿江各地企业普遍出现了利润增幅大大高于销售收入增幅的喜人景象。

  基础设施建设是沿江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全省上下联动,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沪宁高速扩建工程、沿江高等级公路、南京地铁一号线、润扬大桥、南京长江三桥和四桥、苏通大桥、南京苏源热电2台30万千瓦机组、常熟滨江水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或顺利竣工、投入使用,或取得重大进展。

  为减少对沿江环境的影响,沿江开发过程坚决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规划制定伊始,就明确指出要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在产业密集区和城镇周边建设绿色生态区、在重化工区外围建生态防护带、在重要水源区建生态保护区、在重要湿地建自然保护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我省在沿江开发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体制,确定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全省跨江联动开发的实验区、示范区。今年上半年,江阴—靖江开发区14个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亿元,完成业务总收入16.5亿元。

  科学共享 让老百姓喜获沿江开发成果

  黄金岸线的科学开发产生出了黄金效益。据统计,沿江开发区域的6个市区和15个县(市),2005年总人口占全省的32.7%,土地面积占24%,而提供的GDP占49%,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占52.4%,财政总收入占47.2%,居民储蓄存款占51.5%。

  沿江开发还深刻地改变了该区域的投资环境。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50多家落户沿江地区,2005年沿江8市实际利用外资123.8亿美元,占长三角将近50%、全国的20%,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内的产业升级起了重要作用。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该区域本身,整个江苏都感受到了沿江开发带来的震撼,它对加快崛起苏中、全面提升苏南、辐射带动苏北,形成全省新的整体优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在沿江开发战略的强力推动下,苏中开始快速崛起,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5%,增幅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赶上苏南。苏中、苏北部分主要指标增速开始超过苏南,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扬州、泰州、南通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居长三角16城市前列。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成为沿江开发有关市、县的共识,经济“上去”了、污染“下来”了成为普遍现象。2003年至2005年,江苏万元GDP排放的COD下降近0.8公斤,沿江下降更明显;今年,全国评定首批6个生态模范城市,沿江江阴、张家港、常熟3市入选;镇江、泰州通江河流水质达标率分别为90%和80%,泰州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指数提前5年达到小康社会要求;沿江各地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共完成沿江景观生态防护林约3万公顷,常熟投资80亿元完成了40项生态工程,并建成镀锌板锌渣、氟化工盐酸、造纸污水与发电粉煤灰、废纸回收4条循环工业产业链。

  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使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沿江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的基础上,“两个率先”进程明显加快,老百姓已经欣喜地感受到沿江开发战略带给他们的切实好处。据测算,2005年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6市达到省定时序进度的全面小康指标超过20个,镇江、泰州为19个,苏州、无锡达到全面小康指标。经济发展后的沿江各市、县,纷纷在社保、医疗、教育、培训等方面推出惠民新措施,民众的“幸福指数”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