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你我他-人生64个怎么办(50-55)--无痕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55:53
 

50 当你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怎么办?

当你处在一个动荡时期,你必须隐忍,必须等待。

这在《易经》中,已经是老话了。

旧的时期已经结束,新的时期正在来临,而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往往会有一个动荡期。

人或家庭,变迁,变动,或者迁徒,都会引起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如果是社会,动荡时期,往往是变革的时期。

变革之后,君王第一件事就是铸鼎。鼎象征革新。《易经》说:“革物者莫若鼎。”鼎是煮东西的器皿,一切生硬的东西,经过鼎的作用,就会变软,变熟,有更新的含义。

而且,古代的君王,铸新鼎的时候,会把法律的条文刻上去,以表示威严。鼎有革新,又有养贤的意思。因为鼎是煮东西吃的。

当然也有敬奉的意思。烧香的那个鼎,就是敬奉先祖先帝的。

新鼎,象征一个新的时代。

个人也一样,你在动荡时期,要有“鼎”。个人的“鼎”,它含义应该是,首先有一个应变的计划,就像鼎上的条文,说到做到。另外,既然是鼎,就应当养一些贤能。也就是说,在动荡时期,应当多交一些智士,请他们帮忙出出点子。

毛泽东就如此。

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一个上下衔接的时期。

好像鼎在煮东西,但还未熟,当然要等待。

旧的东西没有了,新的东西又还未有成熟。你不等待你能做什么呢?

等待着新的东西成熟;想办法使新的东西快点成熟。这是在动荡时期所要做的事情。除此无他。

要想做得好一些,就是要把鼎倒过来,让旧的东西尽量去掉。旧的东西不去,新的东西就不来。

《易经》里说,开始的时候,几个家伙毛手毛脚,把鼎碰翻了,本来是坏事。但此时正是一个除旧迎新的时候,鼎翻了,旧的东西倒出来了更好。

鼎中装满了好东西,但煮的时候,还要小心翼翼,不要有过火的行为,把东西煮得溢了出来。

也就是说,你有才华,但也要慢慢来,不要一下子就把东西倒出来,反而坏了事情。

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有足够的准备,也有足够的能人智士和你在一起,你就得善待他们。

要不,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进化,内部会发生分化。就像煮沸的汤,要有出路,要不就溢满了地。

这时候,你可要想到茶壶的功用。茶壶,为什么有一个壶嘴呢?就是要里面的醇香的茶,顺顺当当地流出来。

《易经》里说,如果你是贤能不被重用,你也要坚守正道,这样,终有出头的时日。

打个不好的比喻,如果你是芳香的茶,总有顺着壶嘴流出来的时候,不必从壶口溢出来

鼎里的佳肴,已经熟了,并且还有美味的汤。

这个时候,动荡已经过去,安定就要来了。如果让几个力气不足的人,把鼎足折断了,美食又盛不出来,弄湿淋淋的一片。这是凶的表现。

你委任了没有能力的人去做重要的工作,结果闯了大祸,这怪谁呢?

动荡的时候,无论用人,还是用己,都要得当。

《易经》告诉我们:才能浅薄,而地位尊贵,欠缺智慧,这样的人去图谋大事,必定能力不足,而又责任重大,就很少没有灾祸的。
当才能不足担当重任时,而去担当了,必然凶险。

《易经》说,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而是才能是否可以胜任的问题。

毛泽东有两句话。一句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一句是引苏轼的话:“高处不胜寒。”就是这样的意思。

知人善任,这是常人常说的。

但知己善任,我们也要自己对自己常说。

我们不能做鼎,去担任革新的主要任务,那么我们做鼎上的耳。

刚毅的臣,得到明智的君,也是相得益彰的好事。

《易经》里还说了一个更通俗的例子。说鼎里的汤,只有大猪大牛的肉,没有山鸡做副菜,味道就不会好。

君子最有本事,出巡四方,没有前后的牵引侍卫,就少了礼节。

所以古人有曰:鞍前马后,必有智慧;前呼后拥,才是蠢才。

能做一些大事情的配角,并非屈才。这是要清楚的。

在你变迁、变动和不安定的时期,你要有变革的思想准备;要储备知识,要起用能人,方能除旧布新。

在这个时候,你需要知人善任。但更要知己善任,自己能做什么,善于做什么,要清楚,不能像不自量力的小人,汤舀不到,还碰翻了鼎,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如果你是一个人才,得不到重用,也不要心恢意冷。只要坚守正道,总有施展抱负的一天。

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你也可以说,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说完之后,就可以很有礼貌地同别人说再见了

51 当你静不下来的时候怎么办?

佛家无门有一句语录:世界这般广阔,为什么僧人只披袈裟,听钟声?

一般的僧人认为,能够执于声色,闻到钟声就能悟道,见到黄色就可以明心,知道自己是出家之人,要做出家之事,就认为了不起。是为专心致志了。

无门大师却认为,能够做到以上的地步,在佛门当中只算小儿科,初级阶段。

你能够执于声色,为外境所转,说明你作为修禅人境界不高,只知糊糊涂涂过日子。你能够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只是寻常事,不足为道。为什么这样说呢?无门大师没有说下去。但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闻不到钟声,见不到袈裟呢?你就悟不了道,明不了心。那么你这个和尚也太不是和尚了。佛家不是常说,佛在我心么?有钟声无钟声,有袈裟无袈裟,佛都应当在你的心中才对。

所以无门大师说,能骑声盖色才是高僧。在声色,又能超声色。即从声色悟道,却又不滞于一声一色。对任何声色都能头头上明,着着上妙,都能悟道得大自在。用耳朵去听,由耳遂声,还是执着于外境。要用眼去听,能够打破原来声色的执着,才是圆融无碍的境界。

这就是佛家入静的要求。一般人做不到用眼去听声音。但声色之中无声色总可以做得到。

按照《易经》的理论,动是世界的阳面,静是世界的阴面。

阳面,是看世界的;阴面,是想世界的。

动,是世界的亨通。但静,才是世界的推动。

所以,人在行动的时候,往往会被认为很有力量,其实人在思想的时候,最有力量。

静不下来,是对静的意义认识不足。

处变不惊,你才能静下来。

孔子说:迅雷烈风,必然使人变色。

世界震动,许多人必然恐惧,如果因恐惧而戒备,后来就会幸福。

《易经》说,当灾难来临,恐惧万分,但过后就忘记,谈笑自若,不知警惕,这样没有好处,将来要吃大亏。只有平时戒备的人,当突然遭到震惊,才不致于不知所措。

你要静得下来,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知道发生的一切对你没有影响。

即使有影响,你也有能力应付。

这样,你才能静得下来。

记取了教训,你才能静得下来。

过去发生的事情,曾经使你夜不能寐,惊恐万状,但你已经有了经验,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就能安静如初。

你经历了打击,经历了磨难,经历了别人的整治,以后你重新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内心也会平静如水。

毛泽东说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没有静思,一鼓劲的动,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毛泽东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户枢像风扇叶一样频繁的活动,那就不是门了,已经成了风扇。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然而,风雷吓不跑虎狼,却震撼了身边的唐山。洪流冲不掉污泥,却淹没了一代功臣......

太动,为太过。太过必有灾。

江河奔腾,虽然能够百川汇海;然而,每一条江河都宣泄无度,就回泛滥成灾。

民情沸腾,虽然能够百业兴旺;然而,每一个人都狂热无度,就会歇斯底里。

群芳尽绽,虽然能够春光搅扰;然而,每一朵花都争奇斗艳,繁荣的背后已经隐藏着衰败。

进而不急,动而不躁,张而不露,才是动的极致;

也是静的基础。

静能生美。静能出思。

静是万动之源。

你为什么不先静下来呢?

52 当你要停止的时候怎么办?

不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始有终的。

比如,你正在往前走,走到一半,看到一个牌子:此路不通。

你只好折回来。

当你停止的时候,你便停止了。

当止而止,是一种智慧。

走到顽强的尽头,你如果再走,那就是顽固了;

走到自信的尽头,你如果再走那就是自满了,自满了你还再走呢,那就是骄傲了;

你能言善辩,也许得到掌声;如果越过去了呢?可能是夸夸其谈,掌声就稀稀拉拉了;再越过去呢,可能就是花言巧语,听的人就骂娘了。

《大学》中说:“止于至善。”

孔子说:“于止知其止所。”

知止而止,知止而又善于止,那就是智士了。

适可而止。

这句话是中国人最爱说的。但适到什么程度可以止呢?那就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了。

孔子说,君止于仁义,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人与人之间止于信。

正如《易经》上说的,停止的含义就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应当止的时候止,应当行的时候行,动静不失时机,前途必然光明。

没有力量的时候,时机不适合的时候,这种停止,应当止于心。连想都不要想,止在行动之前,才有利。

如果你追随他人,而他人的道德和力量都不足,勉强前进,你又不听别人的劝告;或者你已经意识,劝了你的头头,可是他不听,你又拉不下面子断然分手;这样你的心中起码闷闷不乐。

这样的前进不会愉快。

知错即止,要有一个缓冲的过程。

如果知道走错了路,立即勒住缰绳把马拉回头,操作没有错;但由于动作过急,以至人仰马翻,当然危险。

最好的停止,是自我控制。知止而止。

好比开车,刚好在红灯亮的时候,停在黄线上。那时车子的停止,是自动的,适合的,预先已经有自我控制的。

停止,往往大家都可以只在行动上。其实,言语也有该停止的时候,该止的必要。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说了千百年了,但依然有为谗言吃亏的。

好话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三年寒。

西方也有谚语说:套马索是长的好,说话是短的好。

无论说话还是办事,见好就收,是止的妙处。

鸟儿因一条虫失去了翱翔的机会。鱼儿因一点饵料失去了游戈的自由。

从此,鸟儿因困笼而忧郁,鱼儿因远离清波而懊丧。

世间的苦恼,违背,皆因内心与行为,应在停止之处不停止。

东方的智慧是:内心安静,理智冷静,不为外物所动,能够适可而止,就不会有灾难。

53 当你急于求成的时候怎么办?

急于求成,是傻瓜做的事情.但人往往要当傻瓜.

古代的“拔苗助长”就是一个例子。苗老是长得慢,于是,就一棵棵把它拔高一些。后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人们也会忍俊不禁。但当初拔苗的人,一定很认真,认为自己找到一个绝好的办法。

现代生活中,快速增高法,婚姻速配法,肥猪速效灵等等,都有急于求成的味道。速成,有没有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但速成并不等于急于求成。

世界上的事情,都有着它自己固有的规律。

而循序渐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场大雨,山洪四溢,不叫渐;一场大雪,遍野冰封,不叫渐;锋利的刀砍杀过来,不叫渐;一拳把墙壁穿透了,也不叫渐。

渐,是不知不觉中花蕾开了,看不见的毛毛雨把衣服濡湿了,满头的青丝一年一年花白了......

柔顺的进,或者柔顺的退,才是事物发展的本质。

山上的小树一年比一年茂盛。我们的才能是否可以像山上的小树?

小鸟的毛羽一日比一日丰满。我们的德行是否可以像山中的小鸟?

羽翼未丰的小鸟只能在水边蹒跚,但展翅的老鹰可以在长空遨游;

幼小的小树往往被风折断,但真正的大树不怕风!

我们是小鸟,我们同时也是苍鹰;我们是小树,我们同时可以是参天古柏。

只是我们要渐渐地。

我们不可能急于求成。

渐进的意义,是柔顺的进进停停。

有时候停也进,比如说部队行军中的休整;

有时候进却是停,比如毛毛躁躁急着做一件事,做不好,结果要重来。

古人认为,山上有木,逐渐长成,山也跟着增高。所以人应当效仿这一精神,渐渐积累自己的才能和德行,道德才能高了,人也跟着伟大了。这样的想法,应当成为一种风气。

做事做人,不可急于求成。《易经》里用一只鸿雁的成长过程做比喻。

古人认为鸿雁是水鸟。它从水里走上岸时,步履蹒跚,刚开始,少不了小心。寻觅也要量力,如果稍有大意,就有掉队离群的危险。

这个时候,找到一快干净平稳的地方落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是水鸟,也想去找一根高枝来栖宿,反而危险。因为自己不像鹰,爪子抓不稳。当鸿雁终于长成,那它的路已经是在天上往来无阻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路如天高,智士如流云。

鸿雁飞在天上,掉下一根鸿毛,都可以做成典礼上的装饰。

高贵,是长期锻炼和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

你急什么呢?

54 当你要归隐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归隐,和归去,隐没,消失等等有牵连。

但按照《易经》的意思,这又是无法避免的。有来必有去,有得必有失,有明必有暗,有生必有死......

归隐,同时是一个自然的话题。

雁来了,雁又去了,这是归;

花开了,花又落了,这是归;

人来了,人又走了,也是归。

剪不断的烟雨蒙蒙,数不清的花蕾粉红;绿树掩隐林中小径,雀鸟快活是林中的精灵。但当青果代替花蕾的时候,春天已经悄然离去......

春天不知怅然,怅然的是留恋春天的人。

当累累的葡萄呈现莹莹的淡紫,当串串的荔枝映红了晚霞,夏天已经完成使命,在人们品尝甜美的时候消失......

夏天没有遗憾,遗憾的是了瞭望萧瑟的人。

当光滑的额头不再光滑,修起了岁月的沟壑;

当浓密的黑发不再浓密,还未聪明但已经绝顶;

青春就已经归隐了......

这,就是人生。

《易经》说的“归”,则有婚嫁的意思。

嫁,也是归。一种人生的归宿。天地不交合,就不会有万物;男女不婚嫁,就不能传宗接代。嫁,是天经地义。

在古代,女人的婚嫁被看成是最大的“归去”,所以有许多的讲究。

比如,女人的主动,就违反了夫唱妻随的原则,被认为不正,以至凶险。不像现在的女人,在山坡上高喊:爱你爱到天荒地老,要啃就啃你一口。

春秋时代,还流行正夫人的妹妹以介妇的名义从姐姐嫁去为妾的风俗。说介妇的身份低下,不像正夫人,但只要坚守本分,也不会有灾难。

想嫁的人,往往嫁不出去;不急于嫁人的,往往就有许多人登门说亲。这个事例想说明的是,轻佻,不是归隐的路。

表面的华丽,并非内在的圆满。身份高贵,品行高尚,而衣着朴素,则有圆月的光辉。

如果是女人,如果想嫁人,品德永远比打扮重要。

这是古人说“归”的要义。

前进到了尽头,就要返回了。

山登上了顶巅,就要下来了。

人到了老年,就要离开工作退休了。

有才华的人出现,你主动让位了。

这都是归隐!

归隐既是无奈,也是美德;

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

有过一个著名公报,说:尽管我们国家的制度不同,但我们的目的地是相同的。我们都是要把我们的国家与人民带到一个富裕与文明的未来。

这叫殊途同归。

当你要归隐的时候,你要高歌。

歌唱自然而然,歌唱目光悠长。

既然,一切事物和人,都回到应该回到的地方--归隐。那我们何不目光放远,事先筹谋?

55 当你日正中天的时候怎么办?

正当你鸿运当头的时候,你能说,“麻烦了,我老是走运”吗?

正当你步步高升的时候,你能说,“糟糕了,我老是高升”吗?

太阳未升起来,它可以升起来;升起来之后,又可以日正中天。

日正中天,光芒万丈,是盛极的场面。

但谁能永托中正之红日?

盛大之日,便是衰落的开始。

歌舞升平,对酒当歌。

但古往今来,哪有不散的宴席?

狂欢之时,寂寞同时受孕了。

在我们的这个地球上,没有人能够改变抛物钱。

当你处在一个最丰盛的时候,拥有财富,拥有得意,拥有愉悦,不必忧患,像太阳一样普照人间,让别人分享你的果实与胜利,就叫日正中天了。

日正中天来自盛大。

盛大,按《易经》的比喻,是高怀盛物。大是大矣,但有点危险。

盛大的特征,是光明而活跃。换一句话来说,有光明而活跃的性格和行为,一般来说,可以盛大。

但盛大了以后,它隐藏着危险。

就好像十五的月亮,你去拥抱她吧,她是圆满的,但十天以后,她满而亏了。天地间的亏盛,是随着时间的消长而变,何况我们人呢?

满而亏。缺而补。

我们永远都不满,不外满,也不自满,那我们就不会日西斜了,不会满月而亏缺了。

追求盛大,但要适度。

永远不日正中天,也就没有日西斜的烦恼。

要盛大而不衰,《易经》说,还要真用贤。

你去探索,而且在黑夜出发,你找谁?

找志同道合的人。

如果你有不足,你有美德的智士前来辅助,你会得到吉庆和荣誉。

正因为如此,昏君本来不可能招来贤士,但昏君也喜欢沽名钓誉,所以也会招揽一些贤士来装装门面。

如果你为这样的昏君来做事,那就是灾难,而不是盛大。

盛大而衰,有时候是因自大而倒。

屋大是天下。无屋走天下。

屋顶高大,里面又住着小人的话,他感觉屋子里面就是天下了,以致昏昏庸,孤芳自赏,终于被人舍弃。自己将自己封闭了。

而没有盛大的屋,他双脚走天下,终于盛大。

鲜花,眨眼就凋谢了。

熟果,瞬间就腐烂了。

天空飘着的,永远是神秘的白云;大地怀揣的,是永恒的沉默。

我们生在其间,得极细极细地体验。这样,我们的盛大,我们的惬意,也许会天长地久一些。

当然,树要秀茂,花要怒放,蝶要翩舞;

天要高竣,云要飘逸,海要翻腾;

人要追求发达,追求盛大,追求流芳,也无可指摘。

只是要光明,公正,节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