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捧杀”和“棒杀” - 杂文 - 红袖添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9:12:34
奇异的“捧杀”和“棒杀”   文 / 惠远飞       鲁迅先生笔下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是——“捧杀”和“棒杀”。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或不顾实际地拔苗助长,使孩子不能够健康地成长,古有仲永之伤,今有无数事例之证明。所谓“棒杀”,无外乎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够喻理于事,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和自己预想的背道而驰。
    鲁迅先生的二“杀”理论在当然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代如今文艺界的某些现象就让人有些费解了:或“捧”或“棒”,至于结果是何种的“杀”,那就不得而知了。
    综合观之,现下文艺界流行的和泛滥的两种最秘密(其实也不再秘密了)的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也无外乎“捧”和“棒”了,但其结果却和我们的想像相去甚远。
    一、“捧杀”
    晚辈捧捧长辈,擦擦老人家的鞋,大抒歌功颂德之情怀;或同辈同窗相互在媒体肉麻地吹嘘,我说你天下第一,你说我是举世无双,再有能耐的就花费一些银子,打点一下相关的人或部门,开个个人作品研讨会之类什么的,自个儿捧捧自个儿;总得把自个儿捧到珠穆朗玛峰顶或地球之巅不可,大有不达到目的誓不甘罢休的味道。
    二、“棒杀”
    “棒杀”的种类和途径方式很多,几乎到了举不胜举的地步。笔者不才,才疏学浅,倒也略知一二:
    “棒杀”别人,是当今文艺界的一大特点:“棒杀”——手持言论自由、正当文艺交流讨论的大棒,干着诽谤、恶意中伤、极力把别人往自己的脚下踩的丑恶勾当,以此来抬高自己,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进行文学艺术讨论,实质却是在进行文学帮派的活动;再不行了,就以美其名曰维护自己名誉权、隐私权等等名义将对方诉至于法庭,进行所谓的“维权运动”……不一而举。王朔的恶批四大俗,其潜在的目的就是“棒杀”而已,搅得文坛顿时硝烟弥漫,前几年的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也在此例,而更多的“棒杀”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要我们一打开报纸杂志就铺天盖地而来。
    虹影的官司、余秋雨的告盗版者书、余秋雨与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官司、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古远清的官司等等都可以归入此类。
    “棒杀”和“反棒杀”就上演出一台好戏。关于“棒杀”的闹剧上演,这最关键的是需要双方的配合的默契与否,戏才会好看,比如说余杰和余秋雨的对骂就很让文坛的老少爷们大开了一次眼界。
    三、“自杀”
    除了“捧杀”、“棒杀”外,最有创意最具有商业运作技巧和可操作性的当之无愧的就要算王朔这小子了,“捧杀”这招低级的招式,他是根本就不需要也不屑使用的,他最擅长的是“棒杀”,来的是干脆直接,你还没有喘过气来,他就一棒子把你活活地打死了,也容不得你喘气。他最具有神来之笔的一招就是——“自杀”,自个儿抹脖子,“我是痞子我怕谁?”此语一出,四下哗然,这小子这时候却是一个人独自偷着乐呢!
    当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也有几人串通一气,自个儿花钱雇佣一个杀手来杀自己,自己奋起正当防卫,于是,一切都尽在预料和设想之中。
    不管怎么说,怎么杀,这些“沙”,都不再是先生当年所说的“杀”了,那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杀”,不是在“杀”,只不过是一个伎俩而已,是一些人在制造一种效应,借此而赖以扬名立万,收获大量的金钱和名誉而已。
    正如一首歌里唱得好:“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我要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看清楚明白了,心里也就释然了。
    文坛俗人一大堆,管他死去又活来!愿“杀”就“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