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1] 【金融时报】还要揪虎尾巴? 官员为何要保周老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7:08
还要揪虎尾巴?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2008年6月30日
网站和晚报周日掀起的“周老虎”高潮,在今日被各报继承发扬。现在的争论不再是华南虎照是真是假,而是调查结果到了这里算完了没完。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机关报,刊用新华社稿或类似基调稿件,描述过程:老猎人财迷心窍一人造假,政府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政府调查真相大白。人民日报用半版报道此事,配发时评:“虎照”真相揭开后的新期待。苏显龙称:只要决策者有顺应民意、秉公执法的胸襟和决心,有直面问题、敢于负责的勇气和底气,就能够赢得广大公众的信赖和支持……由此观之,“华南虎事件”迟到的处理,依然值得喝彩。
但相当多的时评家坚持认为这件事情并没到“尘埃落定”的时刻。多家都市报发表评论,继续质疑,质疑周正龙只是替罪羊,政府人员并不只是“不作为乱作为”那么简单,他们怀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老农民背后一定有操纵者、有利益网络。
有作者对涉及官员只受到“处分”亦感不满,“将周正龙的行为上升到(可能的)刑事责任而对十三位公务人员的处分则局限于行政责任,似乎给人一种避重就轻之感。”
新京报发表的特派记者杨万国报道被腾讯将标题改为“陕西华南虎新闻发布会‘非官方版'”,文中记录了发布会上记者们的“尖锐提问”。记者问:我统计网友481条留言中,470条认为周正龙是替罪羊,这个比例说明了什么?发言人答:从信誉角度看,现在很难准确(对信誉透支)做一个评估。民意我们是掌握的,我们的结论是实在的结果。
南方日报统计网友跟帖,称大多数网友从当初的质疑转变为欣慰,理性的网友则希望能够追查“事件背后的推动黑手”,揪出“周老虎”背后的利益链条——“虎尾巴”,“永远引以为鉴”。
中新社在虎照事件中,与新华社表现出一定距离。除了刊发发布会现场报道,甚至观察新华社发稿频道及用词外,还发出评论员文章称:“虎照”惹祸,“小卒”遭殃。
新民网电话采访国家林业局,新闻办表示虎照真假的结果与其无关。 网易以“国家林业局欲撇清关系”为题转发报道。
明天即为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纪念日,名为《向祖国报告》的迎“七·一”暨抗震救灾文艺晚会在央视现场直播。新闻联播头条报道胡涛与优秀党员代表座谈,胡涛说,多难兴邦,多难砺党。他还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下了定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引文来源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20286&pos=RSS_DAILY_NEWS&pa1=0&pa2=14&loc=RSS_EMAIL
 
官员为何要保周老虎?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公共政策编辑高嵩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这场持续了8个多月的虎照真伪之争,虽以打虎派的胜利告终,但坊间在部分释疑之时,仍然难以理解,此前官方部门面对如此破绽百出的照片和如此广泛的质疑,为何声音如此硬朗,没有露出反省意愿,却要咬紧牙关,硬挺到撤职令下?看来,在政绩评判体系未有改变之前,类似此次风波中落马的那些官员们的荒诞赌博,仍不会在中国完全消失。
带着黑色幽默色彩的“周老虎”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陕西农民周正龙以涉嫌诈骗,被提请逮捕,沸沸扬扬的陕西华南虎风波终被证明是一场骗局,13名官员或被免职,或被警告。
陕西省政府的处理决定,或会让更多中国官员警醒,在互联网时代,任何表态都会处于比既往更为严密的舆论监督之下,那种为“可能的政绩”而忽悠舆论、挑战公众智商之举,会在政治上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回顾此次“虎照门”的过程,相关官员似有很多机会让事件不至于放大到最后无可收拾。然而,既有的官场规则导致的思维模式,却很难让此设想实现。解析“周老虎”背后的利益链条,人们不难发现,在争取项目利益或提拔机会的驱使下,官员们本能地会选择相信周老虎的存在,而不是相反。
事实上,早在周老虎出炉之前,“寻找华南虎”已在镇平县作为一个为政概念,一直是个热点。“周老虎”的出现,不仅会给当地带来“项目投入”,更让默默无闻的贫困县一下子找到“政绩”的出口,对于任职期有限的县级官员来说,这是在众多同僚的激烈竞争之中,显示与众不同的最好媒介——所以难怪,在照片出来不久,县里已经“没有时间争论无聊的真伪问题”,急匆匆把“闻虎啸”作为本县的旅游公关形象用语。对于急于在政绩上出奇制胜的县级官员来说,周的“发现”,显然是个上好的枕头。
至于陕西林业系统的官员,同样会从中解读到诸多“正面”意义。曾有林业官员对中国媒体说,“周老虎”的发现,正是陕西自然环境持续好转、动物保护有利的证明。而未来自然保护区若能如愿划建,由此带来的就业及职位安排,最先获益的,亦是林业部门。再进一步分析,林业系的官员,无论是朱副厅长、孙副厅长,还是旗下的相关官员,其未来的擢升履历上,“周老虎”无疑会被当作重要政绩,写入自我评价的档案。
过于急功近利的官员们,显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国如今的舆论环境已经不利于此种带漏洞的“战绩”晾晒——互联网,让更多的平民有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于可疑之处表达质疑;分属不同省份、但眼光并不狭窄的各路媒体亦不会轻易放过如此具有新闻价值的争议性事件。
如果官员们运气够好,能让此事平安度过,既无令人可恶的互联网干扰,也没有无孔不入的媒体监督——那他们在顺利借助“虎威”擢升之后,“周老虎”的真伪,就很难再是问题。“出发点是好的”,常会作为最好的解释。在过去8个月的的新闻战中,有官员以著名的英国尼斯湖怪兽为例子来说明“善意”的谎言,对发展亦有正面效应。然而,此言却忽略了基本的行政伦理界限:尼斯湖怪兽拍摄者的撒谎,或可能被认为是个荒唐的闹剧;而掌握公权的官员对公众说谎,特别是如此强词夺理的狡辩,带来的则可能是民间对行政体系信任度的颠覆。
此次陕西“周老虎”事件中爆发的官场伦理质疑及民间信任危机,对未来中国文官体系的约束而言,是个强烈的信号。在没有对行政晋升体系,特别是官员擢升评价方式予以改良的前提下,指望官员们靠自身道德的力量,来提升对诚信的执守,显然不可持续。
中国当前文官制度的核心,是至上而下的发现选拔过程,民意虽能左右部分决定,但并非主要因素。此种模式,令提拔赛场上的官员们,更多把思维放在怎样迎合上峰的喜好,为寻找“不俗”政绩而急功近利。高层苦心推动的民生意识,在没有民意监督介入的前提下,于轰轰烈烈之中,亦是难以产生实效。
几天前,中国国家主席胡涛的与网民对话,似可为网络民意的存在,从最高层面予以认可。从北京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们对网络舆情的留意,释放的信号令观察家们兴奋。一些敏感的中国地方官员,已经开始学习如何借助网络或媒体,来推行自己的施政纲领,或获取民意支持。对“上”的重视超过对民间的重视,在网络时代,或者会成为给官场带来危险的举动。而网络的延伸,也给中国行政制度的设计者们带来一种新的可能,即在官员的考核评判体系中,引入民意调查,并借助网络实现可量化的调研渠道。
此次陕西打虎战的终结,更再次印证了网络舆论的力量。尽管在处理程序上,有关方面采取了传统的保密措施,在发布会前滴水不漏。以至于周正龙已被警方带走的消息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时,不明就里的北师大教授在陕西方面宣布真相前三天,还拿出周正龙拍摄的“老虎”脚印照片,为周站台。事后证明,此脚印不过是周正龙的木刻作品。
引文来源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20300&pos=RSS_DAILY_NEWS&pa1=0&pa2=12&loc=RSS_EMAIL