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是由统治者的政策来进行管理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4:23

3、社会是由统治者的政策来进行管理的

【原文】肇1十有二州,封2十有二山,浚3川。

4以典5刑。流67五刑,鞭作官刑,扑8作教刑,金作赎9刑。眚10灾肆赦,怙11终贼12刑。钦13哉,钦哉,惟14刑之恤15哉!

流共工16于幽州17,放驩兜18于崇山19,窜三苗20于三危21,殛2223于羽山24,四罪而天下咸25服。

【译文】舜开始划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为坛作祭祀用,同时疏通了河道。

舜又在器物上摹拟刻画出五种刑罚法律,用流放的办法宽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挞作为官府的刑罚,用戒尺作为学校教育的刑罚,用金作为赎罪的刑罚。过错灾异展现出来的可以赦免,依仗凭借不怕死的就使用残害他身体的刑罚。恭敬对待,恭敬对待吧,思考刑罚而谨慎对待。

舜流放共工到幽州,发配驩兜到崇山,驱赶三苗到三危,惩罚鲧于羽山。惩处这四个罪犯而天下共同归服。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舜帝的具体统治,他制定了五种刑罚,处治了四个人,于是就使社会得到安定。为什么我们现代有这么多法律,社会还是不能安定呢?是原始人太愚蠢了?还是舜帝太伟大了?都不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愚蠢,相反还很聪明,有智慧;中国许多历史传说,如有巢氏巢居,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神农氏尝百草,都隐约反映中国先民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的生活经历。黄河流域姜姓炎帝族、姬姓黄帝族共与九黎蚩尤族斗争的传说,黄河下游太昊氏与少昊氏的传说,反映了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之间的关系。夏代以前经济以农业为主,使用石蚌骨木工具,偶见铜器。统治者治水以保障农业生产,制历法以定农时。渔猎还有重要经济地位。阶级、国家的出现,王位世袭的确定,刑法和贡赋制的建立,都引起守旧势力的反抗,但新制度毕竟取得胜利。值得注意的是,《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南车、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扉履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这些都说明,对社会的管理,对人民的管理,并不是由军队、警察来进行的,而是由统治者的政策来进行管理的。统治者的政策也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利用了风俗习惯的强大约束作用,再加上必要的惩罚,社会也就能得到治理。

——————————————————

【注释】1.肇:(zhào赵)《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诗·大雅·生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诗·商颂·玄鸟》:“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诗·周颂·小毖》:“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尔雅·释诂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楚辞·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里用为开始、最初之意。

2.封:堆土植树为界。《国语·楚语下》:“将何以封矣。”《礼记·檀弓下》:“于是封之,崇四尺。”《史记·商君书》:“开阡陌封疆。”这里用为培土为坛之意。

3.浚:《书·皋陶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春秋·庄公九年》:“冬,浚洙。”《公羊传·庄公九年》:“浚之者何?深也。”《汉书·赵充国传》:“浚沟渠。”这里用为疏浚、深挖之意。

4.象:(xiàng向)《鲁灵光殿赋》:“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刘基《卖柑者言》:“赫赫可象。”这里用为摹拟之意。

5.典:(diǎn点)《书·皋陶谟》:“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周礼·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汉书·叙传下》:“释之典型,国宪以平。”这里用为法律、法规之意。

6.流:古代五刑之一。《书·禹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国语》:“流于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这里用为放逐、流放之意。

7.宥:(you右)《书·梓材》:“奸宄、杀人、历人,宥。”《周礼·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易·解·象》:“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国语·周语》:“宥,宽也。”《《荀子·宥坐》:“此盖为宥坐之器。”《韩非子·爱臣》:“不宥刑。”《说文》:“宥,宽也。”这里用为宽待赦免之意。

8.扑:(pū仆)贾谊《过秦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里用为古代体罚用具戒尺之意。

9.赎(shú熟)《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书·吕刑序》:“吕命穆王训夏赎刑。”这里用为用财物换回人或抵押品之意。

10.眚:(shěng省)《易·讼·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书·舜典》孔传:“眚,过。”《广韵·梗韵》:“眚,过也。”又“眚,灾也。”这里用为“过错”之意。

11.怙:(hù互)《书·康诰》:“惟时怙冒,闻于上帝。”《诗·唐风·鸨羽》:“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左传·宣公十五年》:“怙其俊才。”《韩非子·亡征》:“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说文》:“怙,恃也。”这里用为依仗、凭借之意。

12.贼:《书·泰誓中》:“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杜预注:“毁则,坏法也。”《老子·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孟子·尽心下》:“乡原,德之贼也。”《荀子·修身》:“害良为贼。”《韩非子·十过》:“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说文》:“贼,败也。”这里用为伤害、坑害之意。

13.钦:《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书·盘庚》:“钦念以忱。”《尔雅》:“钦,敬也。”《礼记·内则》:“钦有帅。”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14.惟:《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书·仲虺》:“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郑玄笺:“惟,思也。”《说文·心部》:“惟,凡思也。”《尔雅·释诂下》:“惟,思也。”这里用为思考之意。

15.恤:《易·升·辞》:“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书·文侯之命》:“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振穷,四曰恤贫。”郑玄注:“恤贫,贫无财业禀贷之。”《玉篇·心部》:“恤,救也。”这里用为救济、抚恤之意。

16.共工:古史传说人物。共工本为其官名。

17.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密云县东北部。

18.驩兜:人名。与共工互相勾结,结成死党。

19.崇山:地名,在今湖北崇阳县南部。

20.三苗:古代国名,顽固不服舜的统治,舜因而杀其首领。

21.三危:地名,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南部。

22.殛:(jí极)《书·康诰》:“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史记·夏本纪》:“乃殛鲧于羽山。”这里用为惩罚之意。

23.鲧:(gun滚)古人名,夏禹的父亲。《史记》:“禹之父曰鲧。”相传他因治水无功而获罪被杀。

24.羽山:山名。一说在今山东郯城东北,一说在今山东蓬莱东南。

25.咸:《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孔传:“咸,皆也。”《诗·大雅·崧高》:“徒御啴啴,周邦咸喜。”《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国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这里用为共、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