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赶场   赶墟 - 要云的博客 - 精英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24:36
赶集   赶场   赶墟     集市,是人们交换物品的场所,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周灭商,商人土地财产尽被剥夺,没有了生产资料,只好以物品交换为业,商人便成了从事物品交换职业人士的专用名词。用于交换的物品,也随之被名为商品,商品交换行为的总体,被称为商业。集市,大约就是商人创造出来的。古代,集市是商人的生活寄托。现今的商人,不一定是商裔,但没办法,你就是商人。    集市,开始可能极其简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可用于交换的物品必然很少,商业不发达是可以想见的。商人的生活不易,是可以想见的。汉唐盛世,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手工业空前繁荣,商业交换达到鼎盛。盛唐时期,长安已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除皇宫大内,城内三百八十一坊,三百七十九坊为官民所居,唯有东市、西市两坊为集贸市场。长安人外出购物,遇有询问去向者,便答曰:买东市,或,买西市。时日一长,再答之,干脆答曰:买东西!从唐以降,中国人说买物品,便一概以东西称之。集市,成了买卖东西的场所。    再后来,商品经济进一步发达,集与市分离。市者常设,坐商守之。集者有期,行商赶之。赶集者,大多既是是商品生产者,又是商品出卖者,还是商品购买者。简言之,就是临时参加商品交换的生产者。集,就是定期把赶集者集中在一起,互市交换的场所。    既是场所,在有些地区,便把集称为场,把赶集称为赶场,如四川。长期为场的地方,便以场为名。如石羊场、青龙场。翻开四川地图,以场为名的地方多的很,密密麻麻。不愧是天府之国,富庶之乡。在四川赶场,有一个特点,小吃多,每个场,逢场日时,小吃摊点一个连一个,什么糍粑、羊汤、凉粉、麻团、抄手、担担面、糖油馃子,百花齐放。不少农民赶场,可能就是为了改善一下伙食,喝两盅,凑个热闹。场的功能决不只限于商品交换。    广东人、广西人赶墟。墟,也是集市。赶墟,就是赶集。“墟”不是汉语,是由古代百越语转化而来。《太平寰宇记》:“客州夷多民少,不习文字,呼市为墟”。过去,两广的墟市也星罗棋布,而今随着经济发展,赶墟已不常见。但也有例外。前几天中新社报道,广东阳春千年高流墟再开墟。报道说,“当中国大部分古老墟市因多种原因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时候,阳春的“高流墟”以其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创造了新的商业奇迹。今天的高流古墟,变成远近闻名的民间专业墟市。六月十八日开墟,来了十五万多人。赶墟的人,不但来自阳春当地,还有阳江、云浮、新兴、罗定、恩平的。珠三角地区的五十个旅行社组团来高流墟观光。开墟仪式后,还有醒狮表演、八音表演、山歌对唱、醒狮高桩表演、舞蹈、莲花板等。可见墟的生命力有多么强。你去你的国贸中心,我来我的高流古墟,各得其所。    云贵一带,不叫场,不叫墟,叫街。赶街。与四川不同,云贵的街,往往不以地名称之。集是定期成市的,所以街常以日期命名。如鸡街、马街、鼠街之类。分别在鸡日、马日、鼠日逢街日。直到现在,云贵的街子仍然兴盛。有的街子,除了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还是青年男女相亲幽会场所。更是当地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民间表演团体,主要演出场所就是街子。花灯、山歌,为街子增添了无数热闹。云贵的街子极有生命力。昆明是大城市了,商店云集,什么东西买不到?还用赶街吗?用。郊区的马街,一到街日,万人聚会,热闹极了。有人赶街,不是为了买东西,只是为了体会那种热闹,那种情趣。    北方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叫赶集。有普通的集,也有专业性极强的集。如骡马大集。但有的地方叫赶会。会是庙会,可有的庙塌了几十年了。庙都没了,你赶什么庙会,但当地人还是痴心不改,仍然叫赶会。    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集。维吾尔人叫巴扎,喀什的大巴扎名气在外,连外国人都知道。南方少数民族多与汉人杂居,集场街墟一起赶,早已融会在了一起。但蒙藏地区好像没有。地广人稀,集中不易,这也是旧社会奸商能欺诈牧民,大发不义之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