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你我他---人生64个怎么办(31-35)--无痕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3:09
 

31 当你老是交不到好朋友的时候怎么办?

不像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那样让人不可捉摸。

在人类社会当中,是先有人,然后有夫妇,有父子。有了社会各式人等之后,才有君臣,上下。

然后,再有友谊,礼仪。

《易经》说,人与人的交往,先是感应。而且说这种感应,是无心的,不是处心积虑要去交往谁,古代叫咸。有了咸之后,第二步是爱慕,谦虚的追求,诚意使对方喜悦感动。于是,就成了好朋友。

感应伟大。因为感应产生爱。

天地感应而生万物;圣人以诚信感应万民,天下就太平;所以说,青年男女,相互感应,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繁衍后代,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至于交朋友的结交,感应是信息,之后诚信就是基石了。

如果说感应是一个朋友间的银行,那么存入的是诚信。存入的诚信越多,朋友间的友爱就越浓。

《易经》里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说感应的。一个是说山与水的。两个都很有意思。

如果你对一个人感应了,但刚刚开始,像是一个脚拇指感应,那时候还不能前往。因为一个脚拇指想动,并不足以指挥全身,所以,虽然感应了,还是不能动。(这个拇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是指地位在最低下的时候,人微言轻,那个时候,你虽然有感应,但也没有用。只是刚刚开始,还不到积极行动的时候。)

但这种感应到脚肚子了,虽然还不足以指挥全身,但已经比原来有力量了。这个时候,还不可以妄动,不可强求。因为感应还不是很深。(交朋友,不可强求。)

如果感应到了大腿,那已经很有力量,可以行动了。但《易经》说,还是要静观一下,不要急,不要盲目跟随别人,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主见,更容易交上朋友)

等到感应到心了,这下可以交往了。但这样一来的交往,还是不能有私心,要坚持纯正,才会吉祥。(不要有很多相法,无私才能交友,无私交友才长久。)

如果再往上,发展到用嘴,用甜言蜜语,也就过了。《易经》说,以动人的言语,取悦于人,使其感动,根本缺乏诚意,这是小人的行为。

另一个故事,是说山上有一个泽。上方泽中的水向下渗透;下方的山,因吸收水分而滋润。相互感应沟通,使泽更清澈,使山更美丽。

其实,人同山一般。虚心接纳他人,毫无成见,广泛与他人感应沟通,会使自己更加完美。

老子认为,能看到世界的“无”,比看到世界的“有”重要得多。天下的人都要回到同一地方去,只是我们各自的路不同罢了。目的一致,人的思虑却是千百种。太阳去了月亮来了,月亮去了太阳来;冬天去了春天来,春天去了夏天来。过去一步步退缩,未来一步步延伸;而人的生命却有限。你思虑什么?小心眼什么?

“有”的深处,站着一个“无”,只要我们稍稍疏忽;

“无”的背后,也站着一个“有”,只要我们真诚拥抱。

无,就意味着更大的有,只要我们虚怀若谷。比如说,我现在还没有朋友,只要我真诚地接纳,明天也许就会有;如果今天我已经有了朋友,但我付出的真诚太少,也许明天就不会有了。

今天有了,并不等于明天还有;

今天没有的,也并不意味着明天没有。

我们失望什么呢?我们骄傲什么呢?

我们要做的,是心地光明,虚怀若谷,顺从温柔,坚持原则,排除私心。

只要我们做到了,我们就会朋友遍天下。

32 当你总是不能持之以恒怎么办?

持之以恒是成功之本。

没有持之以恒,成功便打了折扣。

最初的持之以恒,以及恒久,是指夫妻之道的。《易经》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古人认为,感应不能长久,像闪电。男女之间的感应时期,一般男的在女的下方,女尊男卑,所以感应期是不长久的。夫妻之道呢,是男的在女的上方,男尊女卑,是正道,是常理,所以是长久的。

现在的女同胞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

但有意思的是,千百年来,还是这个样子,恋爱时期,一般都是男的顺着女的,女尊男卑,结婚了之后,就反过来了,男尊女卑。男人先前的那些温良恭让全没了,一下子“男人的嘴脸”全露出来了。

《易经》说,无论是谁,只要有恒,坚持自己的意志,就能亨通。

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一般都怀疑自己。

一是怀疑目前的定位,二是怀疑自己的正确性。

持之以恒的东西,一定得是正确的。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正道”这么一个词。毛泽东说过,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是最为重要的东西。《易经》说,日月长存,普照万物,是日月巡着固有的轨道运行;四季不断,生成万物,是四季循环自然法则。正确,才能长久,才能持之以恒。

《易经》里说了一个故事。狩猎的时候,假如你选的位置不正确,即使你坚守,也不会得到任何擒获。

正确的东西,才值得持之以恒。

知道是正确的东西之后,就要坚持。

上进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安于本位,不能坚守固有的德性,往往会蒙受羞耻。原因是不能安于本位的人往往没有把事情做好。尤其是自己的德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守。德行都没有了,那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孔子在《论语》的“子路篇”中也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一个人持之以恒的东西,首先是德行。没有德行,你就要承受羞辱。

有时候,你要持之以恒,但别人不让你持之以恒。

因为别人认为你不适合。比如说,在某一个行当,某一个岗位,你认为你最合适,而人家认为你不合适,这是一个盲点。

有过打工或者工作经历的人都有体验,坚守柔顺服从德行的人,总是能够长久。

所以说,有柔顺服从的德性,一般能持之以恒。

但柔顺服从,也是有原则和立场的。

《易经》举了一个例子,但现在看来是不合适的。他说柔顺服从的妻子是正道,坚持这一纯正的德性,会吉祥;但对丈夫来说,是不应有的德性。身为丈夫的人,衡量事理,应当以正当与否为依据,不能以服从为美德。

它的意思是说,立场不同,所以坚持的德行也不同。

即使是正确无比的东西,也不能够强迫人家接受。强迫人家接受的东西,都不会持之以恒。因为还没有变成人家自觉的行为。

毛泽东当年有两句话很出名。一句是菩萨是群众自己立的,搬走它也得靠群众自己。另一句是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

要持之以恒,一定要变成人的自觉。

不停活动,相互助长,可以持之以恒。

就像风与雷,雷承风而行,风因雷增强。

雷厉,风行,都是持之以恒不可缺少的。

33 当你遇到小人怎么办?

虽然你有救世之心,但如果你的上方或下方有小人在伸张的时候,你必须退避。

远小人,不是逃跑,而是保持自己的纯洁,用自己的德行与他保持距离,让他不能接近你。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他既然不是你的同类,久而久之,他也就“另谋暗算”了。

《易经》说,山高天退,山不论多高,也不能接近天。我们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远离小人,但也不能憎恶小人,而是严于律己,以使小人不能接近。

远离,其实就是退避,隐遁。

但人,为什么要退避?尤其是正确的人。

《易经》里有一句很有深意的话,“物不可以久居其所”。你见过哪个物体能久居其所的么?肯定没有。因为世上没有绝对永久的东西。

你要进场了,坐在位置上,但你有一个时候得退场;

你要工作了,坐在办公室,但你有一个时候得退休;

你要入伍了,守在边界上,但你有一个时候得退伍...

狂风怒号,狂风总有息的时候;霜雪飘飞,霜雪总有停的时候;大雨滂沱,大雨总有止的时候...

冬天过去了,霜雪也就隐遁了。

太阳出来了,大雨也就隐遁了。

某君逝世了,某群也就隐遁了。

隐遁,退避,是一种自然法则。

《易经》教你一套完整的远小人的方法。

当小人的势力伸张,小人十分得势的时候,正直的人就会逃避。如果你逃避落后了,当然危险。但这个时候,你不采取积极的行动,隐忍等待时机,是不会有什么灾害的。

在与正直之人不利的小人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柔顺地和从众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团结大多数,就不会有事。这种团结,好像用金黄的牛皮捆绑在一起,牢靠,有力量。

如果应当与小人了断的时候,你迟疑了,陷了进去,那就像得了疾病,感染病毒了。这个时候,需要自养,伺机脱离险境。

但应当摆脱的时候,你毅然摆脱,那当然大吉。为什么大吉呢?因为这种决然,小人是做不到的,小人会患得患失,考虑这考虑那。而你没有,所以大吉。

电影《南征北战》里有一句话,那是动员群众撤退家乡的,大家舍不得离开,但那位指导员说:我们今天的后退,是为了明天能大踏步的前进!

话之感人,情之难舍,然人过目难忘。果真,几个月后,部队就反攻了,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从原来的地方又向前方胜利挺进。

古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你在小人的包围之中,你不能像那些隐士一样,超越世俗,隐入丛林,云去云往的话,你就要坚持正确,刚毅,中正,隐遁于世俗中。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退避,不是消极。退避是一种智慧,应当退避的时候,就应当退避。不与小人争一日之长短。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就是斗争。隐忍等待时机,也是斗争。积极对抗,徒然造成伤害,那是毫无意义的。

但也无需违言,遇到了小人,虽然有智慧,但也是一种无奈。

阴长阳消,小人得势,君子不得不退避。

硝烟弥漫,大势已去,壮士不得不退避。

摆脱所好,断然离去,智者是主动退避。

退避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但同时也是一种无奈。。。

34 当你壮大了怎么办?

壮,表示盛;大,表示阳。

老子说:自胜者强。

真正的壮大,不在于胜过他人;而在于克制自己。

怎么克制自己?老子没说,孔子说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实践礼仪,不舍乎礼仪的事不做,这是壮大的开始。

壮大的时候,有一句话不能不记,不能不理解。这句话是“大者正也。”这句话应该解释为,惟有正,才能大;大了;必须正。但这句话有歧义,它容易让人理解为“大了,就正;大了,代表正”。

所以,壮大之后如有不测,就是横暴。

壮大的命运,是一只羊的命运。
壮大了,有力量了,往往会以势压人。就像一只羊,长大了,就用角抵触篱笆,结果羊的角被篱笆挂住,无法摆脱。

《易经》说,羊在这个时候,不是极端的刚强,只是想小试羊角而已,如果迅速改正,还不至于后悔。篱笆被公羊撹溃,角最终挂不住。

羊还要继续壮大,于是不安于现状,到处乱跑。

最后失落在田畔...

为什么走失了呢?《易经》说,位不当也。

如果一个人壮大了,没有正确的目标,没有纯正的动机,必定进入物极必反的阶段,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余年改革开放,数风流人物多之又多。但到了世纪末,还几个榜上有名?

俚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真的怕出名吗?否,出名自然是好事。关键是出了名之后,自己把握不住自己了,用角抵篱笆了;这还不算,最后自己走失了。

但猪确实怕壮。壮了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克服了弱点、缺点和错误的人,自然强大;

让每一片叶子都嫩绿的树,是长青树;

让每一瓣花芯都盛开的花朵,是美丽的花朵。

东方人都知道:树大招风。花艳惹蝶。

很少人知道:真正的大树,不怕风。

《易经》的故事,东方的道德----

一只公羊抵触篱笆,角被挂住,进退不得。

其实,故事想告诉我们:智者不用壮;用壮者,最终不壮。

爬在梯子上,当然比原来高;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也比原来高;爬到山顶上,更比原来高。

但梯子不可能永远在你的脚下,小心下不来;

别人的肩膀痛了,可能要耸动耸动,小心掉下来;

山顶自然高,一览众山小,但高处不胜寒。

能不能壮?

要不要壮?

全在你自己的把握之中。

35 当你想进生的时候怎么办?

晋升的局面,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在古代,晋升是诸侯前进到天子面前,接受褒奖.

如果你想晋升,你先要弄清楚哪些人组容易得到晋升。

《易经》里说,柔顺的人容易得到晋升。就像太阳与大地。太阳普照大地,大地万物柔顺依附。以人事比似,象征诸侯恭顺依附天子。

恭顺是第一关。忠于职守是第二关。忠于职守,将自己领地治理得非常好,晋见天子时,报告地方的政情,得到褒奖,被赏赐许多马匹,一天之中,天子可以接见三次。

晋升当然好,但最初的晋升是最困难的。

在《易经》思想中,无论人与事,最初都是艰险的,不吉祥的;惟有说到晋升时,开始是吉祥的,不吉祥是在晋升以后。

当你在最下位的时候,地位低微,又没有援手,如果前进,往往被挫败。但这个时候,只要你坚持正确,仍然是吉祥的;即或你不能取信于人,但只要心里坦然,面对现实,也不会有灾难。

人在最初阶段,应该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努力干和努力前进,才是道理。

在前进的时候,要注意团结志同道合的人。

《易经》说,得到众人的信赖与支持,本来应当后悔的因素,都消失了。

众人信赖,是由于志向都在向上升进。

在没有上方的援引下,前进会困难重重,开始时,可能是孤立无援,但只要坚持,会有福气。

一朝升晋,你又该怎么办?

晋升之后的第一术是,像初升的太阳,渐次升起,柔和的光芒普照大地和万物,给人家福音,给人家温暖。

其二,既然你有如太阳,你要有光明的德性。用自己优秀的品行影响他人,昭示他人。《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左传》恒工二年中也有:“人君者,将昭德塞远,以临昭百官。”

如果缺乏道德,地位又高,贪婪之性会乘虚出现。这时候官就变成硕士鼠了。《易经》说,像硕鼠般贪婪的人,晋升到高位,即使他行为正当,前途也有危险。原因是这样的人不中不正。

晋升之后,还有一险就是,不再前进,不思进取。这样会自取灭亡。

《易经》说,如果在高位上,不计较个人得失,依然持光明的秉性,继续前进必然有利。

晋升到高位时,就像钻进了牛角尖,回旋的余地就小了。

如果你治下的地方有了乱子,你再设法镇压下去恢复平静,这样虽然一时没有危险,但已经羞愧难当了。治理、建设,才有功,而不是平乱。

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

但郑板桥有一首诗,颇能说明仕途冷暖。抄录于下,对想晋升的人会有好处。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童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