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新红楼 - 杂文 - 红袖添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8:40
 在万分期待中,电视剧新版《红楼梦》于9月2日开始,在BTV黄金时段开始热播,为了点燃广大电视观众看新红楼的热情,BTV在重要时段,加播了声势浩大的推广的专题。一人一个红楼梦、红楼解梦、发短信对对联等等,费了这么大的周折,目的就是要增加广大观众的认可度。我是一个不喜欢追风的人,怀着对古典名著热爱之情,准时收看一天两集的新版《红楼梦》,细品新红楼,将所感所悟,连缀成零零星星的文字,与大家一起品评新红楼的得与失。
    细看新红楼,既没有网络议论的那样烂,也没有BTV宣传的那样的美玉无瑕和处处皆经典。在商业色彩不断加剧的环境下,按照导演完全自主愿意去设计去拍摄一部,举世公认的古典名著,确实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受到很多的干扰。87版红楼梦,既没有声势浩大的选秀,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推广,精选演员,封闭培训,励志磨剑,精雕细刻,成为经典,无论是人物造型,主题音乐等都被观众所喜爱。那么新版红楼制作班子,不能说不是一个非常精锐的团队。领班导演李少红以及强大的顾问委员会、强势的编剧队伍等等,但说李导曾经执导了很多走红的电视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投入可谓不算不大,总投资超过亿元。新老对照,就会发现新版存在着许多创作上的欠缺,让人看后不爽,如骾在喉,不吐不快。新红楼总起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瑕疵:
    第一、过于忠于原著,旁白过多,感觉不是在看电视剧,好像在听一部电视剧。名著改编电视剧,应该在吃透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艺术创作,不应该是鹦鹉学舌,照搬照抄,让人看后觉得过于呆板,缺少应有的艺术感染力,觉得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我想应该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电视剧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创新,让观众通过观看新红楼,刺激他们阅读原著的强烈愿望,先看后读,对传承古典名著,会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我想,新红楼制作团队,应该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电视剧是观赏的、通过视觉、声音、音乐语言达到相应的传播目的。它的功能不是公共的电纸书,将文字原封不动的复制到电视剧中。我想,这也是新红楼美中不足的一种表现吧。
    第二、人物对话半文半白,不看字幕文化层次偏低的人,根本就龙不清楚这些人再说些什么?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并不承担传播和普及古文的责任和义务。电视剧是大众的艺术,新版红楼的观众应该既符合老人、孩子、年轻人等各个层次,并不能把他单纯的划定某一个特定的受众人群。我在单位看新红楼,很多人就抱怨,这些人说话太深奥,不仔细留意字幕,根本就不清楚是咋回事。我想一个成功的电视剧,不用看字幕,靠耳朵听,就清楚是咋回事,让小学生都明白咋回事。看电视剧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和娱乐的形式,不能把人物对白,搞的生涩难懂,不能让观众查字典看看电视。
    第三、人物塑造有形无神,让人难以认同。老版红楼虽然都间隔二十多年的时光,但是林黛玉、贾宝玉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始终留在人们心里面,最关键一点就是形神兼备,符合人们预期形象。新版红楼的人物,却得不到人们广泛的认可。一个是人物“形”和“容”游离了人们的预期,颠覆了人们的渴盼。林黛玉在曹公笔下,多愁善感,体态羸弱,而新版红楼过于青春,根本就看不到从会吃饭那天起,就没离开过药的那种病态。王熙凤漂亮有余,泼辣不足;老祖宗面带凶相,感觉不太舒服;刘姥姥应该是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却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只要仔细看看,新红楼人物对话,就好像是单纯的背课文,没有完全入戏。俗话说,言为心声,但是这些演员却没有从领会每句台词的内涵,简单的念台词,体会不到红楼梦中人,那种细微的心里变化,看了让人倍感索味。
    第四、音乐怪异,听后毛骨悚然,如聊斋翻版。想想老版红楼,创作出一大批让人耳目一新,记忆久远的音乐。如《葬花词》、《枉凝眉》、《秋窗风雨夕》等等。新版红楼在原创音乐上,却远远没有挖掘出红楼内在的音乐元素。在故事关键拐点,却发出一声人瘆人的昆曲吟唱,感到恐怖,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了,新版红楼也有很多亮点,有很多创新。如,画面细致,场面宏大,增加了看点。在细品新红楼过程中,却发现欠缺大于亮点。非常完美是不存在的,再好的东西,也会存在着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