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星文库__大学,我来剥你的皮!晓星文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49:45
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校园今日早已名不副实了。中国的高等教育慢慢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时候,大学不仅在数量、在校学生人数上大大增多,其他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也一并涌入了进来。

  每年几百万的高考大军在经过一场内斗以后,不少胜利者因此拥有了进入下一个阵地的入场券。而这场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斗仅仅只是一场考试,一场考试为何有这般的魔力每年都能引起几百万人的争夺?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场考试决定至少是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人的命运。失败者有的跳楼,更多数还是要活着,毕竟社会不会为一个高考失败者声明的消逝而有丝毫的改变。而那些胜利者呢?他们又是什么景象?

  胜利者理所应当的进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当成为大学生的兴奋消失怠尽的时候,失落感也慢慢到来,心中的大学与现实的大相径庭加剧了这一痛苦的感觉。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自从进入大学第一天起,我们就不断地被教导、被灌输、被压制、日后被暗示、被潜规则。我们想摆脱控制却又无能为力,因为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行为是否会对毕业证造成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基本上不可能)。当我们节节败退便难免心灰意冷。于是不少人就埋头苦读,“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什么都不在意,平时对学业不屑一顾,考试之前异常勤奋者亦大有人在;不少人纵情温柔乡,在公共场合缠绵不已而毫不羞愧;更有人早为毕业找工作做了准备,商业意识极强,俨然一位未来的成功学大师;也有不少名为“学生干部”的“学生精英”驰骋学生会、团委,打着锻炼能力、服务同学的幌子,沉溺于狐假虎威般的发号施令带来的精神鸦片,以备日后在求职简历上添上“曾担任学生干部”的光辉一笔......

  早在以前,他们就自命为先锋。思想上的幼稚使他们拥有了目空一切的勇气,而精神上的自我膨胀与物质上的相对贫乏的矛盾使他们变得异常浮躁。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无所谓的态度掩盖的是其内心的无知与无可奈何。他们轻视一切旧有的东西,以强大的嘴功将一个个捍卫者喷得七零八落,甚至无地自容。而愈演愈烈的叛逆与反传统、反权威的作派使得他们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整天寻求生活的刺激与生活方式的特异而将自己伪装得与众不同。知道后来才发现身边越来越多得人或忙于英语四六级,或忙于考研和考公务员,而变得一片慌乱,猛然想起自己在大学得日子已经所剩无几了!

  所幸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不满现状,但苦于孤立无援,虽在绝对人数上不容忽视,但他们的声音毕竟难以形成校园里的强音。此时,不少大学生便变得愤世嫉俗、桀骜不驯而被称为“愤青”。“愤青”虽然欠缺成熟致使致意声不断,但鲜有人关注这“愤青”背后的反思精神与批判的勇气。因更多的人只是在迷茫中按照现有的生活惯性继续的生活下去......

  大学生的系列问题与大学这个载体是分不开的,而大学教授群体现状也不容忽视。当今大学教授的主要职责不是教书育人而变成了争名夺利。不少大学教授忙于在媒体上露脸以谋求外界送他一顶“名”教授的帽子。教授的市场化看似理论联系实际,实则是越来越功利的社会风气让教授们无法安于枯燥无味的学术研究。社会道德的失范与商业意识的深入人心使得作为知识分子的教授们忘记了自己应该承担“精神坚守”的历史责任。社会的整体浮躁已经使教授们控制不住内心赚钱的欲望,独善其身已经不大可能。原本社会的整体浮躁不应该使大学和大学教授改变太多,相反大学还应该发挥“转移社会一时之风”的精神堡垒作用,但现实却相反。痴迷“孔方兄”的教授们在钱眼里无法自拔,学术腐败也令人触目惊心,学术造假与学术抄袭成风,其实也不乏一些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的影子。体制上的“逼良为倡”与现实中的权力干预学术形成二位一体致使大学教授有苦难言,独立自由的学术环境变得也更加珍贵。

 

  大学教授毕竟使大学教授,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有比常人更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有的早就意识到了中国高校的种种弊端而出来奔走呼告,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等。然而内中国高校的改革只是象征性的改革。“一个校长与三五百个机关干部”是中国高校普遍的组织认识架构。管理的混乱必然带来效率的底下致使中国高校的改革陷入了金钱与改革的恶性循环:高校的财力不足制约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体制上的诸多弊端又使资源难以“到充分的利用,办学质量难以提高,从而影响了对教育投资的信心。于是“向高等教育增加投资还不如向基础教育增加投资”的论调一度兴起。

       在强大的体制制约下,大学不会因为那些不安于现状,试图改变大学风气的大学教授与大学生的努力而有很大的改变。但每一个努力都是有用的,哪怕带来丝毫的改变,那都是有意义的。剥开大学那张美丽诱人的面皮,露出的却是一堆如白骨精一般令人恐惧的阴森白骨。(作者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