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淡出的背影:梁保华的江苏38年(图)2010年12月10日 11:43 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5:49

无法淡出的背影:梁保华的江苏38年(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 11:43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近43年的工作生涯中,梁保华有38年是在江苏度过,这在当今中国政坛极其罕见

  12月6日,中央宣布重大人事任命:江苏省省长罗志军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同时,原省委书记梁保华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江苏省委党内职务。

  “认认真真做事做人从来没敢懈怠过。”梁保华在随后的发言中无限感慨。

  江苏省委办公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梁保华的此番讲话系其本人亲自撰写,“流露的是真感情”,“以致讲话时,方言更重了。”

  在中国政坛正省部级高官中,梁保华一直备受关注:1945年11月出生的梁保华是江西宜春人,1968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仕途几乎未离开过江苏(1977-1981年短暂在原轻工业部任职)。

  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狂飙猛进,到成长为中国当下的第二大经济体。这同样是江苏这片土地上的另一个传奇故事。用梁保华自己的话说,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这段历史。

  中央则对梁保华多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12月6日召开的江苏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受中央领导委托并传达有关人事任命的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在讲话中表示,“梁保华为江苏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江苏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贵人”韩培信

  梁是典型的“地方”成长——在江苏逐渐积累了较为广泛和深厚的省级区域人脉网络

  在近43年的工作生涯中,梁保华有38年是在江苏度过的。这种经历,在当下中国政坛,尤其是主政地方的省部级高官中,是极其罕见的。

  公开简历显示,梁保华1963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68年参加工作,在江苏省太仓县新湖公社劳动锻炼,并借调苏州地委报社工作;1969年-1975年,在江苏省太仓县革委会报导组工作,并在1972年10月至1973年1月在江苏省委党校学习。

  从1975年开始,梁保华先后在太仓县委办公室、江苏省委办公室、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任职。

  从基层进省城,在梁保华的仕途成长轨迹上,在江苏政坛极具影响力的元老级人物——韩培信——先后担任江苏省委书记长达10年之久,对梁保华厚爱有加。

  1975年底,梁保华调到江苏省委办公室综合组工作,担任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委书记(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韩培信的秘书。

  1977年,韩培信调任轻工业部,梁保华跟随韩在轻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任职;1981年韩培信回到江苏省担任代省长,梁保华也在1981年11月出任江苏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并继续担任韩本人的秘书。

  1982年5月,梁保华升为副处级秘书,并在1983年10月至1985年12月担任韩培信办公厅的副主任,在此后的6年时间内担任江苏省委办公厅主任。

  据江苏一位退休老领导向本报介绍,韩培信在退休后,向中央和江苏省委力荐梁保华担任江苏省委常委。

  1993年,与“秘书”一职有着深厚渊源的梁保华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1998年继续在省委常委上兼任苏州市委书记。

  2000年,梁保华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2002年接任江苏省代省长,并在2003年当选为省长,与现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搭档。

  2007年10月,梁保华接替李源潮为江苏省委书记,并在2008年1月31日依惯例当选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事实上,纵观梁保华的仕途,与其他省部级正职不同的是,梁是典型的“地方”成长——在江苏逐渐积累了较为广泛和深厚的省级区域人脉网络。

  曾力挽苏州中新工业园危机

  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力挽狂澜”的表现,深得中央和江苏省委的赞扬和信任

  曾与梁保华共事、主持过多项“江苏经验”调研的江苏老领导向本报记者称,梁保华是一位难得的“经济专才”。

  梁保华担任苏州市委书记(1998年6月到2000年12月)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战略的苏州遭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新方当时对园区前途悲观,园区与苏州新区存在矛盾。

  是时,梁保华与市长陈德铭(现商务部部长)亲自带队赴新加坡,以“中国经济必定向好之势、苏州经济继续坚持外向型”等策略,与李光耀等人谈判。

  1999年,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调整中新投资双方的股权比例,将中方财团的股权比例由35%调整为65%,新方财团的股权比例由65%调整为35%。

  “随着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执行,国家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中国经济的稳定,而当时中央在江苏以及江苏省本级的项目,苏州占据了重要部分,这让新政府吃了定心丸。”

  随后,梁保华利用此机遇,更加广泛招商引资,大量资金得以再次进入工业园,确保了江苏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方向。

  有江苏政坛观察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梁保华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力挽狂澜”的表现,深得中央和江苏省委的赞扬和信任,表现出了在经济领导岗位上的“超凡才能”。

  “梁是秘书出身,担任过省委秘书长,工作注重细节、心思缜密”,而新加坡之旅,也表现了他“谨言慎行,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本报记者曾经亲身经历过梁保华秘书出身的心思细密,中央提名罗志军担任代省长时,在省人大常委会上,曾先后6次修改算上标点符号不到100字的新闻通稿——来回多次的修改让省人大新闻处工作人员“发传真发到手软”。

  梁保华担任江苏主要领导以来,江苏经济成长快速。2003年江苏的地区生产总值215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2009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061亿元,总量列全国第二位;2010年江苏预计GDP将达4万亿元以上,人均GDP将超过7000美元。

  曾与梁保华共事过的江苏老领导认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没有大的波动始终保持平稳。”

  诸多政绩,使得梁保华进入省政府领导班子,升任省长,从主政地方到主政全省。

  一些具有时代色彩的事件和关键词也在此间不断涌现:如率先发展乡镇企业的无锡县被誉为“华夏第一县”、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江阴资本经营、沭阳贫困求变、华西村等等。

  “对于这些来自基层的探索与求变,梁保华是参与其中的,甚至部分经典的调研和总结出自其手。”江苏省老领导认为。

  留给江苏最后的礼物

  “梁书记提出,要由区域共同发展转为区域协调发展,苏北不能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后腿,这是他卸任后最大的担忧”

  梁保华升任省委书记时,江苏正处于“十一五”的攻坚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他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

  对江苏经济的全局,梁保华对苏南地区期待最大,认为苏南地区要在江苏省保增长中肩负“最重要责任”。

  在2009年5月江苏省委加开的一次省委工作会上,梁保华表示,“希望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宜兴、武进、江阴等地,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使得苏南地区能够带动苏北地区的经济成长。”

  对于下一步经济成长方式和动力,梁保华的解释是,“加快技术革新和人才培育。”而梁贯彻这一理念的典型案例是:任命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为江苏省省长助理,协管“教育、科技。”

  随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进入加速期,目前此类企业的数量是2003年的2倍多,其中民营科技企业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贡献份额已超过三分之一;先后实施的诸多人才工程使得江苏成为东部地区各类人才创新的要地。

  不过,太湖蓝藻事件让江苏内外同样反思江苏的发展思路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梁保华更加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指标创下历年来新高。

  目前江苏生态市数量要占全国2/3,国家环保城市占全国1/4以上。

  梁保华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财政对此的投入预算,喊出了“一定要让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口号。

  江苏就是中国的缩影,是中国区域经济现状的袖珍版。尤其是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协调发展的矛盾曾一度异常突出。

  为了促进三地的均衡发展,梁保华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扩大了“分类指导和优势互补”的解决方法论。梁保华强调,江苏要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苏北突破是关键。振兴苏北方略被毅然祭出。

  从2007年开始,苏北的GDP、工业增加值、地方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幅,明显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这种区域同步发展的战略,在江苏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

  而就在今年的11月28日,梁保华主持召开了在任上最后一次省委常委会,研究加快苏北振兴问题,同意宿迁市作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这是梁书记任上送给我们的最大礼物,是省委支持宿迁改革创新的最大政策,我们深感责任重大。”12月7日,宿迁市委某领导对本报记者表示。

  “梁书记提出,要由区域共同发展转为区域协调发展,苏北不能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后腿,这是他卸任后最大的担忧。”该领导说。

  对于当下江苏的巨大变化,在12月6日的会议上,沈跃跃表示,梁保华在担任主要领导期间,江苏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群众得益更多的时期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梁保华智慧和心血汗水。”沈跃跃说。

  江苏省一位学者表示了这样的理解:目前中央要求江苏要承担起“十二五”经济转型的领头羊,“率先”进行探索,而江苏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梁保华的经验仍要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无法淡出的背影:梁保华的江苏38年(图)2010年12月10日 11:4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王江民逝世:一个程序员英雄的远去-2010年04月07日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经济刺激方案应该以增加居民和企业的需求为目标-2008年12月01日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黄金“千年牛市”已然形成-2010年05月17日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救市之祸-2010年05月31日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教育需要多元价值观-2010年06月3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中石油塔里木百亿蓄势-2010年01月14日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破解“宜家咒语”-2009年08月03日 宿迁医改经得起检验2010年12月20日23:4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海平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次债危机启示:金融创新并非刀刃之舞-2008年05月12日 陈竺:“卫生部准备接受10年的批评”(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3-10) 21世纪经济报道:苹果的“短尾” 谢国忠警告内地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日子已屈指可数2010年05月07日 05:4521世纪经济报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19条 脆弱的奶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10-7) 罗杰斯投资中国三类股票 自称将卖掉所有美元 2008年04月08日 世纪经济报道 楼市或迎最长调控期 开发商扛不住大趋势 2010年09月02日 07:47 21世纪经济报道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98条推荐专题:调控百日 楼市很纠结 2011券商十大金股含金几何:高盛不靠谱 国金最忽悠2010年12月09日 00:0821世纪经济报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曹咏 21世纪经济报道 设置人民币汇率的干预带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石油储备的时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理性思考中国的崛起 “钉子户”的红旗(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3-27)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本人眼中的北京 “钉子户”的红旗(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3-27) [21世纪经济报道]Apple:移动领域的微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