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对付通胀 又要避免经济受损 中国货币政策陷入两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39:35
解析全球流动性泛滥系列报道之三
2010-10-29   作者:记者 张莫 刘振冬 实习生 杨虹/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大中小】
美国即将重启定量宽松政策。下周二,美联储将举行议息会议。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届时将宣布第二次定量宽松计划。这意味着美元印钞机将再次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作为全球流动性重要出口的中国市场必将再度承受压力。
但是,在外部流动性带来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同时,国内经济还因需求约束和政策调整而放缓。这一现状致使国内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如果基于控制通胀和泡沫的目的,货币当局有必要连续加息,但这不仅给本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还会使平稳复苏的中国经济承受压力。如果不对外部流动性有所控制,中国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必将进一步加剧。
加息直指“输入性通胀”
随着美联储议息会议的临近,市场上也出现各种版本的宽松总量预测,这些预测从5000亿美元至2万亿美元不等。高盛认为,美联储将分批进行量化宽松,并预期短期内总量为1万亿美元,首次为5000亿美元。美联储已在第一轮量化宽松中投入1.7万亿美元。
由于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复苏预期较欧美乐观,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定量宽松投放的资金大量流入新兴市场,美国的二次定量宽松政策必将增大这一趋势。
“在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警惕新兴市场的资产泡沫,货币从紧已经势在必行。”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由于国内持续高位的通胀压力,央行也有必要继续加息以控制通胀预期。如果10月份CPI突破4%,那么,很可能央行会再度加息。第四季度预计还可能出现1至2次准备金率的全面调整。鲁政委认为,四季度可能会有更为频繁的政策举动,以确保全年7.5万亿信贷和M2增长17%的目标最终实现。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若CPI继续升高,不排除年内央行继续采用数量型工具来抑制通胀,加息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也有可能通过调控农产品价格等方式来抑制通胀。
加息或加大实体经济压力
但是,加息这把利器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完成“稳定物价”这一目标的同时,有可能对其他货币政策目标造成伤害。“如果选择加息,则和发达国家维持利率不变甚至减息的政策相悖,而且实体经济可能压力较大,利润收缩加快,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和停产,就业压力大增。”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撰文指出。
更重要的是,持续加息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息会抑制潜在的消费和投资,而我国经济调结构是鼓励消费,增加内需,因此持续加息会和这样的政策预期相悖。”中国建行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于泽指出,国内需要紧缩流动性,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稳健,逐步收紧,但短时间内不宜进一步加息。进一步加息对于经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当前经济的回稳。
但是,若央行不加息呢?如果不对外部流动性有所控制,中国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必将进一步加剧,而这些,会给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埋下更大的隐患。民族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陈伟日前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曾引用了当年日本的一个例子——由于日元当时处在升值压力下,日本为了保证升值不对出口企业造成太大的压力,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结果证明,这种情况时间延续越长,导致日本企业投机心态越强,所以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日元快速升值,日本企业大肆投资房地产、股市,到后来加息为时已晚,留下了很大灾难,导致日本走向失落的十年。
此外,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一些经济学家也预期,美国不仅将再次推出“定量宽松”政策,还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政策,故新兴经济体还面临加息和防热钱的两难选择。
专家认为,在央行加息后,中美两国的利差已进一步扩大,若美国继续推行定量宽松,更多热钱将通过套利交易牟取利润。加息初衷是有利于控制通胀预期,防止形成资产泡沫,但也许导致新一轮短期资本流入,更大程度地增加通胀压力与资产价格上涨压力。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通过加息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的目的,央行应加强对资本项目管制,否则容易导致热钱流入,即短期资本的流入。中国正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在资本项目管制的某些领域有所放松,无形中加大了对资本监管的难度,为热钱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过,对大家所疑惑的加息是否会导致热钱进一步加速流入,鲁政委持否定的态度。他表示,利率差不会引发热钱大规模流入,真正引起热钱流入的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这需要在汇率方面推出新的针对性措施,如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波动幅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正当其时 2010-10-20
·多重两难下中国货币政策如何取舍 2010-10-19
·[博客]货币政策错失调整最佳时机 2010-10-18
·中国货币政策依然宽松 2010-10-18
·货币政策从未这么难过 20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