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14:31
  

2011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六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4)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6)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

【参考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2)如今有谁堪摘。(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4)茕茕孑立 (5)烟光凝而暮山紫(6)复得返自然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鸡鹤/

(明)王世贞

///未明//礼诵,而//不获。时/童子/买一鸡,犹/稚,久之//能啼。然/不为/置敌偶,不辨//能斗/与否也。园丁//一驯鹤/至,步/中庭/饮食/自如。鸡//自匿/不敢近,已/就食////亲,已/又若//竞者。鸡/倏起/搏鹤,鹤//其冠//举之,数//乃下,冠/血涔涔/流矣。鸡//奋翼/起,高/与鹤/齐,然/不能//其喙//入。鹤/复喙翼//举之,又/数掷/不下。童子//解之,鸡//竦身/自淬砺①/也。已,复/如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翼。童子/////也,抱/而去,息之/它所。

浃晨②,鹤/复食/庭中。鸡/匿身/松柏间,忽然/从后/奄③至,趣//后距④。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又/明日,园丁//以鹤之雄/至,谓/戾足⑤/以刺/五尺童子者。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败遁/愈甚。自是//匿林,左右/探伺,计/惟有走/而已。

嗟夫!鹤之形,高/五倍/于鸡,其大/三倍之,其力/四倍之。鸡/不以/不相当,故/逆;自沮斗/而不以伤,故/退却。从容/以定/其气,多方/以图/其间,掩//所不备,攻其/所不能,顾//其胆,使/不复振。夫/岂直/悍勇矫敢哉?厥/亦有/胆智焉,季路//所以/饰而冠也。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计/不出/此,而/不羞/走者,何也?汝//不忧夫/摩空之雕,俯///汝技,汝/不血肉乎?

【注释】 ①淬砺:磨练砥砺,准备再战。②浃晨:次日早晨。③奄:突然。④距:鸡爪。⑤戾足:犹翻足,举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虞不获                虞:担心

B.鹤喙其冠而举之          喙:用嘴啄击

C.趣其后距                趣:通“促”,逼近

D.掩其所不备              掩:掩盖

【参考答案】D。(乘其不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虞不获                虞:担心

B.鹤喙其冠而举之          喙:用嘴啄机击

C.忽然从后奄至            奄:突然

D.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    逆:迎接

【参考答案】D。(A项“虞”,担心,忧虑。B项“喙”本义当“鸟兽的嘴”讲,这里依语境讲成“用嘴啄击”,名词作动词用。C项根据语境猜知当“突然”讲,讲得通,应该是对的。 D项“逆”当“迎战”讲,不是迎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写鸡鹤搏斗,鸡三斗三败,写法并无雷同。“冠血涔涔流矣”,生动形象,鸡惨败之状如在目前。

B.鸡与前一只鹤角斗失败后并不气馁,而是细致周到地观察后一只鹤疏忽之处,一举偷袭成功,使鹤藏匿于树林中,不敢轻易出来活动。

C.鹤的身高、体重、力量都是鸡的数倍,但鹤受到打击后不能振作,不以逃跑为耻,最后不能战胜鸡。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鸡鹤决斗鸡反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了弱小者可以凭借勇’敢和智慧战胜强大者的道理,也对怯懦少智一味逃跑者提出了批评与警告。

【参考答案】B。(“观察后一只鹤疏漏之处”表述有无误,应该是“前一只鹤”)

4.用“/”给文中加划线的文字断句。(3分,对两处给1分)

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

【参考答案】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3分,对两处给1分)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败遁/愈甚。(2分)

②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4分)

【参考答案】(1)鸡又采用之前的方法攻击这只鹤,这只鹤败逃得更厉害。(2分,“复持”“遁”各1分)

【参考答案】(2)那两只鹤,只要挺直站立不退缩,一只鹤足以迎战十只鸡也没什么困难的。(4分,“但”“植”“逆”各1分,句意1分)

 

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不为置敌偶,不辨其能斗与否也。

  (2)已复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趣,羽离披散坠。

 

【参考答案】 (1)由于没有为(它)置养匹敌的对手,不能分辨它是否能斗。(给分点分别是“为”的省略宾语“它”,“敌偶”的翻译,“辨”的翻译)

(2)一会儿仍和前面一样,被鹤踩踏,(由于)被多次啄到翅膀,(鸡的)羽毛分散、掉落。(给分点是:“已复前”的翻译,被动句的翻译,喙”的翻译)

 

【参考译文】我坚持天不亮就起床诵读经书,但是担心自己做不到。有一次家里的小孩买了一只鸡,买的时候还很小,养了很久才能够打鸣。但是不给它弄个对手,还真不能分辨它是不是能够搏斗。园丁领来一只驯养好的鹤,鹤在庭院中自在的饮水啄食。鸡开始的时候藏起来不敢靠近鹤,接着与鹤一起吃食就稍稍亲近了些,接着又好像(因为争食)起了争斗。鸡突然跳起来与鹤搏斗,鹤叼住鸡冠把鸡提拎起来,甩了几下扔到地上,鸡冠上的血流不止。鸡又鼓动翅膀飞起来,高度与鹤平齐,但是不能突破鹤嘴的防御,鹤又叼住鸡翅膀把它举起来,又甩来甩去不肯松口。小孩把它们分开时,鸡还竦着身子跃跃欲试准备再战。接着又和前面一样对鹤发起了攻击,这一次被鹤踩住,叨了翅膀好几下。小孩怕它就这么被鹤弄死,就把鸡抱走,让它栖息在别的地方。

次日早晨,鹤又在庭院中觅食,鸡藏身于松柏之间从后面偷偷的接近鹤,使鹤受惊没有时间回头只顾一个劲的朝前逃跑,鸡就追着鹤,鹤跑的越快,鸡就追的越卖力,一直追到鹤跳进水里躲着为止。第二天,园丁又把雄鹤抱来,这可是一抬脚就能踢倒小孩的(大鸟)。鸡又采用之前的方法攻击这只鹤,这只鹤败逃得更厉害。从此以后鹤就藏在树林里,四处侦查,看来只有逃走得份了。

唉,鹤的个头比鸡高五倍,体型比鸡大三倍,力气比鸡大四倍。鸡却不以条件不对等就认输,不因为战斗受伤就退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多方寻找机会,乘鹤不备,攻击鹤的弱点,看来是吓破了鹤的胆,使鹤不能再振作起来。这难道仅仅是因为(鸡)凶悍而果敢么,这也是有勇有谋啊,所以子路用雉鸡的羽毛来装饰头冠啊。那两只鹤,只要挺直站立不退缩,一只鹤足以迎战十只鸡也没什么困难的。想不出法子,还不羞愧的逃走,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们这些鹤就不担心天上的老雕飞下来破了你们的那点防身手段,把你们变成口中的血肉之食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

【注】 ①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乐景衬哀情也可)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意思答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①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

的画面。(2分)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

者唤船等。(3分)

 

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眼前江山如画,使诗人联想到中原故土战火纷飞,国土沦丧,深感自己人近暮年,闲居田园,无法挽救国家命运,不由感伤自怜。(3分)

第二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结尾,(1分)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1分)

第三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1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曹操想要除掉武艺超群的马超,于是就给韩遂写了封信,将信中的一些“紧要处”用笔涂掉。信中的那些涂抹引起了马超的怀疑,他认为韩遂与曹操之间有秘密交易。后来曹操又使用其他小手段加深了马超的疑心,终于马韩反目成仇,并大打出手,曹操坐收渔利。(《三国演义》)

 B.虽然吴荪甫和杜竹斋是“至亲”关系,但吴并未把杜看作可信赖的“知己”,只是表面假装对其推心置腹深信不疑,而杜则多疑贪利,狡猾心毒。在吴碰到困难时,不惜落井下石。杜的行动,无疑是对吴荪甫遭到彻底覆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子夜》

 C.“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你们看着吗。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这两句话是觉新说的,他所说的“叛徒”是弟弟觉慧。觉慧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的悲哀,但他知道觉慧是强留不住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家》)

 D.堂·吉诃德第二次外出当游侠时,他劝说农民桑丘·潘沙做仆人,并允诺将来封他做海岛总督。桑丘家里很穷,正想出碰碰运气,所以虽然当仆从是不赚工钱的,但也答应了。于是桑丘骑着堂·吉诃德送给他的那匹瘦马,跟着他出发了。(《堂·吉诃德》)

 E.欧也妮偷看了查理写给朋友的信件,更加引起她对破产的堂弟的同情。她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堂弟作盘缠,查理回赠给她一个他母亲留给他的镶金首饰盒。他们私订了终身,欧也妮表示一定要等他回来,查理也表示了同样的决心。然后,他便启程到印度去了。(《欧也妮·葛朗台》)

【参考答案】(5分)B D。(B吴荪甫把杜竹斋看作可信赖的“知己”,对其推心置腹深信不疑。D.当仆从是赚工钱的,堂·吉诃德没把那匹瘦马送给桑丘,桑丘骑的是自家的驴)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宝黛初会”时的情景。

【参考答案】(1)宝黛初见,两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1分)宝玉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等情况,因看到黛玉“眉尖若蹙”,便送她“颦颦”二字。(2分)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闻知黛玉无玉,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将玉摔在地上,令黛玉十分不安。(2分)

(①都觉得似曾相见②宝玉为黛玉起表字③宝玉摔玉,黛玉不安。)

(2)简述金钏儿死后薛宝钗的反应,以及薛宝钗是如何劝慰夫人的。

【参考答案】(2)简述金钏儿死后薛宝钗的反应,以及薛宝钗是如何劝慰夫人的。

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听到消息急忙撇下袭人,(或者答,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奇了”)跑来夫人处来安慰她。(1分)她明知是夫人逼死金钏儿的,却说金钏儿是失脚掉进井里面去的,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3分)她还劝夫人不必十分过意不去,多赏几两银子也就算尽主仆之情了。(1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

9.阅读下面的《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6分)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①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远行,行者必以赆②,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①兼金:好金,多指黄铜。②赆:临别时赠送的礼物。③未有处:指没有理由接受礼物。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臻认为,孟子对于各国国君的馈赠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这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他推论孟子一定有做错的地方。

B.孟子之所以能够接受宋君的馈赠,是因为他需要远行的盘缠;孟子之所以能够接受薛君的馈赠,是因为他要购买防身的武器。

C.齐国、宋国、薛国的国君都曾送金给孟子,其中齐国送的最多,孟子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钱的必要,所以不愿意接受。

D.孟子对待别人的馈赠是很有原则的,他既不贪图钱财,也不故作清高,体现出真正的君子风范。

【参考答案】(1)C。孟子之所以不接受齐王的馈赠,就是因为齐王想收买他。

(2)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结合上文中的例子,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2)答案示例:孔子认为富有和显贵是人人所盼望的,(1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取,就不能接受接受(君子要取得富贵,就要坚持正道)。(1分)//孟子之所以不接受齐王的馈赠,就是因为那些馈赠是不正当的,齐王是想收买自己。(1分)

【参考译文】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馈赠上等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在宋国,君馈赠七十溢您却接受了:在薛邑,君馈赠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前些日子的不接受是对的,那么现今的接受就不对了;如果现今的接受是对的,那么前些日子的不接受就不对了,夫子在这两者中必居其一。”

孟子说:“接受和不接受都对。在宋国时,我准备长途旅行,对出行的人必定要送盘费,宋君说是馈赠盘费,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邑,我有戒备之心,薛君说得知我要有所戒备,所以送钱给我买武器,我为什么不接呢?至于在齐国,就没有理由。毫无理由地馈赠金钱,就是收买,君子哪能用钱来收买呢?”

                                                        

五、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书法艺术的形成,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使用的一个漫长渐进过程。秦汉以前,主要是文字的创制、字体变化和定型过程。这一阶段使用功能起主导作用,书写技法服从和服务于文字的社会应用,以准确合乎字法为首要标准。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使文字从多样走向一体。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迅速形成的时期。以篆体为主的古文字被扬弃,隶、楷、行、草书体产生并定型,文字的社会应用功能基本解决,人们开始在统一文字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探索汉字书写的技法技巧,以追求视觉美的艺术效果,“意在笔前”、“神采为上”的艺术观念应运而生。进入唐代,伴随着贞观之治带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书法艺术的实践与理论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唐以后历代,由于书法艺术已经高度成熟并融入社会,因而一直在继承中发展。综观书法艺术形成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字的美学基因与存在形式,毛笔、纸、墨等特殊的书写工具,古代工艺美术相互影响,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社会对文化艺术的强烈需求,书法所包含的精神文明和文学内涵等诸多因素,共同为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主客观条件和保证。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使得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严格地讲,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笔画线条造型表现的视觉艺术。精美的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对象和欣赏主体。在这里,书法的线条必须是汉字笔画,只有这样,书法才能与绘画中的许多因素有本质区别;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汉字字体(篆、隶、楷、行、草)存在的意义和识别法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汉字是中国特殊文字的符号意义。书法作为中国特殊的艺术形式,绝不能背离“汉字笔画线条”的特定要求。书法艺术的目的,主要是运用笔画线条的丰富变化和巧妙结构,来传达书写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意识和美学追求,从而达到以线传情,以字表意的艺术欣赏效果。

任何艺术都有特殊的技法技巧,从而使这种艺术的表现力达到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境界,才能产生出欣赏、共鸣,感染的艺术吸引力。书法艺术的技法是一个成熟的系统,包括执笔、用笔、结字、章法,以及对书写工具的使用、驾驭的方法。书法技法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际操作问题,由于其中包括许多视觉以外的技巧要领运用,因而常人看起来很“玄”。同时,书法艺术又不纯粹只是实际操作问题,还受书写者的世界观、精神状态、知识水平等方面影响。因为文字和文学的知识性、思想性,使得书法审美受到人的社会意识、世界观和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强烈制约,并具体影响到书法艺术创作的风格特征和品格。所以,书法艺术需要书写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10.下面有关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B.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从文字的社会应用功能到艺术功能的过程。

C.书法艺术包括许多视觉以外的技巧要领运用,是实际操作问题,无关乎理论。

D.书法艺术需要书写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是因为人的文化素质等因素制约了书法审美并对书法艺术创作的风格产生了影响。

【参考答案】C。(偷换概念,陈述对象应是书法技巧,而非书法艺术)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朝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

B.唐代社会全面繁荣,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以后历代书法尽管在不断发展,但再也无法超越唐代。

C.书法艺术的技法包括执笔、用笔、结字、章法,以及对书写工具的使用、驾驭的方法,所以它的实践性很强。

D.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的条件是多样的,其中统治者对书法的重视在客观上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如唐太宗、唐玄宗皆精通书法,宋徽 宗赵佶更是创造了“瘦金体”流传至今。

【参考答案】B。(原文说“唐以后历代,书法艺术已经高度成熟并融入社会,一直在继承中发展”,并没有书法艺术在走向没落之意)

12.“书法作为中国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特殊”表现在哪两点?(3分)

【参考答案】①以汉字为基础②以笔画线条造型为表现形式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我 没 有 病

侯发山

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转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感觉好极了。

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没有去接。电话固执地响着。他这才拿起听筒,只听有人说道:“局长,下午开会学习不?”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不开会!整天开会学习,有什么好开的?”说罢挂了电话。

这时,“梆梆梆”有人敲门。他应答了一声,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进来了。他说:“大爷?你有什么事?”

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我来报销医疗费,跑了好多趟了,财务上不给报销……我来一趟不容易,你看能不能给报了?都好几年了。”说罢掏出了一沓子单据。有这事?岂有此理!他说:“大爷,总共多少钱?”

老人颤抖着手把单据递给他:“局长,不多,只有四百多块钱。”他拿起桌子上的笔“刷刷”签了几个字:“同意报销!”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人前脚走,后脚就又进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中年人看了他一眼,疑惑地说:“你是新来的局长?”他点点头:“是啊,你有什么事?”

中年人讪笑了一下,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递过去,说:“局长,听说咱局里要改造办公楼,这是一点小意思。等我把工程承包到手……”他没有接红包,气呼呼地说:“闭嘴!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你的钱有何用?你真有钱去捐给四川灾区的孩子。”

中年人手足无措,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作秀。

他用手指着门,厉声说道:“你给我走,别说没工程,就是有工程也不给你这号人……”他知道,工程一旦给这种人做,绝对是豆腐渣工程。

中年人悻悻而去。

这时候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哥哥,你答应给妹子装修房子,怎么还不行动啊?”他不动声色地说:“你是谁?”“我是‘睡美人’舞厅的红红啊?你把妹子给忘了?上次我过生日,你送我一条金项链,你忘了?”他冷冷一笑,然后悄悄说道:“我老婆在这儿呢,惹恼了她,有你的好日子过……”

他刚挂断电话,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大哥,今晚我请客,在老地方,‘醉仙楼’酒店……”他打断对方的话,说:“我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因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说罢他就挂断了电话。对方肯定有求于他,要不然不会叫他的。可是,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恨恨地看了电话机一眼,伸手把线给拔了,顿时,电话成了哑巴。这时候,突然闯进来几个医护工作人员,上前把他给制服了。    

 其中一个医生说:“想不到你跑到了这里,走,给我们回精神病医院去。”

他挣扎着:“我没有病,我没有病……”

这时候,办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都好几年了。”老人进屋后“怔了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

B.“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

C.本文以“我没有病”为题,点明了矛盾冲突的焦点——谁有病,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惕。

D.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E.小说中的“局长”只是病态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使读者真正认识到了究竟是谁已经病入膏肓。作者在嬉笑怒骂间,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思考。

【参考答案】(5分)AB。(A老人怔了一下的原因是,“他”客气地问了一声:“大爷,你有什么事?”让老人感到少有的温暖。 B.纵观全文,作者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暗示主人公的真实身份。)

14.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4分)答案示例:(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1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他”以及“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6分)答案示例:①小说主人公,他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个灵魂健康的人;那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他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家伙,作者用他来隐喻社会中的病态现象。(4分)

② 联系现实略。(2分)(注意:谈自己的看法时,考生可以从现实入手,首先分析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他们的表现对社会的作用或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在分析结论时,应与小说的主题保持一致。)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刘半农①: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又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于是,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注】①刘半农(1891—1934),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陈独秀和胡适作为 “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她”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参考答案】(5分)BD。(B无因果联系;D“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说法不当,从文中看,他虽然所学颇杂,但却研究颇深,成就颇大。)

14.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4分)

【参考答案】(4分)答案示例:①他在巴黎留学时指挥众人作乞讨状照相,征求方言时挨骂等事例表现出他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的特点。②他嘲讽为他送别之人、嘲讽考试院院长等事例表现出他不通世故、胸无城府等特点。③他采访名妓赛金花调查民俗等事例表现出他治学既认真又不失灵活等特点。

(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每点含事例1分,形象特点准确概括1分)

15.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6分)答案示例:同意。(1分)从为人处世来说,做人当然贵在正直诚实,但还需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善于与别人处好关系,否则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如在为他送别的宴会上,他讽刺文友就不太合适。从治学上来说,爱好广泛是一件好事,但不宜过杂,因为这样往往很难出成果。如果他的爱好不是如此广泛,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5分)

(也可答“不同意”,从做人方面来说,可以谈耿直坦率敢作敢为是做人的宝贵品德;在治学方面,可以从他取得的成就方面来谈“杂”的好处。)

                                                                    

六、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个错别字,划线成语中有个用错的,还有一个病句,分别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欣逢您四十华涎,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1)错别字        改为         

(2)成语              改为           

(3)病句                改为         

【参考答案】错别字:“涎”改为“诞”

成语:“首当其冲”改为“一马当先”“中流砥柱”

病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

改为“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记者发现,教师节前夕,有网络商家推出价值138888元的水晶碧玺等“天价礼物”。

材料二:送花也成为不少花店老板的“主推”项目,如35000元的9999朵玫瑰等。“让全办公室的老师羡慕”——这是某鲜花商家在淘宝网上打出的口号,不过从记录和收藏来看,似乎无人问津。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参考答案】(1)教师节/网上/贵重(奢华、天价)礼物/遇冷。

教师节网上贵重礼物不受欢迎。

 

(关键词:教师节、网络商家、贵重(天价)礼物、无人问津)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

【参考答案】(2)观点一:送自制礼物最合适。

观点二:创意和温情是最好的礼物。

观点三:要抵制送礼的庸俗风。

【示例】(我认为)送自制的礼物最合适。//教师节是一个尊师重教的节日,送礼物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是应该的。//礼物不在贵,在学生的心意。甚至一声“老师节日快乐”也是一份礼物。//送礼的方式很多,应该选择最朴实的最有创意的。一件签满全班同学名字的T恤送给老师,老师会更高兴,因为这是最真诚的祝福。

(让心到达就可以了。)

                                                                        

七、写作(7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眼睛达不到的地方,让心到达。请以“让心到达”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注意“眼”与“心”的关系;(2)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审题指导】本题型属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既要思考题目的关键词语,也不能忽视提示性材料。

从题目看,须思考“心”指什么,到达何处,为什么要让心到达,怎样到达;从材料的提示看,须思考眼睛达不到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眼睛达不到的地方;思考“眼”与“心”的关系。如此,便可想到,“眼睛达不到的地方”或许是幸福,或许是理想,或许是道德境界(社会的诚信、公平、正义),或许是真理,或许是科学发现……“心到达”自然是心驰神往的想象憧憬,重拾难忘的往事,思想的探索……  为什么“眼睛达不到”而要“让心到达”?或许是李商隐因羁旅他乡而憧憬“共剪西窗烛”的幸福团聚;或许是陆游因遭政治排挤报国无门而追寻“铁马冰河”的梦境;或许是屡遭贬谪,看不到现实希望的苏轼,让自己的心在“江山清风”、“山间明月”中放浪形骸;或许是马丁·路德·金因黑人遭受种族歧视的迫害而呼唤着黑人的和平自由的“梦想”;或许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因科学的局限而向往着嫦娥奔月;或许是古今中外无数如房龙笔下的“漫游者”,在“守旧老人”的专制统治、思想禁锢,愚弄百姓的“无知山谷”中勇敢地探索、寻找幸福的未来;或许是居里夫人在现实中看不见的元素中,用思想,用行动去发现提炼新元素“镭”……从“眼”与“心”的辩证关系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以“心”辅“眼”,用“心的到达”来慰藉“眼前的渺茫”,来增强对未来的信念。否则,富士康的悲剧则不可避免;从发展眼光看,以“心”引“眼”,“心的到达”将会引导人们去追求新的境界,带来眼的到达。由此可见“让心到达”所闪耀的是追求真、善、美的思想的光辉,是勇敢、执着、乐观的精神力量。

●礼轻情意重——让心意到达

●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爱到达,温暖你的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友情飞越万水千山,到达你心里。

●作任何事情都应该用心去做,让心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