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你我他--人生64个怎么办(11-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19:59
11 当别人不理解你怎么办
现代人说:理解万岁!
古代人说:亨通泰平!
通,就泰。泰,就小往大来。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
一个人,无论他职位多高,荣誉多大,如果他不能走进别人的内心,他都是失败的。别人走不进他的内心,他也是孤独的,痛苦的。
所以古代有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
知己,就是理解你的人。
理解,是人生的糖,是快乐的酵母,是痛苦的解药。
痛苦与痛苦,沟通了,痛苦会变淡。
欢乐与欢乐,沟通了,欢乐会变浓。
欢乐与痛苦,沟通了,欢乐和痛苦都不会变得极端。
天与地,需要沟通。沟通了才有雾雨雷电,才有春夏秋冬,才有繁华硕果。
地与地,也需要沟通。沟通了才知东西南北,才产酸甜苦辣,才有物华人杰。
人与人之间,我们能不沟通么?
如果你不被人理解,那是你与别人沟通还不够。
你的脸笑了么?你心的围墙拆了么?你对别人的祝福与问题传递了么?
美好的世界,欢乐的人生,歌唱的是------
笑脸相迎。心心相印。绿衣信使。万国邮票。热线电话。全球电视......
还有拆了围墙的皇宫!
拿出你的自信,领着你的朋友去浏览你的家园,参观你的事业,甚至展览你的失败,播放你的苦衷。这样,你将会得到朋友的信任。朋友走进你的人生,你走进了朋友的心。
没有自信,没有气魄,你的人生肯定围住篱笆,还养着一条狗。每天都怕别人对你的窥视,甚至怀疑别人要算计你,或者加害于你.......
如果是这样,你是一个家人的话,那么你的家是一个可怜的家;如果你是一个君主,你的国家是一个可怜的国家。
要别人理解,首先自己理解自己。
从头到脚理出自己的诚实。哲人说,一个人首先要诚实。诚实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使朋友相信,二是自己心里坦荡。《易经》的“泰卦”里有一辞说,要想理解别人,或者让别人理解你,都要具备这样的性格与素质:应当包容,果断,光明磊落,刚柔并济,把握中庸。
12 当你心情坏透了怎么办?
汉字有一个“否”,它是“不,不是”的意思。
“否定”与“肯定”,是反义词。否定,即得不到肯定,被人说了“不”,或者“不是”。
《易经》里也有一个卦叫“否”。它的解释是黑暗、闭塞。
人处在黑暗和闭塞之中,肯定心情坏透了。从《易经》的思想中,我们知道:心情不好,源于不顺。
不顺心,所以心情不好。
不顺,源于不通。
在你的身边,样样都不通,样样都不顺,你就感到心情确实坏透了。
但不通和不顺,都来源于通和顺。
因为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极必反,畅通以后,接着就是闭塞了。泰极而否。
所以说,当你不顺或者不通的时候,你应该高兴了。既然物不可以终通,也当然不可以终不通。假如不顺和不通都出现了,那么,离顺和通已经不远了。否极而泰。
正如文学家所说的:黑暗已经来临,离光明还会远吗?
同样道理,不好的心情已经到来,离好心情还会远吗?
这个时候,你去洗一个澡,或者去换一套新衣服,或者出游几天,只要你再迈出一步,心情就会好了。
烦恼是常有。佛教也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为了去掉这些烦恼,因此念珠为108颗,念佛108遍,敲钟108下。有烦恼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认识烦恼的思想和去掉烦恼的方法。
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其实是人生反常的一个时候。这个时候,也许对正直不利。即或你坚守正道,也得不到任何利益。但你必须坚守正道,等待转机。以人事比拟,这个时候,也许是小人得势,君子被斥。
天地闭塞,畅流断,鸟音绝。
冰河底层的鱼儿不再浮头,凛冽大地上的鸟儿不再飞翔,正直善良的人们噤若寒蝉......
这个时候,不透明的空间里,罂粟花也许开了,玫瑰也许调谢了,荆棘也许长高了,乔木也许枯萎了...
这个时候,你可要记住-------------
鱼儿最好不浮头。
鸟儿最好不不飞翔。
《易经》说得更加直白,君子在闭塞的状态之下,应当收敛自己的才华,不可炫耀,以避免小人陷害的灾难。不可追求荣华富贵,以避免遭小人嫉妒。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你回顾自己,检查自己最好的时机。
黑夜来临,你要把灯捻亮;风雨过后,你要把羽翼梳理;
身处低迷,你要检点你的真诚,你的包容,以及你的果断;
大度,是你走进别人心里的通行证;能在别人心里做客的人,无论顺境逆境,你都会得到抚慰的。
这样,便会少有心情糟糕的时候。
已经是黑夜,白天就在眼前。
谁没有辗转过黑夜,谁没有度过冬天?
只要我们宽容,只要我们耐心。
好心情与欢乐人生,就像朝阳,在我们新的一天出现........
13 当你感觉不合群怎么办?
曲高和寡。这是古人说的。
你把调子搞得太雅太纯,喜欢的人就不多了。
孤芳自赏,也是古人说的(并不适合于现在)。
一朵花,如果融入万绿丛中,那真是众绿棒红。如果你孤零零开在那里,没有陪衬,那不是自讨孤寂吗??
人生如曲,也似花。
有一个笑话。说一新上任的领导,就职时他演说,要起用有能力的人,有水平者上,没有水平者下。其实,新领导一点都没有错误,但他当不了几天就下台了。原因是他得罪了一大批。因为在人群中间,拔尖的人只是一小部分,他得罪了大多数。这说明不合群是多么的可怕。哪怕你是正确的,不合群恐怕也行不通。
《易经》强调,人需要“会同”,“和同”。突破闭塞的世界,建设美好的世界,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但怎么样才能与别人“和同”呢?
聪明与刻苦,或者说聪明与恪守职能,是第一重要的。
唐代禅师慧能,当初他还是一个贫穷的以打柴卖柴为生的农家少年。他因听了别人念《金刚经》,有所感,偏出家去湖北黄梅县东山参褐五祖弘忍禅师,弘忍问:你从何处来?慧能说:岭南。弘忍又问:打算到此做什么?慧能说:目的是求作佛。弘忍说:岭南人都是蛮夷没有佛性,怎么能作佛呢?慧能反问到: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别?弘忍听此,知道慧能的聪慧非同一般。大声说道:带他到磨房去!慧能恭敬施礼,后而退出。慧能到磨房后,蹈米磨面,挑水运柴,十分勤奋,后来终成一代大师。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慧能如果不聪慧,他进不了门。你连门都进不了,哪能谈什么与人“和同”呢?进了门,如果不刻苦,不恪守职能,日后顶多也是一个打杂的小和尚,成不了气候。但他努力,身体力行,不仅融入了佛门,突破了原来一偶之闭塞,而且成了一代宗师。
交友也是一样。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资质,人家喜欢和你做朋友;你成为别人的朋友之后,能像慧能那样从最低贱做起,并且卖力,最终你会成为朋友中间的主轴。你有什么不合群呢?
小至个人私交,大到世界聚会,哪一个场合不是努力地“合群”,努力地“会同”?
从原始部落在原始森林中燃起熊熊大火吓跑野兽开始,到风流倜傥开启当代都市的华尔兹的舞灯,从长久切磋的“以巴和谈”,到联合国的圆桌会议,善良的人们,都想走出闭塞,走出黑暗,都想跳一曲世界的圆舞曲...
------光明,温暖,友爱,是人类的境界。
人类在集结。人类在和同。人类在前进。
人类相认的标志是人-----
不看肤色,不辨黄黑白;不问来自哪一宗,哪一派,不问来自哪一方。
信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人类已经踩着的梦!
抚今忆昔,你有什么不合群?
诚然,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择善而友,又是古训。
合群是有选择的。
《易经》说:“同人于门,无咎。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与同门之内的亲戚和同,当然没什么不妥。出了家门,还能与人和同,又有什么可追究的呢?意思是他已经打破了“门户之见”。
但人仅仅是“同人于宗”,停留在宗族或宗派团体的和同上,虽然没有什么错,但也不值得赞扬。因为这与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还相去甚远。
《易经》还说,和同是要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道义、正义和友爱,没有这个,和同无从谈起。
至于个人,始终是要合群的。
《易经》说,有些人远离人群,是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这是他自己的觉悟,他不后悔。但这种孤独清高的人,在别人看来,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得志。
《论语》中有一个故事。说孔子为显示自己的抱负,流浪天下,四处讲学。途中被一个耕田的隐士嘲笑这时候,孔子说:“人不可以与禽兽住在一起,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但我不与人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
这个故事说明,人不可以逃避,也不应逃避。应该积极与别人“和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世界。
不合群,自我清高,脱离人群的态度,并不值得赞扬。
14 当你要做大事的时候怎么办?
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我要做些什么事情?
这很可能是每一个年青人都已经思考过的问题。
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家们宣称:21世纪,世界走向将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世纪。
而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由于加快了变化的速度,我们已经无可挽回地和过去决裂。我们已经和旧的思想方法、思想感情,适应方式决裂。我们已经认定了一个崭新的社会阶段,朝着它迅跑。
英国的社会家则告诫人们:变化速度不断加快,而能够做出响应的速度却不能相应加快,这就使我们接近或跨过那道门槛的时候,失去控制。
纵观世界大家们的宏论,21世纪给人们带来的迷失感、身心失控、以及精神病态,将比任何时候都严重得多。
在这个时代,要做的大事,首先是改变自己。
学会化躁动宁静,化紧张为松弛,化执迷为开悟,化愚笨为敏锐,求得自己的身心平衡与健康。
以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面对人与事,是做大事的基点。《易经》说,你要成就大事业,要做大事,要有一个迹象。这个“象”,是内心光明,兼备刚健与光明的德性;二要心怀群众,有相互呼应的理念结构。
从个人的修养而言,得意不可以忘形,不可骄傲。
《易经》说,一个人在起步阶段,不会大有收获,不至于产生因骄傲而造成的过失;但小得成功也会得意,得意就会忘形。得意忘形以后,个人的东西就外露,好东西不装在车厢里面,前进起来,就会出事。
《易经》崇尚收敛,不崇尚张扬。要把自己的智慧装在肚子里面,像没事的人一样轻装前进。同时,你要善于礼贤下士,还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比如说,公侯朝见君王,君王赐予饮食,得到待遇,这是常礼。但一个小人,就不应该得到这种恩寵,如果得到了,就是一种灾难了。
要做大事,还要有一种聪明。这种聪明叫“自我抑制”。
没有能力的人,想不到要做大事。想要做大事的人,势必已经有一定的能量,如果这个时候不够谦虚,盛气凌人的话,就会酝酿危机。因为“盛极必危”。做大事的人,应当有明辨这一道理聪明。
要做大事情,还要“恩威并施”的准确含义。
《易经》的思想,一贯都强调柔顺谦逊,取不偏不激的态度。说如果你在一个尊贵的位置,又有这种品质和态度,你一定会大成功。
温柔和给予,是拥有的前提。
太阳温暖了地球,太阳最拥有:拥有庞大的太阳系和太阳系里的万千变异。
月亮温柔着地球,月亮最拥有:拥有世人的慨叹和圆满的颂词。
篝火温馨着人类,篝火也拥有:拥有人类的渴望与光明。
母亲抚爱儿女,母亲也拥有:拥有人间的亲情与尊敬。
惟有在要做大事这个立场上,《易经》一反常态,强调不能缺少刚毅的一面。过于柔顺,难免纪律松懈,甚至败坏;必须以威严来维持秩序,恩威并济,才会吉祥。
所谓威严,并不是以冷酷的态度,使部下经常提心吊胆,而是以平易的态度,使人在不戒惧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威严。
如果能这样,以谦虚克制自大,以诚信沟通同志,以威信确保纪律,以善意对待部下,不亏不满,使人心悦诚服,那你就可以做大事了。
15 当你特别得意的时候怎么办?
当月亮不圆的时候,它可以慢慢地圆起来。但圆起来之后,它就要开始亏了,最后甚至亏损得看不见。
当太阳没有升起来的时候,大地没有光明。当太阳升到中天的时候,就开始西斜了,最后还要跌入地平线。
未圆满的东西可以圆满,但圆满之后又开始不圆满了;没有出现的事情可以出现,但出现了,等到他日到中天的时候,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世间都是这个样子,你说你得意什么?
当你最顺利的时候,你应该想到------
天的法则,月满则损;地的法则,以高填低;人的法则,损骄益谦。
当然,你如果是母鸡,你下了蛋,你可以“咯咯咯”地叫几声。但人们却赞美无花果,说无花果没有扬花就悄悄的结果了。
《易经》认为,谦是一种美德。它说:有伟大的成就的人,不可以自满,必须谦虚。所以《易经》里安排一个“谦”卦。
人得意,容易把自己的路走尽。因为得意的人,内心不知道抑制,外表自然就趾高气扬。既然你已经凸现出来了,不是要“以高填低”吗?社会自然抑制你,你的路不就到头了吗?
你不得意的时候,人家会想到要给你一些得意,你的路自然就畅通;如果你得意,人家就要给你一些失意,让你的路越走越坎坷。
你为什么一定要得意呢?
再者,人一得意,就会自满。满招损,对事业百害而无一益。
有个一故事。说一个很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一位高僧如何如何了不起,他心里不服气。一日,他到高僧那里去,说要拜他为师。高僧听了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听了,羞愧不已。
自满,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像一个杯子,你已经装满了东西,不把杯里的东西倒掉,再好的东西你也装不进下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你还能学到新的知识吗?
《易经》上说,如果你是一座山,你说你是平地。别人不可能相信你说的,依然认为你是一座山。
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在一次会议上说:他的成功,他得出名,是时代使然,并不是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文革之后百废待兴,文学成了人民最关注的精神食粮。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学复兴时代,他写了所以也就成名了。如果说这也算名的话。
作家李国文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推心置腹的,明白的,谦虚的。那个时候有那么多人,为什么都不出名李国文就出名了呢?当然是他自己了不起。他不说别人会替他说。相反,如果李国文在会上拍胸脯说,我李某人怎样了不起,所以我出名了。那听的人就会认为你没有什么了不起,那是时代造就了你。
这就是为人,这就是处事。你得意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想李国文的这一段话?
《易经》上说,人在具备了得意的才华的资本之后,却又不得意,这才是吉祥的。
在能得意的时候,我谦逊了。强调谦虚不是消极的退让,而是我能在上位,而甘居下位,这才叫谦虚。谦虚是一种美德,适合隐藏在心中,而不能形诸于外。
谦虚不能写在脸上。因为它需要共鸣。人家从你的内心中感觉你这个人很谦虚,所以往往感叹:这个人真谦虚。这才是成功的谦虚。
如果把谦虚写在脸上,人家就感觉到你这个人在“装”,用广东话说是“扮野”;于是,你个人家的印象是虚伪而不是谦虚了。
需要指出的是,当你得意的时候,你谦让了,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有更大的出息。
如果一个人,没有地位,没有力量,尽管你有谦虚的名望,仍然不能得志。
如果你有了作为,你谦虚,那才是本质,但也是一种策略,是兵法的极致,是以退为进。《老子》上说,大国对小国谦卑,就能取得小国的服从;小国对大国谦卑,就能取得大国的包容。
谦卑,使你无往不利。
当你特别得意的时候,你也可想想------
花儿,是不是含苞欲放之时最美;
脸儿,是不是笑出敦厚之时最美;
蜂儿,是不是来回采蜜之时最美;
人儿,是不是谦虚柔顺之时最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