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5:40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二、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就是参照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因此产业划分与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
  三、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轻纺工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三)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
当前大体可以考虑划分五种类型的功能区:一是调整优化区域。对于那些经济发展密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重点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防止经济过度集聚,避免出现“膨胀病”。二是优先开发区域。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开发密度不大,目前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行优先重点开发,引导人口、要素和产业合理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三是潜在开发区域。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近中期尚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重点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今后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四是生态脆弱区域。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应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五是自然保护区域。对于那些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活动。 按照国家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的国民经济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论断精辟的阐明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趋势,指出了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不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而且成为增加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平均达到65%左右,而我国的这两个比重分别为33%、29.3%,我区为 35.2%、33.2%。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使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世纪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当前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统计工作刻不容缓。



 一、我区第三产业统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是东方核算体系MPS,该体系的核心是对物质产品进行核算的。但随着经济发展,非物质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按照MPS体系核算,既不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也不利于国际对比。进入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由东方的MPS向西方的SNA核算体系过渡,客观上要求我国要建立和加强第三产业统计。



 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建立于1985年。1986年,国家统计局首次正式公布了198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到1988年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制度已基本形成。为了摸清第三产业的底数,为各级政府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1993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并建立了周期性普查制度。同时为了实现向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转轨,1993年国家统计局加大了对各专业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力度,推行了“7+1”套表,增加了财务统计的内容,建立了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一套表统计制度,以满足计算GDP的需要。但由于基层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力量薄弱,难以保证数据质量,1997年国家取消了上述两项制度,对这些行业的统计调查处于空白状态。



 在非普查年份,第三产业增加值依据相关专业的统计资料、普查年份的行业结构资料和有关部门的财务统计资料等来推算。                                                



 我区的第三产业统计工作与国家是同步开展的,并且我们在贯彻国家各项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于1998年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三产业快速调查,在快速调查的基础上,于2000年建立了《服务业滚动统计调查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将现行统计中没有覆盖的第三产业行业按四年一个调查周期,每年调查几个行业,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的指标是用于计算增加值的财务指标。该项制度的建立填补了我区第三产业部分行业统计的空白,为非普查年份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



 虽然我区第三产业统计工作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经过全区各级统计人员的辛勤劳动,第三产业统计数据在为各级政府宏观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加大对第三产业实施统计监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目前在第三产业统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的统计制度不完善。表现为一是核算方法不完善,特别是对部分行业中核算基础差的服务活动,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核算方法,这也是造成 GDP数据在地区之间不衔接的重要原因;二是统计指标不健全,统计分类粗。受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服务核算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统计制度设计中,对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指标设置细而全,而对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则比较粗。从第三产业内部看,也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如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的统计指标比较完整,其它行业仅对计算增加值的财务指标进行统计,而对于人员状况、设备情况、提供的服务类别等都没有反映,难以反映第三产业的全貌。三是调查时间不同步,交通业、批零贸易业、房地产业统计实行按月统计,其它行业则实行四年为一个调查周期的统计,且指标设计的粗细程度不同,口径不一,很难进行加工汇总,不能按月、季提供完整的第三产业资料,影响了定期统计监测工作的开展。



      2、第三产业单位财务核算基础薄弱,严重影响了增加值的准确性。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是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由于第三产业涉及行业复杂,且新的行业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有相应的会计制度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管理、监督,由于其主办单位的经济成分各异,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因而没有建立起正常的财务收支制度。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第三产业单位多为一些经营规模小、人员少的中小企业,财务收支帐目不健全、不规范的现象十分普遍,,为开展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第三产业调查对象经济结构复杂,利益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受各自利益的驱使,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大大下降,特别表现在对个体户的调查中,为了偷税、漏税,个体户瞒报、漏报的现象十分严重;另外部分企业也存在着“两本帐”的问题,加大了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



       4、统计力量薄弱,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开展。第三产业调查单位数量众多,遍布城乡,没有一支强有力的调查队伍,难以收集到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而现实情况是从统计系统内部来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均没有独立的第三产业统计机构,普查年份靠组建临时机构,抽调各方面人员来完成;非普查年份,第三产业统计分散在各有关专业,没有综合协调机构,对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缺乏总体设计,长远规划。从人员情况看,旗县统计局处于调查工作的第一线,而我区各旗县从事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人员平均仅有1-2人,且多兼职其他工作,面对如此众多的被调查对象,统计人员力不从心,漏统、错统现象很难避免。从外部来说,长期以来,部门统计在第三产业统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部门统计工作被削弱了,从第三产业各行业统计机构人员配备情况看,实行条管单位,如金融、保险、邮政系统等和政府各部门,一般都设置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统计人员,而第三产业的其它行业,则很难保证有机构和人员。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调查经费不足,也严重困扰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造成我区第三产业统计中的问题,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各方配合,多管齐下。针对目前我区第三产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认真搞好第一次全区经济普查工作,为三产统计提供基础性资料



      2004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区经济普查对第三产业统计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但能全面掌握当年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而且可以为今后开展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为开展统计推算提供结构、比例等方面的基础统计资料。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经济普查工作,要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各部门的协调,确保普查所需的人财物按时到位。同时,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支持、配合普查,确保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2、加强第三产业统计力量,增加投入,为三产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统计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对第三产业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第三产业统计工作要再上一个台阶,但从目前统计工作的现状来看,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各级政府要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第三产业统计工作,要针对统计部门存在的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首先,要加强统计力量,要求各级统计部门要设立第三产业统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力量;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要求设立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其次,要增加对第三产业统计调查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第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第三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个体户的财务、税收管理,督促其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原始记录等,以保证第三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积极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以满足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对第三产业实施全面统计监测的需要



 (1)围绕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需要,加大专业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力度。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基础之上的,因此专业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要满足第三产业增加值统计的需要,主要进行以下改革:一是做好对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工作,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开展抽样调查打好基础;二是要改进和完善服务业滚动调查制度,充实统计内容,改进调查方法,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三是根据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对第三产业实施统计监测的要求,对第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建立定期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发展动态,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促使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四是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分行业限额标准,对规模较大的、且在本行业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的单位,实行限额以上单位的联网直报制度,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并且减少人为干扰。



 (2)建立健全第三产业季度核算制度。要在专业统计和部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按季度计算并公布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并逐步扩大到对主要行业的核算,以满足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对第三产业及主要行业实施定期统计监测的需要;要学习、借鉴国际上第三产业核算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改进和完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重点研究解决针对核算基础差、流动性大的个体摊点、私营企业及新兴行业服务活动等核算方法问题,不断提高核算工作水平,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自治区第三产业活动的成果。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针对现行统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的种种不配合现象,及部分地区存在的行政领导干扰统计数据的现象等,要有效的遏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需要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力度。要充实各级统计执法队伍的力量,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配合各项统计调查开展执法工作。要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严肃进行查处,充分发挥统计法的震慑作用,为第三产业统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加强对部门统计的业务指导,规范部门统计行为



      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由于第三产业统计涉及的范围很广、经济活动复杂,由任何一个部门单独承担都有相当困难,因此,应合理确定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的分工,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政府综合统计要加强对政府部门统计的业务指导,协助其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对部门开展的统计调查项目要进行审批和备案;政府部门统计要积极配合政府综合统计工作,按统计部门的要求开展统计调查,并按时提供真实、可靠的部门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