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托起新深圳 政府定位:既不管又要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02:22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中小】

深圳在变。
出港的集装箱船只依旧繁忙,皇岗路上的运输车辆依旧川流不息,只不过,曾经给深圳带来财富的“三来一补”产业正逐渐缩减,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的新宠儿。200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66亿元,占全市GDP的50.2%,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53亿元。就在有人怀疑深圳的发展后劲的时候,深圳悄悄地完成了一次生产方式的转变。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说:“深圳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关键是创新。我们的目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型城市。”这是深圳的全新定位。
深圳,还是那个活力四射、敢闯敢试的老深圳;深圳,又是一个勇于调整、自主创新的新深圳。
进与退的抉择———退出低附加值的“三来一补”,瞄准自主创新
深圳的发展似乎一帆风顺,很少人知道深圳曾经在进与退之间艰难选择。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最热的行业当数房地产、贸易和股市。靠这三样,深圳的经济发展一度快速飙升。然而,没过几年,三大行业严重滑坡,深圳也陷入低谷。恰恰在这时,深圳的传统优势开始弱化,其他地方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把大量“三来一补”的加工型企业从深圳引走。
深圳该去向何方?“深圳需要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不是一味依赖低成本。”
深圳市开始主动地“退”———退出服装、玩具等加工型产业,对于移到外地的“三来一补”企业不再惋惜。深圳更在主动地“进”———把目光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在随后的几年中,深圳先后制定实施了50多个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
一“退”一“进”,深圳确立了依靠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思路,成功转型。
跨入新世纪,新的挑战又摆在深圳人面前。
高新技术产业虽已形成规模,但核心技术、高端技术大量掌握在他人手中,企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与此同时,深圳又面临着土地不足、能源不足、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不足的制约。
深圳再一次在“退”和“进”间抉择。
要“退”———不符合产业规划的、占用土地、能源资源多的,坚决退出。深圳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深圳扬起了自主创新的大旗。
2004年,深圳市的“1号文件”明确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随后,深圳市在土地、人才、知识产权方面大开绿灯,全力支持企业对核心技术、基本专利进行攻关。
深圳高新区的工业用地仅3.28平方公里,每平方米年产值高达3万元,可谓寸土寸金。但政府卖给高新企业的均价却只有每平方米300元。高新区副主任林波快言快语:“我们的目标是鼓励自主创新。只要有好项目、好技术,土地不是问题。”
主角与配角的转化———科研院所少不是难题,企业成为创新的主角
在深圳,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90%以上来自企业,9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当之无愧地唱起了主角。
深圳企业自主创新的劲头为何这么足?“自主创新能赚钱。”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是“闪存盘”。靠这项专利,朗科集团从无到有,成长为拥有数百人的高科技企业。随后的市场竞争中,朗科也是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在与对手的较量中拔得头筹。“搞自主创新,固然需要更大的投入,但企业的发展后劲更大,收益更多。”总裁邓国顺的话道出了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所在。
“不自主创新,企业只有等死。”近几年,彩电价格战此起彼伏,创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跟着降,只有越降越亏;不降,又靠什么吸引消费者?创维把力量集中在创新上———纯平、逐行、平板,不断有专利问世,创维转危为安。“深圳鼓励优胜劣汰。企业被对手打败,不会有谁来救。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必须为了生存去研发和创新。”创维的经营者深有感触。
企业一度是创新的“配角”。研发机构,集中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新的科研成果也大多在那里产生,企业往往被牵着鼻子走。而在深圳,有发展的动力、有竞争的压力,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链条上成了“驱动器”。没有科研院所,引进科研院所;缺少资金,扶持风险投资;人才不足,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企业千方百计克服自身不足,变配角为主角。
在深圳,有个大名鼎鼎的虚拟大学园。万余平方米的空间里,云集了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40多所著名大学。通过设立研究院或以网络相联,这个“虚”的大学园,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孵化。在园内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我们看到,传感技术、纳米材料、数字电视系统,一个个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为企业不断提供商机。
科研基础弱,这是企业搞科技创新的短处。现在化虚为实,短处不再短。深圳的企业,就是这样不断地扬长补短,发挥主体作用。
管与不管的辩证———政府不越位,也不缺位,要当好场地维护员
走自主创新之路,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深圳市政府的定位是———既不管,又要管。
许多企业对深圳市政府的“不管”印象颇深。李锂是海普瑞药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99年底他把企业从西部某市迁至深圳。“过去每天从早到晚,不断有政府大大小小的部门来找,什么事都要我亲自协调。”李锂想起那段经历就头疼。“来了深圳大不一样。规章制度非常明晰,按部就班做就可以。我每天都能保证有7小时呆在实验室。”通过技术攻关,海普瑞今年获得了一项国际上的关键认证。李锂说,企业的发展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不管”。
不该政府管的事坚决不要管,需要政府管的事,政府则不能缺位。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说:“我们不当‘运动员’,不当‘裁判员’,要当好‘场地维护员’。”
当好场地维护员,需要营造一个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好环境。朗科初创时,只有一个技术专利,急缺资金。这时,朗科发现,在深圳凭借有关专利技术,企业可以申请政府的科技经费。填表、申请、接受考察,不到一个月,朗科得到了250万元的研发资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用‘有形之手’给企业以扶持,在深圳市已形成惯例。这也是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实际体现。”科技和信息局副局长周路明这样解释。
当好场地维护员,更要维护好秩序。创新型企业最怕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辛苦一番却白忙一场。2004年,深圳市单独设置了全国第一家统管专利、版权、技术秘密事务的行政机构———深圳市知识产权局。机制理顺,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好场地维护员,还要关注场地上有哪些障碍、发展中有哪些瓶颈。自主创新需要高投入,融资难必须解决!深圳市政府拿出1亿元,成立了高新投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到目前为止,高新投为深圳176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担保贷款65亿元,并引导80亿元其他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现在,深圳不仅有高新投,还有创新投,并培育了大大小小创业投资机构近200家。
处理好“管”与“不管”的关系,深圳市政府为自主创新培育了一方沃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深圳自主创新型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一个自主创新的深圳正在崛起。(记者 白天亮 胡谋)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