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奶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10-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08:17
脆弱的奶源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10-07 11:07:57  作者:林晨、杨颢、龙丽
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过去10年,中国乳业的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演绎了一个个商业“神话”:蒙牛9年增长了500倍、伊利7年内增长近15倍。
但中国乳业的软肋——对奶源的控制力不足,始终存在。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中国乳企遭遇集体性危机之后,风险才最终浮出水面。
总量不足是中国奶源的基本问题。1999年至2008年,中国的奶制品产量增长了近5倍,而奶牛的数量增长只有3倍。
有限的奶源,结构亦不合理。中国奶协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事实上,中国乳企自建的奶牛场很少,大部分奶牛场都由个人经营。他表示,国内乳企“除了三元、光明、完达山等还有一些自己的牧场”,一线阵营的蒙牛、伊利等,自己的牧场“非常少”,比例“很低”。
据这位人士提供的数据,全国存栏奶牛中,2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的仅占30%,非规模化的散户养殖仍占绝大比例。“牧场是牧场,加工企业是加工企业,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
而在整个产业链中,这些分散的奶源却处于弱势地位。乳制品企业疯狂的扩张,还带来了产能的大量过剩。据了解,中国乳制品产能有5000万吨左右,但产量只有 3000万吨。2006年整个行业的盈利仅55亿元,3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30%的企业勉强维持。在此背景下,缺乏议价能力的奶农,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甚至跌入了亏本的境地。
“要市场,不要牧场。”这一曾帮助中国乳企向奶农转移成本压力、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模式,最终被证明是“饮鸩止渴”。以一种两败俱伤的方式,无法分享乳业发展成果的奶源,实施了“报复”。
石家庄:受伤的奶农
9月底,河北石家庄以西20多公里,鹿泉市李村镇孟庄,孟大娘最近的日子不好过。
她经营着当地最大的奶牛场。其养殖的580多头奶牛,由附近十余户村民寄养。2008年9月之前,这里是三鹿授牌的“奶源示范基地”。而三鹿第一、第二工厂便在几公里之外,“交奶地方近,没那么多麻烦”。
在各大乳企跑马圈地期间,这个奶牛场一度也是争夺的目标。据孟大娘介绍,伊利、蒙牛等都曾有意高价收奶,但其已与三鹿签有供应合同,不仅约定了收奶价格,也注明了保证独家供应的惩罚条款。
不过,三鹿的收奶价格并不高。“1元钱1斤,价格由三鹿定”,“伊利、蒙牛也来找过我们,说价格可以高点儿,我们都交给三鹿这么多年了,人也熟,也不敢轻易换个陌生企业。”李师傅说。他是当地另外两个养牛散户之一,9头奶牛,平均每天产奶200多斤。
而孟大娘的580头奶牛每天产奶量约为4吨(约4000元)。据介绍,在当地,每头奶牛每天需青贮饲料40公斤,成本约为6元。580多头奶牛每天的口粮成本就接近3600元,还不算饲料添加剂、人工、电力等成本。
而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三鹿突然停产,孟大娘的奶牛场越发雪上加霜。“我也是看了新闻才知道”,“三鹿停产后,牛奶没有人收了”。据一家在当地收购原料奶的企业介绍,在启用三聚氰胺检测技术后,其收奶量大幅下降,原来每天可收奶500吨,现在仅收9吨。
倒奶无可避免。“倒了好多天,有几十吨吧。”孟大娘说。所幸,几经辗转,他们找到了蒙牛在山西太原的公司。“他们收奶,但是要我们自己开车送去,来回需要五六个小时呢,光车钱每天就要1200元。”
据她透露,与蒙牛的协议是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签订的,时间为1年,但具体价格没有确定,协议里只写着“随行就市”。
而李师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有10来天没交过牛奶了,我们也想不了什么办法”,“我们以前是通过奶站交给三鹿的,但奶站自己的奶现在都卖不出去了,更别说我们的了”。
“我们现在只能少喂点儿饲料、添加剂,节省点成本。”李师傅称,只要有人给钱就卖,不管便宜到什么程度。其甚至曾将牛奶贱卖给附近的村民养鸡。
上海:十年不变的奶价
与石家庄的李师傅相比,上海的规模化奶牛场处境并不更好。
“崇明的奶牛场规模都在100头以上。”上海市崇明县农委畜牧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上海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光明乳业,便要求合作的奶牛场达到百头以上的规模。这直接带来奶站的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直接上门收奶。
陈慧明的奶牛场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前,他投资了1000多万元建起了这家奶牛场,目前已经拥有奶牛800头,其中400头处于出奶期,每天出奶6吨多。但如此大的规模,仍让他觉得日子并不好过。“现在没人想养牛了。”
这样的尴尬来自于利润的稀薄。2007年,陈慧明开始经营的第一年,他就遇到了行业的最低谷。“去年不亏就算好了。”
2007年初,上海的牛奶基价为2.2元/公斤,而这个价格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确定。当年,上海连续5次上调奶价,最后价格基本在2.8元/公斤左右。
但这仍然解决不了陈慧明们的困难。虽然,这样的价格,当时已经比北方许多城市的奶价高出了许多。
陈慧明表示,比起北方地区,上海的成本压力要大得多。比如,在饲料方面,上海并不产奶牛吃的玉米和羊草等,这些需要从北方购买,加上运输,成本一下子增高许多。以运一车价值2.1万元的羊草为例,其中1万元就付给了运费。2007年年底,奶农们的生存境况,达到最低点。
2008年年初,上海市100多家奶牛场的负责人决定集体行动,要求再次大幅提高收奶价格。当时,100多名奶农一度进驻时任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的办公室。最后,由上海市发改委牵头协调,将牛奶基价一下子提高到了3.3元/公斤。
这一度让陈慧明看到希望。当时他预计,每头出奶牛今年将实现3000元的利润,400头则有120万元的进账。但2008年下半年,饲料价格再次猛涨,让提价的效果顿时烟消云散。
“今年下半年,饲料价格涨得更高。”陈慧明向记者介绍,目前,玉米的价格已经由年初的每公斤1.84元上涨到了1.92元,豆粕的价格由年初的每吨3600元上涨到每吨4000多元,而半年前仅800元/吨的羊草,已上涨至1250元左右。
成本的提高,使得陈慧明每头奶牛的成本增加了2000多元,“下半年应该没什么利润了。”
“说要规模化经营,但规模上去了,还是亏损。”陈慧明说。事实上,不止陈慧明一家,据权威部门2007年对上海奉贤区13家奶牛场的调查,40%出现亏损,甚至连上海牛奶集团所属大型奶牛场,也出现亏损。
广东:40%的自给率3900元/吨!是广州本土奶企业给当地牧场开出的收购格。这一价格,比上海高出了30%,比北方一些地区甚至高出了50%。
“目前,供奶已经恢复正常,所有的奶源已经脱销。”国庆长假期间,番禺的一家奶牛养殖专业户李涛(化名)对记者表示。他目前共养殖了100多头奶牛。
李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广东地区鲜奶的收购价格一般在3800-4000元/吨,而饲料的成本大概占到7成,加上机器折旧、人工费用、药物费用,总的成本在3500元左右,按照一头牛平均每年产5吨鲜奶计算,一头牛的年收益在2000元左右;此外,还要算上奶牛每年折旧1000-1500元,在这4年期间,奶牛将产下4胎小牛,按照两公、两母计算,平均每头的售价在800元左右。“因此,整体算下来,一头奶牛一年的收益大概为1500元”。
“广东并非产奶大省,但是整个行业却较为理性,整个市场的价格杠杆会在市场供求、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牧场与奶企业的协调发展。”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对本报记者表示。
王丁棉表示,正是因为保证了当地养殖户的基本利益,因此,类似北方在原料奶中掺杂化学物质的现象,在广东并不存在。
但是,广东的乳品企业如何承受如此高价的奶源?
“ 只能生产高附加值的牛奶,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一位广州风行乳业的负责人表示,因此,广东的本土液态奶生产企业包括燕塘、风行、香满楼、晨光等均以巴氏奶(鲜奶)为主打,避免与蒙牛、伊利等常温奶(利乐包)的正面竞争。“目前,广东本土企业基本上已经逐渐退出了常温奶的行列。”
王丁棉表示,目前广东奶的需求量为14.7万吨,而自给率大概40%,这一部分主要用于本土制作巴氏鲜奶的原料、以及餐饮业的糕点原料。
液态奶生产企业,尚可以通过生产高端的巴氏鲜奶获得利润,但高昂的原料奶价格,却断绝了奶粉企业在当地取奶的可能。
“ 所以,在广东生产奶粉,要么就用美赞臣的模式,通过进口的奶粉然后加工,但是必须要有很强的品牌张力,价格比伊利、蒙牛、三鹿、圣元、完达山等北方企业高出一截,以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如果品牌张力不够,只能在价格上走国产奶粉同等的路线,唯一的做法只有到北方去建立基地从当地收购奶源,从而可以节省出近 50%的原料成本。”一位接近雅士利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所以,雅士利一开始就选择了到山西和黑龙江建立生产基地,而旗下的高端奶粉——施恩,奶源实际上是由山西雅士利提供,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的空间。而这也正是雅士利最终落马的源头。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jx/20081007005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