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既要“管”又要“理”(专家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51:21
通胀预期既要“管”又要“理”(专家说)
胡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2月01日   第 05 版)

 

 
●管好货币发行注意防控热钱
●建立扶持一批产业投资基金
●切实加强流通环节市场监管
●价格改革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当前的物价上涨较快,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产生了明显影响。政府最近采取了一系列强力市场干预措施以稳定物价。国家发改委就连续发文要求各地主管部门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严厉打击哄抬价格行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作出安民告示,表示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目前国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确保物价稳定,既要从供求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控;又要从通胀态势上引导好心理预期,减少老百姓不必要的担忧,“理”顺好涨价源头。这二者都很重要。
此轮物价上涨,既有国内发展因素,也有外部资金冲击;既有事前的预见性,也有形势变化的突发性。这两年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采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较大的政府投资驱动,致使货币发行量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大力投资引致社会总需求骤增,加速了资产价格上升而引发通胀趋势。美国在G20会议前又继续采取过度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社会利益分歧加大,全球过剩流动性不断哄抬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特别是西方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综合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另外,国内农产品、劳动力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也一直处于体制性调整上升周期。多重因素影响在短时间内聚集,就形成了物价全面上升态势。
当前,管住物价上涨态势,我们有物质供给的基础,也有调控市场的经验。但从长远看,我们还是要防止物价上涨的内外因素演化为全面的通胀,要通过管住现实、理出对策,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经济增长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以减少居民对通胀演化的心理预期。
理论界有着共识: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也只是通货膨胀的诱发和表象。货币主义经济学家指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个货币现象。控制好货币根本上就会控制住通胀的鼻子。
第一,要管好货币发行量。经过央行连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信贷政策基本趋紧,明年货币政策也很大可能逐步转向适度审慎,并回到国际金融危机前国内的宏观调控力度。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大对热钱的防控力度,继续加强对国内外热钱进入房地产和股市的监控,坚决抑制资产泡沫的形成和蔓延。
第二,要充分利用“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的投资机会,适当建立和扶持一批多层次的产业投资基金,为各类资金寻找长期的投资增值渠道。特别是要进一步落实好非公经济的国民待遇,积极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行政性垄断,鼓励民营资本更多地进入实体投资领域,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能够更多地、比较长期稳定地去投资分享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财富空间。
第三,要切实加强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并建立动态化监控的长效机制。从历史上看,每次物价上涨并表现到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环节,都伴有市场中间环节的炒作加价成分。用行政性干预市场措施,毕竟具有临时性,但要确保市场秩序健康稳定,还是需要加快市场流通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和产能过剩状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部分农产品市场波动总是和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息息相关。因此,进一步推进流通领域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网络化、规范化产销渠道建设,进而大规模发展现代流通业仍是当务之急。
第四,各地实施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要审时度势,切实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从中央到地方,推进基本产品特别是公共服务价格改革,需要体现大局意识,更多地将改革成本纳入财政收入而不是一味让中低收入居民和家庭来分担。
第五,新闻媒体要始终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多媒体信息化时代,各种舆论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建言,很容易影响老百姓的心理预期。我们需要正确引导舆论,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预见性、前瞻性判断更多地传导到普通老百姓的理性预期中,让老百姓不为短暂的市场波动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新闻媒体要更加客观地展示我国政府和国力不断增强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发展,消费空间、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和社会保障措施必将逐步扩大和加强。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已经列入了“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坚持扩大内需已成为未来5年我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内不会面临剧烈的通货膨胀态势,各种改革举措和发展成果也会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