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远 的 鲜 卑——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 - 要云的博客 - 精英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5:56
永 远 的 鲜 卑                       ——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           黑龙江与内蒙古交界处有一条山脉,大兴安岭。大兴安岭的名字,打眼一看,应该是汉语名称。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舍先生到黑龙江,有人就向老舍先生请教。请教者认为黑龙江是满洲故地,老舍先生是旗人,又是学富五车的文豪,一定能说的清楚。结果老舍先生含含糊糊地应答,大概是求兴盛平安之意吧。其实老舍先生真的说不清楚。倒是黑龙江有一位锡伯族学者,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大兴安岭,在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语言里,都是白色山岭之意。你去问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大兴安岭是什么意思,他一定回答,白山啊!达斡尔人是契丹后裔,契丹又是鲜卑一支,大兴安岭是他们的祖居地,他们的话可信。    大兴安岭,是后来的称呼,再早,叫大鲜卑山。鲜卑,在满语与蒙语中,都是祥瑞的意思。    大鲜卑山聚居着一个民族,鲜卑族。这个鲜卑族不简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鲜卑史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汉民族的血脉中,流淌着鲜卑的血液。从周开始,鲜卑的名字就伴随着鲜卑的物产进入中原,到秦汉,鲜卑与中原的交流更加频繁。汉末,鲜卑南下中原。五胡十六国,鲜卑占其九,魏晋对峙,北魏就是鲜卑政权。隋唐一统,大量鲜卑融入汉族,也把北方草原民族的强悍基因注入汉族的血液中。五代前后,散布在西北、东北的鲜卑又建立了多个国家,在与中原王朝的争斗、和合中,与汉族再融合,北方汉族的血统中,再次融入大量鲜卑血脉。未融入汉族的,在其后各代,有西走伊朗高原,建立王朝的,有南下尼泊尔,成为高山民族的,有奔往云贵高原,散居怒江河谷,融进西南各民族的。鲜卑,这个走下大兴安岭的民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悲喜剧,留下一个个美好、宏大、哀婉、壮丽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黄 金 犀 比     中原人认识鲜卑,是从一个小器物开始的。这个器物,就是带钩。时间是在周代。    古代中原人穿衣服,系结衣襟用的是带子,麻烦,得一根一根系。系不好,有的松,有的紧,影响仪容。突然有一天,有人从北边进口了一批带钩,把这带钩缝制在带子的端头,穿衣时便不用再系衣带,往对面一钩即可,方便已极。带钩是黄金所制,精致华丽,一经出现,便在贵族中风行开来。问,这玩意儿是从哪里弄来的,答,犀比。于是贵族们便给这物件起了一个名字,黄金犀比。    贵族一般都是些酒囊饭袋,只要能享受,别的就不管了。这带钩又是黄金所制,老百姓用不起,也无从理会,所以,长期以来,中原人认为犀比就是带钩。也有人对犀比就是带钩提出疑问,解释说,好像这犀比是野兽,“瑞兽也”。直到后来,这能制作如此精美物件的民族露出头来,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犀比既不是带钩,也不是瑞兽,是一个民族。华夏人聪明,不叫犀比了,改名,失韦、失比、西比、师比、锡窝地乱叫了一阵子,最后才统一起来,把这个民族定名为鲜卑    让鲜卑露出头来的人,叫檀石槐。这檀石槐领着诸鲜卑,骑着马,浩浩荡荡地来到中原的边上,隔着长城,与中原对望,人们实实在在看到了鲜卑,也认识了鲜卑。中原人对鲜卑陌生,有原因。    鲜卑发祥于大兴安岭,公元前几百年,就已经聚族为群,有很先进的生产技艺与组织体系了。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讲,距离中原实在太远了,两边谁也够不着谁。而且中间还夹着一个强大的匈奴。而这檀石槐是怎么来到中原之边的呢?这要感谢把匈奴逐出漠北的一个人,汉武帝。西汉时,匈奴占尽漠南漠北草原,开始把大汉欺负的没法说,而且对东面的东胡各族也不客气,一个个收拾的服服帖帖,鲜卑当然也不例外。汉武帝的爹对付匈奴的办法是一个字,忍。到了汉武帝,不干了,和匈奴单于冒顿较上了劲,几十年打下来,终于把匈奴打出大漠,出了一口恶气。匈奴跑了,空出一大片土地,而且水草丰美啊。可汉人是种庄稼出身的,不会放牧,这么好的草原,不要。汉人不要,胡人要。鲜卑人下了大兴安岭,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过了锡林郭勒,就是中原,这回近了。到东汉,北匈奴被彻底打败,鲜卑再次南迁,占尽匈奴故土。终于,汉人和鲜卑可以面对面交流了。鲜卑到了眼前,汉人恍然大悟,鲜卑不是带钩,也不是瑞兽,而是活生生的一个民族。而这个民族进入中原以后,还大大咧咧地说,你们莫自称华夏,把我看成东胡,我也是华夏,我是黄帝的后代。“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我是黄帝小儿子的后代啊!开始汉人们还不理会,以为这些极北而来的胡人在套近乎。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在中华民族其后的历史中,这个大兴安岭下来的马背民族,会如此生龙活虎,给中国历史打下如此深刻的印记。打下这个印记的第一人,是檀石槐,而把这这台历史剧演到极致的,却是拓跋氏。                评论列表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半瓶偶记里,这一篇说的鲜卑,那大兴安岭是白山,长白山呢,两个有没有一点关系?难道你从前是学历史的,学中文的?

发布者 :惠爱逊 (2008-03-19 14:19:01)  回复

很喜欢这样的故事,期待精彩的下集.

发布者 :朱金媛 (2008-03-18 20:58:23)  回复

很有味的历史故事!期待二至六!

发布者 :匿名:刘兰生 (2008-03-17 08:43:46)  回复

要云老师去青海,一定要在西宁尝尝他们的“羊杂碎汤”,我连吃了两家都非常棒,是老字号的,但没记住名字,到当地一问都知道。

发布者 :焦伟捷 (2008-03-16 21:32:40)  回复

生动的故事,等着往下看!

发布者 :唐大柏 (2008-03-16 15:16:41)  回复

坐沙发,慢慢欣赏!

第二个故事 嘎  仙  洞 要云 2008-03-20

  • 第三个故事 冯 太 后 与 孝 文 帝 要云 2008-03-23
  • 第四个故事 万 里 驼 铃 要云 2008-03-23
  • 第六个故事 中 国 金 字 塔 要云 2008-04-01
  • 第七个故事 吉       文 要云 2008-04-04
  • 第八个故事 奥   雷  一  兰 要云 2008-04-06
  • 第九个故事 察  布  查  尔 要云 2008-04-09
  • 消 失 的 渤 海 国 要云 2008-04-16

      第五个故事 大 字 小 字 要云 20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