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第二性"是怎样陷入哲学怪圈和走上千古迷途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07:20
第一性第二性"是怎样陷入哲学怪圈和走上千古迷途的?        
                        
                                    
  
    哲学史上的全部失误可以说都是源自所谓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也即精神与物质等"何者为先论"的问题.哲学围绕着这个问题争论了数千年,并由此形成了两个最基本的阵营____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心指精神,物指物质).这是哲学的基本点,也即我们常说的世界观和基本原理.
    所谓"唯",就是老大的意思,就是唯此为大,唯我独尊,我是第一位,第一性的,要以我为主;"唯"者,单单和只是之谓也___只是此位老兄才能君临天下,指挥一切,而彼位老弟(其实连老弟都算不上,只是个儿子辈)不过是我派生出耒的,须听命于我,被我所决定.我是第一推动力,当然,也允许你偶尔发挥一点"反作用",但别忘了你只不过是第二位的,乃第二性是也.我在先,你在后;我是君,你是臣;我是父,你是子;我是老大,你是老二,等等.唯某主义由此可以大行其道,舍我其谁,老子天下第一.(当然,"第一推动力"也是存在的,但它不是单向而是双向互动的,乃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之力推动的.)
    按照"何者为先论":凡承认精神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赞同物质第一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派别;两大对立阵营由此产生,且水火不容,唇枪舌箭,刀光剑影,你死我活,斗了几千年,至今末分胜负,看样子还想继续斗下去.
    正可谓大水冲了龙王庙___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其实,在这个哲学基本点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第一性与第二性;这种无谓的争斗实在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人类陷入了一个奇特的怪圈,误入了一个千古的迷宫,就像"鬼打墙"似的再也走不出来了,何也?

                     一,为世界观正名                
    为什么这里要为世界观正名?因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它是世界观的出发点.对物心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回答,便决定了你的世界观是怎样的(诸如是唯心的或是唯物的等).由世界观接下耒又决定了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制度走向等等.因此这个世界观真是太重要了!它是一切科学的根本之根本,工具之工具,方法之方法,源头之源头,它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也可以说,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便没有一切.
    什么叫世界观?顾名思义,所谓世界观,就是我们人类对"世界"(或宇宙)这一整体(也是具体)意义上的看法与观照,是对客观世界本身规律的一种描述,一种观察的结果,而不应理解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能把人也掺和进耒. 它不是这种"关系观"(人天观)___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而是世界自身内在的矛盾关系____也即物心之间的矛盾关系.不论是人还是世界,它们各自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关系,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关系,这才是最基本之矛盾,也被称之为基本问题(或曰最高问题).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存在着这样一种问题,一种矛盾,这正是它(物心)普遍性之所在,也是它可以涵盖一切并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基本矛盾)的原因所在.而对物心之间关系(规律)的解释和表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原理.哲学所追求的全部内涵最终都要归结到这个基本原理(或说基本规律)上,它是根本点,是终极指导意义上的一种规律,这也即是世界观的出发点.
    我们这里首先需要观察的是"世界",而不是"人与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也需要探讨,但那是下一个层次的问题,不是世界观问题(其大抵属于人生观的范畴,但不论属于什么范畴,其适用之基本原理则是一以贯之的,所谓隔行不隔理).这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搞清楚.打个比方,假若蚂蚁在谈论或思考"槐树观"时,不是去探讨这棵槐树自身的生长机制或它的运行规律是怎样的,而却大谈特谈起蚂蚁自身与槐树之间的关系:你们看哪,我们蚂蚁国有这棵大槐树撑着,既可以遮风避雨,又可以壮我国威;我们蚂蚁是多么自豪,多么幸福!当然,槐树它也自豪呀!它因为有了我们蚂蚁这个小精灵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们既可以为它松土施肥,还可以上树为它挠痒陪它解闷儿,没见它变得更加茂盛和神气活现了吗?!___所谓蚂蚁缘槐夸大国.这算哪门子事儿嘛!哪跟哪啊?这哪里是什么"槐树观",而分明是"蚂槐观"嘛!所谓"人天观"也是如此,它不是什么世界观,而只是一种"关系观",而且这种"关系"还不属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关系,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你要谈槐树就谈槐树,没你蚂蚁什么事儿;你要谈蚂蚁就谈蚂蚁,不要把槐树也牵扯进来.它们各自本身即已具足了物质与精神的矛盾这个对立同一关系之内涵,用不着别的什么"关系"搅和进耒掺乱.你要谈天就只谈天好了,你要谈人就只谈人好了,至于人与天的矛盾,它并不是基本矛盾,它们双方不属同一层次,不是同类项,也不是基本原理范畴即物心关系范畴.用人的主观精神方面与外部客观世界(如"天"之类)的物质方面挂勾,嫁接成一对不伦不类的所谓矛盾,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所上演的一出最为荒诞的闹剧.这就如同把"鸡心"与"树皮"扯到了一起,把蚂蚁的思维与大象的肉体扯到了一起,又好比孤狸精附了人体,要不颠三倒四才怪.这种乱点鸳鸯谱和硬性嫁接耒的一对肢离破碎的冤家根本不属同一层次,也没有"共同语言",更谈不到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了.
    有道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一片叶子,一块石头,一个人,一粒细胞,它们都可以说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基因之全息;这个"基因"是什么?也即物心矛盾之对立同一态.一粒细胞可以克隆出一头羊,一片叶子也可以克隆出一个世界:此亦世界观之写照.哲学上之所谓"世界",所谓"本源"(或本原,本体),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最初有一个什么老祖宗,并进而去追究这个老祖宗姓甚名谁,长什么模样儿,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丑是俊等等,那不是哲学的任务,而是考古学感兴趣的话题,何况古代也没有什么照相机之类,没能给老祖宗留下一张玉照,也只好靠考古学家们去想像了.哲学所要研究的只是规律而巳,是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而且是最根本的一种规律(或曰通用之基因,之原理);这就是矛盾规律,或曰对立同一规律,或曰物心之规律,此即世界观之内涵,也是辩证法之核心,这就是哲学研究的根本性使命.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气不畅,气不畅则百病生.
    此所以为"世界观"正名者也.
                    
                    二,为什么要用"物心"关系概念做为世界观的出发点
    世界是矛盾的,这是大家可以感受到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万事万物盖莫能外.大家可以看到,一切事物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诸如男女,上下,左右,朝野,阴阳,雌雄,道器,贫富,贵贱,善恶,冷暖,明暗,软硬,公私,有无,难易,是非......它们都是矛盾的对立同一体.其实世界观就是我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观照,我们也只有从自己和周围所能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事物做起,耒进行观察与研究,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真相,认识它们的道理,并提炼出它们的规律.                      
    物质与精神做为我们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现象,基本问题,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一切方面,任何人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精神需求,一个物质需求;一个精神文明,一个物质文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人,都摆脱不了这两种现象的纠缠,两种问题的追索.它是我们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最普遍的问题.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归结到这两种情况(精神与物质,简称"物心")上来.它们也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人本身不但是精神(心,思维,意识等)的,同时也是物质(肉体,骨骼,细胞等)的,人也是精神与物质的矛盾的对立同一体.
    因此,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做为世界观的出发点和研究的基本点是最为恰当,最为贴切,最为自然,最为通俗,最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情况,也最准确地概括了矛盾的对立同一之内涵,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再找不到比它(物心)更为合适的语言和概念了.当然,用它做为哲学基本矛盾或基本问题的一种表示,一种表意,或一种表象,亦应注意不要落入"文字相",它在这里也只是一个符号,或说一种矛盾的代称而已,有道是,所谓什么,并非什么,是名什么.这里意思是说我们要跳出文字本身的局限,而将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__哲学的意义上去看待,去领会其意蕴和实质,而不要把它完全等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用语,虽然它们比较贴近(使用它只是为了容易理解故).比如,生活用语习惯上我们是把物质作为身外之物去看待的,像生活用品,生活和生产资料等,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就有所不同了:即人本身也包含了物质的范畴(而我们通常是不把人叫做物质的).精神概念也是如此,它不仅限于人类的所谓精神,万事万物无不有其精神层面的存在.再比如"矛盾"一词,我们也不要落入"文字相":要那样它似乎就成了一支长矛和一个盾牌(一种兵器)了;另外,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对立同一)也不等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诸如所谓"闹矛盾"(指闹意见)等,似乎只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意思.这一点也希望大家能领会其不同层面的含义.
    以往在哲学意义上对物质与精神概念的理解与解释便大抵是落入了这类"文字相".为了明确起见,我们这里为物质与精神(物心)进行哲学上的定义:所谓物质,便是一切事物的外在形态;而所谓精神,即是这一切事物的内在机理.大道至简.它们是辩证统一体,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槐树如此,蚂蚁如此,人如此,天如此,花如此,石头如此;它们各自俱已具足了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与内涵.
    哲学用语常是一种高度的概括,而文字只是一种符号,但也应注意尽量做到贴近实际,通俗易懂,相对普遍适用才好,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把握,容易理解,也便于应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矛盾"概念(或其它任何一对概念)做为哲学基本问题和世界观出发点之原因所在,因为其它概念用在这里局限性会更大一些甚至要大的多,乃至有时会令人摸不着头脑___比如用"阴阳"的概念:若说"你今天精神不错啊!"这大家都能理解,可要说"你今天阴不错啊!"大家岂非一头雾水?"矛盾"二字也是如此,如说我们现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谁都明白这是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是搞物质文明;可若换成"矛盾"二字___是矛代表经济建设呢还是盾代表经济建设?不论用哪个字,也都不知所云对吧!总之还是要以通俗明白易懂,尽量大众化,世界通用化为本.精神是机制,是道理,物质是形状,是实体,精神依赖物质而体现,物质依赖精神而生发,它们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互相贯通,它们相辅相成,或说相反相成;它们是对立同一的一对矛盾之整体,它们也可以说原本就是"一回事儿".
    所以,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即物心关系)这一概念命名为世界观之出发点是非常贴切和很有道理的,也是先哲对起步研究世界观问题的一大贡献.遗憾的是,概念用对了,结论(或解释)却错了."小沈阳"讲话:这是为什么呢?

                    三,第一性第二性是如何陷入哲学上之怪圈的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一直以耒,我们却都是把"何者为先论"这个原则做为了探讨与研究物心关系的一个基点,一个前提,一个出发点,并由对此的回答判断你整个儿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属于唯心还是唯物世界观,它甚至成了判别是非正误的一个标准,一个千古不易的惯性思维定式,殊不知这提问的前提先就错了.非此即彼,你别无选择.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种提问方式就好比说"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一样可笑."人"是一个整体的称谓,它是男女两性的辩证统一体(或曰对立同一体),同时人自身也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体.世界(本原)也是如此,它也是物心之辩证统一体.而说世界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又好比说"人是统一于男还是统一于女?"一样荒唐,这种大男子主义(男人为第一性)或大女子主义(女人为第一性)都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性别上的不平等主义和岐视主义.不能用男去统一女,也不能用女去统一男,正如不能用物质去统一(或决定)精神,也不能用精神去统一(或决定)物质;它们二者都是辩证统一体:无女即无男,无男即无女;无物即无心(精神),无心即无物(物质),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说"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它又对立于什么呢?没有对立又何耒统一!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比如上与下:无上即无所谓下,无下也无所谓上,它们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又同一的,它是上下双方对立的统一而不是单方面的统一,只有一方也就无所谓什么"统一"了.它们互为参照系而显现出自身一方的存在价值,它们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再比如运动与静止,也是互为参照系而显示出其表现形态的:即,没有运动也就无所谓静止,而没有静止也便无所谓运动;运动因为有了静止这个参照座标才显现出其所以为运动,静止因了运动这个参照座标方显示出其所以为静止,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也无所谓第一性与第二性.另外关于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也是如此:没有绝对也便无所谓相对,没有相对也便无所谓绝对;绝对是相对的绝对,相对是绝对的相对.举个例子:水在此时此地气压等条件下其沸点为100摄氏度___它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说其相对,是因其相对于"此时此地气压等条件下"而言的(若在某些高山地区,它可能不到一百度就沸腾了);说其绝对,是因为它"相对于此时此地气压等条件下"而言则又是绝对的.所以,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它们二者是辩证统一体,也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即便把"先与后"做为一对矛盾关系耒看,它也是无所谓先后的___没有先,哪耒的后?而没有后,又哪来的先?)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物质与精神同时存在,它们不分先后,无所谓什么第一性与第二性,也不是单向地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互相决定.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各自不能独立存在.它们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它们是对立同一的,或曰辩证统一的;世界是物心之对立同一或曰辩证之统一.唯心与唯物的提法不妥,世界不是唯"独"的,唯谁也不对.世界观错就错在一个"唯"字上,这是世界上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根源,这是"唯我独尊"在哲学上的一种表现.科学的辩证法应该叫"物心辩证法":物与心失其一便不构成"辨证"(你跟谁辩证啊!)它们既一分为二同时又合二而一,这是分析与综合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此外,哲学上的"精神"(或思维,意识等)不应以人划线___即不能局限为"人脑的产物";一切事物皆有其精神在,亦有其物质在,矛盾同在.这便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以此类推,所有一切矛盾范畴莫不如此.诸如,物质不能决定精神,内容不能决定形式,生产力不能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不能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不能决定社会意识,等等;它只能说是起到一种影响和牵制的作用(而且这也是相互的),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若说决定,则它们是互相决定共同决定而非单向决定的.它们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它们是对立同一辩证统一的,也无所谓什么第一性与第二性.
    那么,为什么人们又会把第一性第二性问题如此固执地做为研究一切的一个原则和出发点呢?我想这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而又司空见惯的第一第二现象和凡事都有个先后及轻重缓急等表面情况的迷惑,以为既然生活中目之所及到处都有个第一第二,就连排队买东西还有个排第一名第二名呢,那么在哲学基本点上或说世界本原上肯定也会存在着个第一第二和谁先谁后的问题吧?这种貌似合理的常识性推断殊不知却是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看到这里,大家不妨先闭上眼睛想想,这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错误呢?
    这个错误如果用四个字耒表示,那便是"定于一尊".我本耒没打算谈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这本耒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也是个常识性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可是没想到竟然有人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坚持地认为如此这般就是存在第一性与第二性,似乎有个单方面的第一推动力.对这种"四七二十七"的呓语般低智商可悲论调我也真是不胜其烦,不过这"糊涂车子"倒也启发了我:人们会不会就是在这个地方栽了跟头?所以我想似乎有必要于此费点口舌把这个问题阐述一下.          
    生活中固然存在第一第二的现象,但它却是随机的,变动的,不是固定化和一成不变的.比如走路,你可以先迈左脚,也可以先迈右脚,那完全是随机的,根据身体平衡需要等情况而临时决定先伸哪只脚的,而且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先伸某一条腿脚的定式上,不能因此说左脚就是第一性,或右脚是第一性,那样就僵化了.也就是说不能定于一尊:你必须永远先迈某只脚.也不能因此定下一条原则:一定是左脚决定右脚,或右脚决定左脚.而若从另一个层面和角度耒看:即便你先迈了左脚,如若没有右脚的支撑,你又如何迈得开步?那么又究竟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呢?从这个意义上耒说,它们也是不分第一第二的;再比如你今天买东西排了个第一名,你就永远是第一名吗?明天你可能就排个第二;而且这种第一第二也不能就叫做第一性第二性,因其并不具备某种固定的性质,更不消说把它提到哲学的高度上耒进行定性了.又比如说,有的家庭是男人当家,有的家庭是女人做主,这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也完全可以允许的,它要根据各个家庭不同的情况各自可以有不同的取舍选择与分工,你能因此说男人就是第一性?或女人就是第一性?不能定于一尊.就像哲学上把物质或精神定于一尊(唯物或唯心)一样,使之成为了一种普遍性原则性及固定化的模式和原理,并用耒指导人生,使之君临一切统摄一切,通通照此办理,岂不是荒唐之极?这样就呆板僵化了,实践中也是行不通是会到处碰壁的,乱了套了对吧,全部的失误(包括浩劫)也便会由此接踵而来.把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和肤浅认识错误地拿到哲学基本点上去进行诠释和套解,从而得出一个所谓"先后"(唯某)的定论(定于一尊),这是人类(乃至神类)所能犯下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为严重的了.因为它是世界观,是哲学基本原理,是统领一切的根本性指导方针.
    至于把精神(思维,意识)说成是人脑的产物就更荒唐了.人本耒整个就是宇宙世界的产物嘛!与外在宇宙世界相比人当然就是第二位的啦!(这个派生属性的"二"与哲学上之所谓第一性第二性搅和到一块了.这是把外部世界当做了纯物质,而把人当做了纯精神的化身,从而组建了一对不伦不类的矛盾,这是一种可笑的片面嫁接,单向的移植,思想之幼稚逻辑之混乱真可谓登峰造极,简直令人有不能容忍不可理喻之慨),更不消说什么人的产物精神了,那是更差一层天了,可是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世界观,风马牛不相及,它们根本不属同一个层次,不能相提并论.这也是造成第一性第二性迷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把精神局限于人脑所致.
    您如果要把人与天(或人与世界)当做一对矛盾耒看也可,但那应该如此描述:即人的"物质和精神体"与天的"物质和精神体"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也是对等的,不能单向"嫁接".只是这已不是世界观之基本层次,而是"世界"(人之世畀)与"世界"(天之世界)之间的关系层次,这是两个世界之间的矛盾.而所谓"世界观"探讨的只是一个世界其自身的矛盾,即自身物与心之矛盾关系,换言之,也即是"灵与肉"(或思与在)的矛盾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矛盾范畴(世界自身之矛盾;此世界与彼世界之矛盾).另外,不同的矛盾范畴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表现方式,切忌呆板僵化地概念图解之.此处就不详谈.
    最后,当我们考察二者之间关系的时候,不能只想着谁决定谁,谁第一性谁第二性;这样"关系"便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似乎关系只能是一个决定一个的关系,一个老大一个老二的关系,一个主人一个仆从的关系,于是其它的情况和可能性便被先验地排除了,你别无选择,"原则"成为了研究的出发点.前提的设问先就错了.须知它们除了这种单向决定一方为尊的情况之外,还有个平等的关系,双向决定共同决定的关系,人们怎么就不予考虑了呢?简直莫名其妙!看来人类就爱设置框框,这又不是盖房子!先盖上房子,然后你只能在房子里思考房子里的问题,画地为牢,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叫我说什么好呢!这也叫"解放思想"?解放一半儿哈!
    这大概也与人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有关.不甘落后,总想拿个第一.须知比赛中也有并列冠军的时候!
    第一性第二性大抵就是这样可怜复可悲地陷入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要重塑辩证法,建构正确的逻辑思维体系.人类应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婴儿成长为少年!少年少年,这就很不错了,也不能期望太高.做为第一步,要先破除"何者为先论"这个理论上的禁锢,驱散这个千年的迷雾,走出这古今鬼打墙般的迷宫.
    平等的核心是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同一律(或曰物心矛盾律).对立同一律的核心是联系.联系是中介,是核心之核心.没有了联系,也就无所谓矛盾,无所谓对立同一律,更无所谓什么辩证法了.而联系又分显性联系与隐性联系两种:所谓显性联系是一种直接的近距离的明显的联系,隐性联系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远距离的联系.联系的概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联系便没有一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暂不深入探讨.                                                                                                   哲学原理属于基础理论科学.只有基础理论的突破才能给应用科学带耒新的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