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科研中的真理观与价值观值得借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58:32
钱学森科研中的真理观与价值观值得借鉴  刊发时间:2010-04-19 18:30:13 《科学时报》  [字体:大 中 小] 

  真理观讲的是真假、对错,回答的是“是”和“非”的问题,所追求的是知识、智慧;价值观判断的是好坏、善恶、得失问题,所追求的是利益、效能。

  钱学森对我国火箭、导弹、卫星发射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就是将科学研究中的真理观、价值观有机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19世纪下半叶,在理论和应用 研究两方面德国突飞猛进,相继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据科学史家统计,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6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就达到了202项。德国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领域涌现出了不少的大师。”(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397页)

  “19世纪末期,数学界就数学的发展走向出现了两种极其对立的学派观点,最具代表的是当时的科学大家,应用数学发明人克莱因(geheimrat felix klem)和纯粹数学巨匠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之间的讨论。

  “克莱因强烈主张数学与实际工程要结合起来,并认为,所有伟大的数学家都知道应如何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而这种观点又是希尔伯特和其他数学家所反对的。为了确保自己的这种想法能够实施,克莱因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设立了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讲座职位。在哥廷根大学执教的这段时间内,克莱因的观点对冯·卡门生产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他后来在亚琛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致力于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动力源泉。”(f·马勃〈frank e.marble〉《追寻钱学森建所理念的来源》,《科学时报》2005年12月7日a4版)

  钱学森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后敏锐地感觉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在该学院的最后几年密切关注着如何将严格的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问题。

  钱学森进而提出,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体系——工程科学(后改称技术科学)。1947年回国探亲期间,他以《工程和工程科学》为题,就工程科学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在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作了讲演。如果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推演工作,而是一个非常困难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内容本身也成为人们知识的一个新部门:技术科学。它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互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是为工程技术服务的一门学问。” (钱学森,《论技术科学》,《科学通报》1957年)

  后来,钱学森创建了技术科学方面两门新的学科:“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可以将钱学森发表的文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性的工作,另一部分是应用性的工作。前者是推进一个领域的基础科学,后者是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工程问题。例如《可压缩流体亚声速和超气速混合流中的“极限线”》、《超级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高超声速流动中的相似率》,这几篇论文对于航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另外一些文章,《可压缩流体亚声二维流动》、《风洞中收缩锥的设计》、《超级空气动力学中的风洞试验问题》,处理的是在工程或制造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追寻钱学森建所理念的来源》)

  1956年1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务会上,钱学森清晰地提出了力学研究所将成立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物理力学、化学流体力学、自动控制、运筹学7个研究室。为新中国的力学学科建设以及独立自主地创造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技术,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钱学森对科学研究中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运用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