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与“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9:45:26

“什么是”与“为什么”

我们常常会这样教育孩子,借了东西一定要还,如果有人欠债不还,那肯定不是好人,是不道德的。我们还会把一句俗语告诉孩子,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这种说法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我们细究起来,欠债还钱还真的未必是天经地义的。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记录了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质疑:借了东西要归还一定是道德的吗?

 

他举了一个两难问题:A向B借了一件武器。可B后来疯了,那么,A还有没有必要归还武器?因为如果一旦归还的话,B就可能拿着武器伤人。

 

就这个问题我也想了一个两难的题目。我们都知道杨白劳与黄世仁的故事。杨白劳的确借了黄世仁的钱,可是,如果他还了黄世仁的钱,一家人就得挨饿,绝对化一些,可能会有家人活活饿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欠债还钱究竟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呢?

 

西方教育的一个伟大传统就是从苏格拉底起源的,那就是不断追问“什么是”。

 

什么是道德?如果学生说欠债还钱就是道德的,那么就通过上面提到的两难问题让学生陷入矛盾之中,进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欠债还钱有的时候是道德的,有的时候是不道德的。

 

老师此时可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时候是道德的,什么时候是不道德的呢?这个问题足够令学生搜肠刮肚。

 

这种教学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许多老师不懂得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只是将启发理解成提问,“为什么地球围着太阳转?”“为什么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为什么”的题目并不是启发式教学,这是典型的“知识问答”教学。这种提问,启发的不是孩子独立思考,而是让孩子拼命想“书上是怎么写的。”因为这类问题一般都是书本上现成的知识。

 

“为什么地球围着太阳转?”“因为太阳有引力。”

“为什么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欠债还钱是一种美德。”

 

可见,这种“为什么”的提问只能考察孩子对于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是什么”的追问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达到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孩子的头脑就会从起初的一根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对于道德的认识能力也会逐步达到第五个阶段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充斥着愤青,充斥着一根筋,充斥着盲从,关键就在于这些人由于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思维训练,其思维能力没有发展到第五阶段。

 

我们常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家长,我们的思维成长一定要赶在孩子前面,这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引导孩子的思维顺利发展至第五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